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篇 民间习俗(7)
    第六篇 民间习俗(7)

    分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风土记》:“除夕,长幼聚饮祝颂,谓之分岁。”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诗序说:“除夜祭其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而《分岁词》“饮福之余即分岁”之句,说明分岁是祭祖之后全家举行的聚饮祝颂,在此之间,便有新旧岁由此而分之意。此俗沿袭后世,吃过年夜饭后差不多就算“分岁”了。嘉靖江苏《县志》记载:“除夕合家属共饮或卑幼奉尊长。谓之分岁。”所以古时除夕聚餐还有一种叫做“分岁酒”。饮分岁酒流行于南方,以江浙为盛。喝“分岁酒”时,不仅要在门上贴大红门联,且全家灯火通明。如有人远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则要让出一个席位,摆上筷箸,斟满酒,以示对远地亲人的怀念。如若盼子心切,就在席上外加一酒杯和筷子,以预示明年人丁兴旺,这称“添人增口”酒。

    守岁:俗名“熬年”。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借守夜抒发珍惜年华之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顾禄在《清嘉录》记载南方人除夕守岁的情景:“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在隋唐时期的帝王宫廷,除夕守岁时,往往燃檀香篝火,大摆酒宴。据说隋炀帝时,每当除夕夜,在皇宫用沉香、檀木架篝火,燃烧时火焰冲天,高达十余丈,香闻数十里。

    “福”字倒着贴:

    目不识丁的家仆因祸得福讨吉利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传说,民间贴“福”之风开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时。在姜子牙封神的时候,他的老婆也伸手来讨神位。姜太公无奈,便说:“你嫁给了一个穷鬼,就封你为‘穷神’吧!”并规定贴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都开始贴“福”字了,以避开穷神。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向往和祝愿,一些人家还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不过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有人认为“福”字倒过来贴的习俗始自清代恭亲王府。在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里,大管家像往常一样,照例得写许多“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为讨主子欢心,悉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有个家丁不识字,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福晋进门看到,十分恼火,欲治两人的罪。大管家急中生智,忙跪在地上说:“奴才常听人讲,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难怪过街时,听见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俗话说: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心里也就觉得舒坦了,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人们纷纷效仿,还希望从过往行人或儿童中得几句口彩:“福到了,福到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