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二章 走进鼎盛期的克林顿——公益事业(5)
    第十二章 走进鼎盛期的克林顿——公益事业(5)

    而由克林顿的好友,因一部三卷小说《马丁·路德·金时代的美国(1954-1968)》而成名的作家兼普利策奖得主泰勒·布兰奇来写一本有关克林顿的书也是不合适的。克林顿的两次就职演说都是布兰奇捉刀。1998年,他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他曾和克林顿一起讨论合著克林顿的自传,但后来放弃了。“后来,我告诉他,因为我难以对他持客观的态度,所以人们也不会把我写的当真。”    (1972年夏秋两季,克林顿在德克萨斯州协调乔治·麦戈文的竞选活动时,与泰勒·布兰奇合租一套公寓。)

    2006年8月18日,布兰奇以“我自己刚着手写一本关于他的传记”为由,回绝了要求对其进行采访的信件。传记是基于克林顿两届任期里两人之间的八十次秘密谈话,布兰奇录下了每次与总统交谈的内容。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在白宫家庭居住区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会面——有一次是在戴维营——他们常常会聊到凌晨两点。(布兰奇还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每次会谈后,克林顿都把录音带藏在袜子抽屉里。)然后布兰奇在开车回家的时候,将记忆中的谈话内容进行整理。

    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的发言人说,克林顿至今还没对该计划发表任何申明。而且据说布兰奇谈到,他不清楚是否会在出版前让总统先生阅读原稿。布兰奇也的确向美联社透露过,在莫妮卡丑闻事件爆发那晚他和克林顿交谈过,不过交谈的重点是“叶利钦、中国以及奥萨马”。

    2006年夏天,克林顿又与克诺普夫出版集团签了一份著书合同。这本书主要关注克林顿离开白宫后所做的事情,书名是《付出:我们如何改变世界》,主要讲述的是他在非洲所做的工作。据宣传,书中收集了他周游世界时听到的所有鼓舞人心的故事。    克诺普夫出版集团将该书的出版时间安排得与2007年9月克林顿全球倡议(cgi)的开会时间大致重合,该书首印75万册。它的发行也让比尔·克林顿有机会将书的促销与希拉里的竞选宣传结合起来——例如,参加“奥普拉·温弗里访谈”节目。

    《出版人周刊》早期的评论中就提醒说,写作不是这位总统的专长。评论把该书说成是一个“布道”,并进一步解释说,它“不加批评地呈现了一幅浩大的博爱的景观”。作为该书中心内容的人物介绍语言“程序化”:书中的故事“大多像克林顿的自传一样索然无味”。    《华盛顿邮报》的彼得·贝克曾写书记录过克林顿的弹劾案,他把这本书称作“一个打着书的名号扩展的公益广告”。他还指出,克林顿在宣称自己离开政府部门后生活重心由“索取”(选票、捐款、支持)转向了“付出”时,跳过了“一个事实,即在过去的六年中他大部分时间是用在了索取4600万美元的演讲费上”。    《纽约》杂志也就这个“取与予”的话题指出,克林顿在书中积极提倡用乙醇作为燃料,并向投资乙醇植物的人,比如理查德·布兰森爵士,表示了赞赏,但却只字不提他和罗恩·伯克尔的尤开帕基金之间的关系。该基金也投资于乙醇植物。“只要基金运转顺利,(克林顿)就能分得一杯羹。”(2007年12月,克林顿承诺要慢慢解除这层关系——一家报道用了“脱离”一词,而另一家则用了“减少”一词。希拉里的发言人杰伊·卡森这样描述克林顿的意图:考虑到希拉里可能会赢得总统候选人提名,他是“采取措施以确保适当地过渡”到离开尤开帕。2008年1月下旬,《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克林顿可能从尤开帕两项国内基金获得近两百万美元,这显然是那再度提及的“适当转变”过程中的一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