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篇 官衔职务(7)
    第七篇 官衔职务(7)

    据传,中国筵席萌芽于虞舜时代,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历史。据《礼记?曲礼》记载,周代时期一般四人为一席,长者居首。此外,对坐姿上,是盘腿而坐。跪坐和两脚前伸,都是不恭的举动。筵席直到唐代才使用几案,宋代才有桌椅。清刘献廷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句流传于世。今天“主席”也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名称。

    编制外的首领:

    春秋时的诸侯霸主扩充军首领称将军

    我国三代时期并没有将军一职,那时设三公九卿,其中管民政的叫司徒,管经济的叫司空,管军事的叫司马。每军的统帅也不叫将军,而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师级),大夫以下叫士。将军成为威风凛凛的统帅,是春秋时候的事。

    三代时,国家军队数量并不多,天子拥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但在编制上又不允许诸侯突破三军,且只能设三卿。但是这时候的周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诸侯王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扩充军的统帅另称作“将军”。将军即为“将领一军”的意思。《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孙诒让解释道:“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春秋时通称军将为将军。”可见此时的统领军队的“卿”渐渐被“将军”所取代。到了魏晋,卿也可表达为一种尊称了。

    战国时期,随着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又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职位。级别也非常高。大将军、骠骑将军,是汉武帝时所封,位在丞相之列,实际权力比丞相还大。《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汉武帝以大司马为大将军,先是卫青,其后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成为权倾一时的中朝官领袖。其中骠骑将军是汉武帝时霍去病设立的,同为大司马的卫霍二人,实权在握,位在三公之上。蜀汉马超曾任过这一职。武帝时还有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列上卿。以后,各朝代将军的名衔虽不完全相同,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同的。

    可见,在封建社会,军队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起初将军本是统领三军外的军队,到汉朝,将军的权力一度扩展,位列三公之上。晋朝时则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准开将军府的位、禄从公,不开府的秩二品,三品将军秩二千石。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时期,大将军和将军无实权,有战事则出征,战争结束则免。清朝时将军也是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