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徐盛、潘璋诸将的意见,是准备打到白帝城活捉大耳贼的,但是陆逊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却是看清楚了曹丕的不怀好意。
在东吴向魏国求救的时候,刘晔给曹丕出主意,让曹丕趁火打劫,和刘备夹攻东吴,然后再吞并刘备。曹丕可不是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妇人之仁,轻信了孙权的投降而没有听刘晔的话。自私成性的曹丕才不会那么相信别人。曹丕当时的考虑有三,一个是他才代汉自立,还有自己的兄弟要对付,应该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为主,不宜马上兴师;一个是考虑到如果那样的话,东吴是灭了,大耳贼率领的胜利之师士气高涨、地盘扩大一倍不止,而他得半个东吴实力上的增长率远不如西蜀,未必就能够取胜老兵油子刘备;最后一个是不知道受两面夹攻的孙权会不会一赌气真地降了刘备,而且在一起讨伐东吴的时候和蜀军的关系也实在不好确定。因此曹丕是选择了坐山观虎斗,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获胜,都免不了损失兵力,也都免不了在追击的过程中补给线拉长,他就可以拦腰一刀,先收拾胜利方,然后再捡失败方的便宜,就很有可能一统天下。所以他在襄阳和新城都有大军,在濡须口也没有忘了派上一哨人马。东吴获胜的消息传到曹丕的耳朵里,曹丕肯定是乐得手舞足蹈,就等着东吴和西蜀在白帝城火并,他好渔翁得利。
可惜,陆逊早已经看出了魏国的疑点。因为魏国要是真想救东吴,应该在夷陵对峙的时候派遣襄阳和新城的部队对蜀军抄后路,就刘备放在江北的黄权的那点人根本就不是魏国的对手。魏国如果仅仅是想坐山观虎斗,又根本没有必要“大合士众”,劳民伤财。因此陆逊选择了果断退兵。吴国部队刚退到江陵,就“三方受敌”。不识时务的刘备写信给陆逊求和时候还虚言恫吓道:“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不是黄口孺子了)谓其能然不?”意思是他也要做“贼”。陆逊回信道:“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后,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刘备得到书信后,羞惭交加,最终气得一命呜呼。
夷陵之战使陆逊在东吴的地位和蜀国的诸葛亮也差不了许多了,孙权假陆逊黄钺,亲自执鞭相迎。东吴和西蜀联合后,孙权甚至专门刻了自己的图章放在陆逊那里,让陆逊全权代表他和西蜀谈判。被封为大将军的陆逊骨子里却是书生,不是武将,虽然后来有奉命在夹石破曹休、随同孙权进攻襄阳等武事,但是夷陵之战后的陆逊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文治上的。
陆逊认为:“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而国弱,民瘠而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是以《诗》叹‘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乞垂圣恩,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陆逊和诸葛亮不同,主张对内发展经济,轻税薄赋,蓄养民力,对魏国则采取守势,等到综合国力提高了再和魏国争锋,“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因此,陆逊对孙权派遣偏师去夷洲和朱崖的远征,以及对辽东公孙渊的拉拢公然反对,认为东吴之急不在开疆拓土,而在于经营好现有的土地。应该说陆逊的战略是正确的,因为东吴在实际疆域上并不比魏国小,之所以比魏国弱就在于人烟稀少,开发不够,而且境内政权的控制力远不如魏国,概括起来就是国家化程度不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