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篇 民间习俗(6)
    第六篇 民间习俗(6)

    中国人为什么又要过年放鞭炮呢?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据说是为了对付一种叫“年”的鬼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鬼兽,每到腊月三十,便出来凌虐人类,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又出来了,到了一个村庄,看到有人在烧竹子,被爆竹声吓得望风而逃。逃到了另一个村庄,看到有大红衣裳挂在门外,又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只见里面在办喜宴,屋里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这一年,人们都平安无事。后来人们也就摸准了“年”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于是就用燃爆竹来吓跑它,这样逐渐演化成了过年放鞭炮的风俗。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称作“爆竿”,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大概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据说唐朝初年,有个炼金家,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既能发出响声,烟雾还能驱散山岚瘴气。当时很多地方爆发了瘟疫,就是用这种方法制止了。这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在《通俗编排优》中记载了爆竹的演变过程,其中说:“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明清时变成了民间的娱乐活动,后来成为庆喜的标志。

    关大门吃年夜饭为哪般:

    防止铁拐李讨饭察贫富

    过年了,吃年夜饭可是极其讲究极为重要的。年夜饭又称午夜饭,或团圆饭。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所以又称“分岁”,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而年夜饭在除夕的夜晚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团圆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据说吃团圆饭开始于晋代。

    玉皇大帝在天上掌管着人间的疾苦,为了考察凡人的日子,每每要遣仙下凡。而每到年三十晚上,铁拐李就会被派到人间。铁拐李是个跛脚叫花仙。他杵着个拐杖,拿着个钵沿街乞讨,并挨家挨户去看看。过年的时候人们都是乐善好施的,所以穷人讨点年夜饭,都会给一些食物。铁拐李把拿到的都记在了各自的户名下。回到天庭后,把讨来的东西给玉皇大帝看,按给的食物多少和好坏就可以看出谁家富裕和贫穷。皇帝于是命财神,在来年里给富裕的人家少发点财,贫穷的多发几次。有一次铁拐李下凡游玩,喝醉酒了不慎说漏嘴,被同他一起喝酒的凡人知道了这个秘密。年三十,这家人早就想到了对策,煮了丰盛的年夜饭后,关着大门悄悄地吃团圆饭,后人叫这是“闭门生财”;吃完饭,把桌子收拾干净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打开大门,这叫“开门大吉”。当铁拐李来到这户人家,心想这家人什么吃的都没有,太贫穷了,于是上报给天庭,来年就很顺利,发了财。后来邻居也知道了这事,皆纷纷效仿。再后来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饭,便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可是关着大门吃年饭的习惯,却在世间流传了下来。

    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是为了辞年。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辞岁之风自晋朝以来就很盛行,大年夜里讲究骨肉团聚,儿孙绕膝。一家子灯红酒绿,叙说团圆。吃完年夜饭后,话话家常,接着就是守岁。西晋周处《风土志》上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也有很多趣事。孟浩然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甫也写:“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

    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记载:“家长幼毕拜,已,各自拜,曰辞岁。已,藂坐食饮,曰守岁。”可见过年的礼俗还有很多。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在吃的方面通常还有馄饨、饺子、年糕、元宵等等。

    除夕夜守岁习俗:

    馈岁、别岁、分岁、守岁为何意?

    苏轼曾于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作《馈岁》、《别岁》、《守岁》诗各一首,描写旧时过除夕的感受。其中《馈岁》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