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是魏延的同乡,是义阳棘阳人,就是现在新野县东。邓艾邓士载也是个孤儿,不知道当初刘备裹胁的荆州百姓里有没有他们母子,反正那时他才三岁左右。后来曹操兵败赤壁,将荆州部分民众北迁,邓艾母子也随之被迁徙到汝南。
孤儿兼外来户的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被人们称为邓吃,有人说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就来源于邓艾,其实很可能邓艾的名字是起自口吃的毛病,中国的民俗就是贱名好养活。这毛病似乎到他成为将军的时候还没有好。以至于司马昭有一次拿他开玩笑,说艾艾,共有几艾啊?邓艾用《论语》里的“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为对答,说接舆说的只有一个凤,他说的自然就是有一个“艾”。看来他的口吃不是很严重,就是着急的时候会带出来。
邓艾从小为人放牛,怎么说也是个贫雇农出身,孤儿寡母容易被人欺负。曾经他想改掉这个与口吃有关的名字,就取以前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打算改名叫邓范,字士则。史书上说“后宗族有同者,故改焉”,其实就是他同宗里后来有富户高门觉得这名字好,叫他给让出来,和鲁迅的学生柔石原先叫赵平福,因乡绅觉得自己的儿子用更合适而改名“平复”一样,邓艾也就只能让出来,明显地是三等公民。可能邓艾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或者干活很卖力,以至于尽管因为口吃不能够当干佐,还是能够当“稻田守草吏”的小官。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生产小组的小组长,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职位。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能为人所不能者,多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苦难对常人来说是堕落的理由,对于天才来说是锻炼的炉火。邓艾口吃,故此少玩伴,能够用心攻读,有更多的时间冥想;邓艾地位卑贱,故此能够意志坚强,胸怀济世的抱负。同郡的一个年长的官员看小邓艾可怜,每次分配的时候都多分给他些,可能还有些额外的馈赠,邓艾却从来没有当面谢过。盖因邓艾不单是一个很高傲的人,也是一个很深沉的人。等到他官拜汝南太守,衣锦还乡后,他要报答这位当初真诚帮助他的长者,不料此人已经去世,邓艾派人祭祀之外,重金报答此人的母亲,并“举其子于计吏”。邓艾不尚虚词,很君子,他的感激有自己的表达方法,却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邓艾的知己是司马懿。机遇使他遇到了司马懿,司马懿此人对邓艾的知遇是邓艾一生所不能够忘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后的政治动荡中他始终站在司马氏一边,为什么在司马昭下旨意逮捕他的时候,他不举兵造反,而是束手就擒。士为知己者死,可能诸葛亮还未必有邓艾的愚忠。而司马懿对邓艾的知遇也确实是超过刘备之于孔明的。毕竟,当时的邓艾仅仅是一个不知名、不入流的小吏,更有口吃的毛病,而司马懿能够认真聆听他的见解,不以他出身寒微为嫌,引之左右,淳淳然古人之风。要知道魏晋时期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用人制度上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各州郡设立“中正”,将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依照品级给官,依据主要就是先看其家世,上辈当过什么大官,然后才是看才德。就和现在先看学历,再看才德一样,以邓艾的出身,在当时如果不是司马懿,肯定连张入门券、准考证都没有,口吃可能比现在不会洋文还严重,能以一个小吏终身就感恩戴德了,哪里能够立功天下,史册留名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