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篇 官衔职务(10)
    第七篇 官衔职务(10)

    贵族五等爵位:

    公、侯、伯、子、男各代表什么官职?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就是爵位,还有食邑几百户等名称,就是按爵位等级给予的国家待遇,与官职没有关系。爵位是世袭的。据史书记载,周初封国有七十一个,并有爵称等级,即《礼记?王制》所谓“王者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如下:

    公:指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相当于后来的丞相、宰相,比如有周公、召公、毛公、芮公等。还有些诸侯也称公,如有宋平公、宋景公、宋昭公等。

    侯:有自己的封地,大致相当于王。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这些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另外还有一些称侯的异姓国君,即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后来取而代之的田齐。

    伯:多指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被封的一般是西周时代宫廷的功臣和称伯的诸侯,如荣伯、单伯、井伯、杜伯、徵伯、散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称伯的国君,主要有曹伯和郑伯。

    子:属于爵称,大概指被封爵的地方贵族。

    男:最低一级的爵位,一般可通过军功等方式获得。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除最先称王的楚国和越国外,魏、齐、赵、韩、燕、中山等国也在战国中期相继称王,突破了西周以来的诸侯爵称。后来各国先后变法图强,废除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爵制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两汉封爵的爵级主要是王、列侯两等。王的封授对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异姓功臣,诸王的庶子亦是列侯爵位。东汉初,汉光武帝刘秀曾废王爵,封九皇子为国公。两汉除王莽和曹操以权臣身份称过王以外,异姓功臣只能封为列侯。

    汉代的封爵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比如诸侯不与政事、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绍封继绝等重要原则,均在不同程度上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