永乐风云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南北会通(2)
    第一章 南北会通(2)

    宋礼是工部尚书、金纯则是工部左侍郎。此二人皆为工部堂官,且都处事严谨,听高炽说他们也都赞赏蔺芳,永乐这才起了兴趣,随即问道:“既然精通水利,为何不到工部任职,反倒在刑部做个打杂的末官?”

    “父皇有所不知!”高炽笑着接口道,“此人虽精于水利,却是个直来直去的性子,处世刚直不阿。前两年他为刑部广西司郎中,本已定好了要调到工部都水司,结果临走前因秉公办案,将陈瑛的一个侵夺商人财货的外甥打入大牢,这一下就把陈瑛得罪了,结果被逮着个把柄参了一本,这才被贬为司务。宋礼一直想要这个人,只是碍着陈瑛。监国期间,宋礼还来找过儿臣,想把蔺芳调去工部。只是蔺芳之罪乃父皇钦定,儿臣不敢自专,故没敢答应。”永乐北巡期间,左都御史陈瑛留守京城,期间更加飞扬跋扈,连参数位建文朝旧臣,已经激起了公愤。两日前,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尚书吕震、工部尚书宋礼三人领衔,联络了数十位曾在建文朝任职的文职官员,狠狠地参了陈瑛一本。高炽一向与文臣同气连枝,虽然这次陈瑛并没惹到他,但对于这个党附高煦的干将,他也乐得落井下石。

    听了高炽的话,永乐顿时想起来了,自言自语道:“朕依稀记得,当时陈瑛参这个蔺芳的罪名是 ‘心怀怨望,暗念旧主’。”说到这里,他眉角一跳,口气中带着几分愠怒道,“每次都是这个罪名!朕登基已经十年了,哪还有那多人暗念旧主?他陈瑛也有些过了,连个小郎中都不放过!”当初陈瑛在建文削藩时曾暗助燕藩,并因此被罢官下狱,永乐登基后,便命他执掌都察院,这里面缘由除知恩图报外,也有用他监视那些后来归附的建文朝旧臣的意思。而陈瑛也忠实地履行了这个鹰犬的职责,在他的参劾下,诸多文官被冠以“追忆前朝”的罪名罢官削职。这里面或有一二果是如其言,但更多的则是参杂了陈瑛自己以及高煦、纪纲等人的私心。而对陈瑛的参劾,起初永乐也是抱着“宁可错杀不可错过”的宗旨一概照准。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永乐的帝位越来越稳固,他对建文朝旧臣的猜忌自也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希望朝臣们勤勉办事,助自己开创永乐盛世。在这种形势下,陈瑛不知收敛反而一如故往,这就让永乐愈发感到不耐。而这一次蹇义等人之所以联名参劾,也是把握到了永乐这种心态的变化;加之他们收罗的罪状皆是陈瑛在永乐北巡期间犯下的,当时高煦和纪纲都已随驾到了北京,此番就是想为陈瑛开脱,也没有立场;而这时高炽又不失时机地从旁加了一剂猛料,这就更让陈瑛形势不妙。果然,永乐眼光一闪,鼻子里冒出一股粗气,冷哼哼地道:“这个陈瑛,也太过分了些。要照他这么做,谁来为朕治理天下!”说话间,永乐似乎忘了,陈瑛之所以能横行朝堂,也都是他本人的有意纵容所致。

    高炽却暗中窃喜。说一个蔺芳,却扯到了陈瑛肆意妄为上头,并获得父皇的认可,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个意外之喜。 “回头一定要给蹇义透个口风,让他们再加把劲!”察觉到永乐对陈瑛的不满,高炽十分快活地想道。

    “改日把这个蔺芳带来,朕要亲自听他讲讲!”永乐的一句话,又把高炽的思绪从党争拉回到疏浚河道的正事上头。高炽闻言又是一振,脸上露出一丝喜色道:“父皇是同意疏浚会通河了?”

    “此是利在千秋的益举,朕自不能轻易否定。不过还要看这个蔺芳讲的有无道理。而且最要紧的,是要派能员现场勘察,拟出个方案。若确有可行之法,朕也不会心疼这六百万贯!”永乐当然不是傻子,当高炽说出能将运河运力提高到两百万石的判断后,永乐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价值:果此设想成为现实,那河运基本上就可以取代海运。如此一来,可以确保运粮的安全性不说,效率也大大提高,鲁、豫二省百姓的徭役也会因此大减,这对天下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何况,运河畅通与否还关系到湖广巨木的北运,这是亟待解决的近忧。

    永乐虽仍未答应,但口气已明显松动,高炽听在耳里,大受鼓舞,当即兴冲冲地道:“儿臣回头就跟他说!”

    “恩!”永乐点了点头,又对高炽笑道,“吃一堑长一智,尔能从运粮失期看到疏浚运河之利,这份眼力着实难得。看来这一年多来,尔亦长进不少!”

    永乐轻飘飘一句,高炽听在耳里犹如天籁之音。他强行压抑住内心喜悦,激动地道:“谢父皇夸奖!若此事果能施行,儿臣愿亲赴山东,充任监督!”

    “此事到时再议,尔先道乏吧!”永乐微笑着随口一应,高炽也不再言,只恭恭敬敬地行礼告退。

    高炽走后,永乐重新将目光投向地图,他伸出手指,指向大运河南端,随即顺着图中河道路线徐徐而上,当经过会通河段时稍稍停滞,旋又继续向北,直到末端的张家湾处方停。再将整个地图扫视一遍,永乐突然颇有些兴奋,在他眼中,这图纸上的黑色曲线,似乎已经变成真实存在的笔直河道,无数装满粮食的漕船,正绵延不断地向北,驶向它们的目的地——北京。“此事若成,迁都又少了一大阻碍!”永乐不无憧憬地畅想着……

    三

    第二日,刑部司务蔺芳便在内官的引领下,小心翼翼地进入武英殿。一个时辰后,蔺芳从武英殿出来,转而直奔春和殿。刚走过春和门,便见高炽已在丹墀上翘首以盼,蔺芳一边小跑登阶,一边兴冲冲地隔空叫道:“太子爷,皇上准了,皇上准了!”蔺芳是个三十多岁的精壮汉子,对水利甚为痴迷,但性格却稍显木讷,素不苟于言笑,像今日这般喜形于色更是从未有过,想来是永乐对疏浚运河的态度给了他极大的鼓舞。

    遥遥听得蔺芳之言,高炽心中也是一喜。但他仍维持着太子的气度,只微笑着待蔺芳爬上丹墀,才淡淡道:“进殿里去说!”说完,便转身缓缓向内走去。见高炽如此,蔺芳一愣,这才发觉自己有些失态,赶紧收敛心神,亦步亦趋地随着高炽进殿。

    二人进了书房,王三儿指挥着几个都人端来两杯热茶,又奉上几盘蜜饯,方小心退出门外,临走前亦不忘将门带上。高炽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方不紧不慢地道:“尔方才言父皇准了,是准疏浚河道,还是准先行勘察?”

    “是准先行勘察。”兰芳这才发觉自己刚才只顾着兴奋,连话都没说周全,旋不好意思地一笑,顿了一顿,再道:“皇上叫臣与工部宋尚书、金侍郎他们商议,拟个详细的条陈,待他老人家看后,若觉可行,便命我等前往山东勘察!”

    “恩!”高炽点了点头。永乐的态度与他预想的完全一致。想了想,他又问道:“这疏浚运河一事,尔果真有把握?本宫在父皇面前可是打了保票的!”

    说到河工,蔺芳便恢复了一贯的严谨。他沉吟一阵,道:“会通河一段虽地势不平,但好在沿途河流不少。据臣构想,只需因势利导,再引水济渠,依地势多设闸口,将全段分为数截,如此一来,每一段皆河宽水平,便可通行大船。当然,具体情况还需臣去现场勘察后方能确定,眼下尚不能定论!”

    高炽微微有些失望。不过他亦明白蔺芳说的是实话。而且正因为其耿直,反倒让他觉得此人实诚,遂道:“也罢!尔悉心办事,即便不成,亦有本宫担待!”

    “谢太子!”蔺芳对高炽感激涕零。正是有了这位太子爷,他才能咸鱼翻身,一身才学亦有施展之机。蔺芳暗中下定决心,一定要治好会通河,以报答太子的信任,也为天下苍生做一件大大的益事!

    三日后,永乐发下敕旨,命工部尚书宋礼携刑部司务蔺芳赴山东勘察会通河道。宋、蔺二人接旨后准备数日,便顶着腊月的寒风渡过长江,一路向北而去。二人出京后未久,伴随着一场鹅毛大雪,永乐九年的元旦到了。

    这一个新年,可以说是永乐自登基以来过得最开心的一次。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大朝仪上,前来朝贺的外国使臣中,出现了鞑靼贺使的身影。自大明开国以来,鞑靼作为蒙元衣钵的直接继承者,与中国从来都是不共戴天,此次鞑靼平章脱忽歹代表阿鲁台进京,恭恭敬敬地以藩臣之礼向华夏天子恭贺新年,大明君臣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大朝仪结束后,永乐破例命汉王朱高煦陪鞑靼使臣游览京城,让这群来自化外苦寒之地的鞑子开开眼界。

    高煦受命,领着脱忽歹一行将偌大个南京城逛了个遍,让他们亲身感受大明天朝的繁荣和富强。直到大年初四,这陪游才算结束。将鞑靼使臣送回会同馆,已是夜色朦胧,高煦打马回府,刚到王府门口照壁前,便遇见王府纪善枚青。枚青见着高煦,赶紧凑上前将他扶下马,旋作揖笑道:“臣这几日天天进府给使长拜年,却每次都撞着您陪鞑子出游,今日本想着又是白来一次,没料着临走总算见着您了!”见高煦面色潮红,满身酒气,枚青又一脸谄笑道:“王爷陪那帮鞑子喝酒了?”

    “喝酒?是斗酒!”高煦口呼白气,边往里走边咕哝道,“这帮狗鞑子,战场上杀不过咱们,只会在酒桌上逞能。个直娘贼的,可把本王喝了个苦!”说着,高煦忽觉胃里翻江倒海,忙走到墙角边,“哇”地放声大呕。随着肚中诸般秽物倒出,地面上浮起一股难闻的异味。枚青闻着,眉头微微一皱,但仍强忍着走上前,拍着高煦的后背笑道:“皇上定是知道鞑子好酒,故特遣您去陪他们。满朝文武谁不知道王爷是海量?有您出马,就算是酒桌上,也绝堕不了我大明威仪!如此说来,您这也算是为国捐躯了!”

    这枚青原是汉王府引礼舍人。朝廷给汉府长史司配的文职臣属大都是些道学先生,平日里动辄搬出《皇明祖训》、圣人语录约束高煦,让这位生性桀骜的武人王爷心生厌烦。唯独这枚青颇为识相,不仅从来不提什么清规戒律,反而想方设法的为他的越矩之行寻找借口。一次,高煦闲来无事,将府中婢女聚到一起,各授以马匹命彼等练习马术。可怜这些少女自小便谨守妇德,莫说骑马驰骋,就连马都跨不上去,偏偏高煦还不许人相助。不多时,婢女们纷纷跌落马下,摔得灰头土脸,高煦看着她们的百般丑状,顿时乐不可支。王府长史程石琮实在看不下去,遂上前规劝道:“使长乃天潢贵胄,当自重身份,岂能以戏弄女子为乐?”程石琮一语刚毕,一旁的枚青便嘻嘻一笑,阴阳怪气地道:“程大人此言差矣!靖难之初,仁孝皇后即命人传授藩府婢女武艺,及至李九江攻城,皇后命侍婢悉数登墙抗敌,方保北平不失。今王爷命府中婢女操演马术,是效仁孝皇后故事,此为居安思危之理!岂是嬉闹?”轻飘飘一席话愣是把程石琮气得半晌做不得声。从此以后,高煦便对枚青另眼相看。北巡之前,枚青被擢为纪善,代为主持汉府事务,此次回京,高煦琢磨着将其升为王府审理所正。枚青得到口风,更是鞍前马后对高煦百般奉迎。

    高煦吐了一阵,觉得好受了些,正撩起袖子擦嘴,听了枚青的话,顿哈哈大笑道:“就你个小儿会说话!不错,这喝酒也是给父皇长脸!好歹本王是回府才吐,那个鸟脱忽歹,可是当场就在讴歌楼吐得一塌糊涂!”

    两人说着,便穿过中庭进入花厅。下人们早已准备了醒酒汤,此时赶紧端来,高煦接过一仰头喝了个底朝天,旋将碗随手一扔,高声叫道:“今晚喝得高兴,此刻也睡不着,便将府中舞伎叫几个来,给本王再舞上两曲!”

    “王爷还只顾着酒色声乐么?”一个冷冰冰的声音从门外传进,高煦侧目一瞧,面蒙黑纱的史复出现在门口,后面还跟着满脸阴沉的纪纲。

    史复是家中清客倒也罢了,纪纲在京师却是自有宅邸的,他这个时候来府中,肯定有大事发生。想到这里,高煦心中一凛,酒顿也醒了不少。

    “你先出去!”史复冷冷瞧了枚青一眼,用命令式的口吻对他说道。枚青闻言,脸上微微露出一丝怒意,但很快敛去。枚青明白,自己虽然得宠,但靠的不过是奉迎讨好,除了哄汉王高兴以外并无实际用处,故他在汉王心中的地位自也不可与史复还有纪纲相比,更不可能参与汉王密议。他侧眼看了看高煦,见他果然毫无反应,遂只得暗自一叹,作揖告退。

    枚青走后,堂中气氛瞬间凝重许多。纪纲接下来的一句话,激得高煦立时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就在刚才,皇上已命臣将陈瑛逮入诏狱!”

    左都御史陈瑛是汉藩在左班文臣中为数不多的盟友,而且其执掌都察院,有纠劾百官之权,这样的特殊身份,更使其成为高煦对付亲附东宫大臣的一柄利刃。他的垮台,对本已羽翼凋零的高煦而言无疑是一大损失!

    “难道父皇真要治陈瑛的罪?”高煦忐忑不安地想道。这次文官联名弹劾陈瑛,高煦也早有耳闻。不过这些年来,陈瑛干的就是讦发人的酷吏差事,自然也没少被人参劾,但永乐一直都置之不问,故此番文官虽来势汹汹,但高煦也认为不过是虚惊一场,并未太过重视,却不料父皇竟动了真招!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陈瑛在皇上眼中不过是用来监视建文旧臣的一条狗,用得着时便百般袒护,如今皇上江山坐稳,自也就用不着他了,便将他抛出来平息文官公愤!”史复冷哼一声。自随征漠北归来后,高煦便觉得史复有些没来由的懒散,连要借运粮失期整治高炽这样的大事,史复为其谋划时也都显得有些意兴阑珊。不过看今天这架势,这位谋主总算是又恢复了往日的精明干练,不过神情仍是那么的阴冷,说话的调子也让人听着很不舒服。

    高煦的注意力还放在史复本人身上,而一旁的纪纲听了他的话,却不由一阵胆寒:他和陈瑛一样,也是皇上的一条狗。要论咬人的狠劲,他较陈瑛还要厉害几分。万一有一天他也没用了,皇上是不是会像今日对待陈瑛一样,将他弃之如履?想到这里,纪纲顿时心惊肉跳。他正胡思乱想间,史复又开口道:“说此无益,眼下最要紧的,是救不救陈瑛?”

    高煦微微一愣,精神总算集中起来。陈瑛是汉藩在朝中的得力盟友,按道理来说自己是必救无疑的。可作为自己的谋主,史复不说如何去救,而问救与不救,这其中的意思就很耐人寻味了。

    略一梳理,高煦便明白自己救陈瑛的两大不妥。首先,文官揭发的陈瑛罪状皆在北巡期间犯下,自己当时在北京,要想替留守南京的陈瑛辩护,这是师出无名!而更让高煦觉得意味深长的,是父皇处置陈瑛的手法。

    像陈瑛这种要犯,关押他的地方无非两处:刑部大牢或锦衣卫诏狱。通常而言,若打入刑部大牢,接下来无非就是由三法司会审问谳,这里头主要是三司官员依律办案,就是皇帝本人也不好直接插手。但诏狱则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既囚于此,则必为钦犯,审讯主要由锦衣卫负责,至于将来如何处置,则主要系于皇帝一念,法司虽也可干预,但影响却有限。

    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是自己手下大将。父皇明知如此,却将陈瑛打入诏狱,而不是刑部大牢,这实际上就是把审问陈瑛的权力交到了自己手中。这咋看上去似乎父皇有意包庇陈瑛,但实际上,若果如此,他完全犯不着捕拿陈瑛,只需像往日那般置之不理便可。所以他这么做,便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想保护自己。

    陈瑛为自己剪除了诸多异己,要是交由法司问谳,一直亲附东宫、深恨陈瑛且与自己不睦的刑部尚书刘观还有大理寺卿耿通肯定会穷追不舍,到时候自己十有也会受到牵连。父皇不愿此事波及自己,故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

    搞清楚了永乐此举的深意,高煦在感激父皇的同时,也立时意识道:陈瑛保不住了!

    陈瑛之于永乐虽已无价值,但对于志在夺储的高煦还是颇有用处的。想到陈瑛垮台后自己对左班文臣的制约之力大大降低,高煦不由一阵懊恼。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无可奈何之下,高煦深吸口气,正欲说话,史复却又开口道:“依吾所见,王爷当请皇上开恩,宥陈瑛之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