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世界研究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节 世界之治(2)
    第三节 世界之治(2)

    我们至今所拥有的只是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世界,而仍然生活在互不承认的不同精神世界中,因此,目前的世界由于缺乏共通共享的精神本质而仍然是个非世界(a non?y of coexistence)或者说“共在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coexistence),它可以看做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新版本。共在存在论以“共在”(coexistence)为基本问题,它与以“存在”(being或existence)为基本问题的一般存在论有着完全不同的问题结构。共在存在论相信:(1)共在先于存在,并且,共在规定存在。无物能够因其自身而存在,他物永远是某物的存在条件,某物按照与他物的共存关系去调整其存在性质。关系改变存在,给定什么样的关系,就创造了什么样的存在,或者说,共在决定了任何存在都是一种相互存在(reciprocal existence)。(2)既然共在决定存在,那么,存在不是一个问题,共在才是问题。存在是关于某物的问题的结束,当能够说出“某物存在”,就必须能够说出“某物如此这般地存在”,这不是对某物存在的提问,而是对某物存在的报告:某物是这样的。这个问题结束了。只有共在是问题,因为共在是人创造的动态关系,只有人能够选择并且制造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共在关系,显然,只有当共在关系是可选择并且可制造的,才是个问题。因此,共在存在论只与人有关,而与一般存在无关,也与自然事物的共存关系无关,自然事物的关系其实也是给定的存在,无可选择的关系就不是问题。因此(3)共在存在论是关于“事情”的哲学(philosophy of facts)而不是关于“事物”的哲学(philosophy of things)。事情是人造的,是人的行为结果(中国古典哲学称为“事”而区别于“物”,与西文factum之意相通)。事情都是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问题,无非是物质利益和精神权利的问题,或者说是身心两种利益问题。其中物质利益问题是“如何分利”,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建立一种合理的制度,而精神权利问题则是“何者做主”,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普遍观念。(4)精神权利是事关冲突的最根本问题。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共在取决于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精神共在,于是,共在存在论进一步成为关于“心事”的哲学(philosophy of heart)而不是关于“心智”的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最后必须解决的共在问题是心际和平问题,它是最后的和平问题。

    根据共在存在论,一种良好的共在关系必须是普遍有效和普遍受惠的关系,于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普遍主义不可能是单边普遍主义,而只能是共建共享的兼容普遍主义,以此为基础才能够形成一个共通共享的世界。我们需要对精神观念的普遍有效性进行检验,以便证明某种观念或价值观是否能够成为世界的普遍精神(普遍观念和普世价值)。精神不是知识,因此,知识的标准(无论是经验证实或逻辑证明)不适合于精神的证明。对于一个观念或价值观的普遍有效性的检验,我们发现至少需要两个标准:(1)普遍可模仿性;并且(2)最大兼容性。

    考虑一个与真实世界虽有些不同但足够仿真的一般博弈语境,大概如下:

    (1)每个人都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包括自己的专有利益(比如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和自己可及的共享利益(比如公共物品和关系情感),并且,在专有利益与可及共享利益之间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偏好排序,尤其不存在“专有利益总是优先于可及共享利益”的排序,每个人都将仅仅考虑某种利益,无论是专有的或是共享的,是否是自己可得的最大利益。

    (2)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将按照自己决定的价值偏好排序去理性地计算得失。不存在所有人通用的价值排序表,并且,没有人能够强迫别人改变价值观。假定某人p的偏好是c>a>b,而大多数人的偏好是a>b>c,p将仍然坚持他的偏好排序,这一“吾爱吾所爱”的利益取舍计算将被认为是充分理性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