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篇 官衔职务(3)
    第七篇 官衔职务(3)

    在古代,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其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此时的“使节”又称为符信、符节,有很多用途。比如在汉代,除了使臣,凡传达皇帝命令的,也以凭节为信。魏晋时期,“节”多用于军事方面,传达皇帝命令。南北朝时,出任地方领兵将帅的,以持节为凭信和标志。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同时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力。持节者也镇守边疆,到后来便成“节度使”的前身。

    《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郑玄注释到:“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并称:“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

    战国时期,我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那时,以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都有驿道相通。当时各国谋士,往来于诸侯国之间游说,通信事业于是有了巨大进步。符信便成为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符节还是身份证明,持有节者,沿途住宿伙食一律由驿站传舍供给。战国时期便有一个“窃符救赵”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战国末年,秦国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平原君与魏国信陵君交好,便写信求救。信陵君几次请求他的胞兄魏安厘王出兵,但魏安厘王不同意。信陵君说服魏王宠妃如姬,在魏王睡觉时盗出虎符,夺得兵权,率领八万精兵解了邯郸之围。可见虎符便是当时调兵的凭证。作任职凭证的“使节”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国”任职的,授“虎节”;在平原国任职的授“人节”;在湖泽国任职的授“龙节”。汉朝时,中央还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以防诸侯王谋叛时,伪造汉节。

    出使其他国家的凭证“使节”一般都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牦牛尾等装饰品,又称“庭节”。汉代的节,“以竹为主,柄长八尺,以牦牛尾其眊三重”。大概是约长1.8米的竹柄上,束有三重用牦牛尾制的节旄。大使手持外交“使节”出使他国。苏武出使匈奴时,因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一行人被扣留了下来。起初单于极力说服他背叛汉朝,苏武严词拒绝而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达十九年之久。

    割据的地方政权首领:

    唐时设置的节度使危害几何?

    唐朝是我国最伟大的一个时代,尽管唐太宗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但在制度上仍有缺陷。如藩镇政策和募兵制的隐忧。唐初时实行募兵制,以补充兵源,随着府兵制逐渐破坏,募兵制开始盛行。戍守边防的士兵称健儿,那些经常性的防御据点叫镇戍。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屯戍军设置更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很多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并各自置使。唐玄宗开元年间,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全国已基本上都实行募兵制。同时长驻专任的节度使也出现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