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时间:2011-02-12 23:50 来源:未知 作者:<strong>不读书的书生</strong> </small>
天下文学网邀您欣赏 :<strong>红楼梦阅读心得——贾雨村们的困境</strong>
【按】此乃命题作文,题目是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看司法独立(囧...)。某门课的期末考試题目之一。因素来鄙薄该课程授课老师的为学为文与为人,且 觉得这个题目颇为操蛋,加上时间紧迫,所以写的时候很不认真,几乎是信手涂鸦,随意海侃,结构散漫,不得章法之要。基本上是一篇扯淡文字。
——————————————————
二知道人的《<u>红楼梦</u>说梦》谓“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不逮古人远矣。然雪芹纪一世 家,能包括百千世家”。此言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u>红楼梦</u>》一书之所以伟大和不朽的一个基本面相。潜藏在《红楼梦》痴男怨女、诗情画意的情爱世界背后的, 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虚虚实实、奇正相生、繁复稠密、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个纷繁复杂的庞大体系,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逐渐 显露出冰山一角。
所谓“葫芦(糊涂之谐音)案”,乃是一起“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的人命官司,就案情本身而言,套用今日的法言法语,可谓 “案件事实清楚”,并没什么含糊。之所以久拖未决,用门子的话说,“皆因都碍着情分面上”。这“情分”二字,所指称的正是上述杂然交错的庞大人际关系网 络,以及由此衍生的潜规则秩序和相应的利害关系格局。“护官符”正是这一复杂系统的一个典型符号,“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 白,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列举完排在最前面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后,作者用“横云断岭法”巧加处理,只说“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传 点,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这个情节,一则暗示着这个“护官符”上除却“四大家族”外,必定尚有一长串大族名宦之家的名 单,不必一一罗列。其中自然包括这些大家族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二则反映出这个复杂关系网快速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的惊人能量。诚如门子所言, “四大家族”堪称是“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命运共同体。
在甲戌本中,脂砚斋于描写贾雨村言行的字句旁,连批“奸雄”、“奸雄欺人”、“全是假”、“假极”、“全是奸险小人态度”等语,嫌恶之情,跃 然纸上。不过,平心而论,贾雨村并非大奸大恶之徒。他微时寄身于葫芦庙的时候,兴许确有澄清宇宙,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之大志。对中国古代国家之权力特殊路 径下士人与国家的权力关系有“同情之理解”的人,大抵会对“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同样抱有“同情之理解”。在那样的历史时空里,基于古代中国 特殊的地域结构与政治环境,士人要践行兼济天下的公共理念,不得不充分利用国家政权这个平台,通过由“士”而“仕”的进路,才能获得普遍实践的可能。入仕 理物,得君行道,几乎是不二法门。因此,士人对国家政权的依附,不应当简单地被理解为单纯追逐一己私利的行为,而应该被视为一种在更高的公共层次上的依 附。话说那贾雨村得甄士隐的慷慨相助,上京赴考,得中进士,选入外班,升任知府,也还不失儒生本色。否则也不至于因“恃才侮上”,令“那些官员皆侧目而 视”,被参“情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结果“令龙颜大怒,即批革职”。——所谓“地方多事,民命不 堪”,恐怕只是官场内部炮制出来的“舆情”,要紧的是他“沽清正之名”,弦外之音,是贾雨村不懂得官场的“潜规则”,不识时务,竟连何谓“护官符”也不知 道。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