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子司马懿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耐力决定成败:一个观望,另一个等待(1)
    耐力决定成败:一个观望,另一个等待(1)

    曹魏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东吴嘉禾三年(234年)二月份,诸葛亮率领蜀汉所能动员的最大兵力——十万蜀军,兵出斜谷。四月份,抵达郿城。

    吴国应约,派出十万人分三路入寇曹魏。洛阳的曹叡总揽全局,显然对西线的战事更为关心,派出征蜀护军秦朗率领步骑二万,增援司马懿,司马懿的关中兵团也增加到十万人以上,大约有十二万人。

    魏、蜀、吴三方参战兵力总计达到三十多万人,这是赤壁之战以来汉末三国动员兵力最大的战役。

    曹叡高度紧张,如果此次应对不好则将成为一场亡国之战,蜀、吴若干年前划定的两分天下的盟约将从纸面成为现实;诸葛亮拼了,他身体越来越差,曹魏边防的可乘之机也越来越少,如果不抓紧此次机会,兴复汉室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成为泡影;孙权照例搂草打兔子,看可以捞多少油水以决定对这场战役的投入程度。

    所以毫无疑问,本次战役的主战场和天下人关注的舞台焦点,仍然是魏、蜀交界之处,领衔主演仍然是光芒万丈的诸葛亮与司马懿。

    这两个男人的宿命对决,牵动着天下人的心。

    司马懿不敢有半点怠慢。他接到秦朗带来的两万援军之后,就已经清楚自己肩头的担子有多么重了。他知道,皇上已经把曹魏能够动员的机动兵力都交付给了自己。

    司马懿留下部分兵力留守后方,亲率主力大军赶赴前线。在布置防线的问题上,魏军内部发生了争议。参谋们主张把大营驻扎在渭水北岸,以渭水为天然防线。在这样的情况下,防守将变得容易;而一旦蜀军冒险渡河,也可以遵照兵法“兵半渡而击之”的古训,迎头痛击。

    司马懿力排众议。如果以渭水为界,那岂不是等于把整个渭南都让给了诸葛亮?司马懿说:“边疆百姓和粮食积聚都在渭南,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必争之地不争,而守不必守之地,岂是用兵之法?”

    司马懿指挥大军,抢先渡河,在渭南深沟高垒、背水扎营,死守渭南绝不后撤一步!

    诸葛亮率领蜀军赶到渭水附近时,发现魏军已经把一座牢固的营盘扎在这里。

    诸葛亮本来心中思量,在这里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出武功、依山而东,直逼长安三辅,威胁关中心脏地区;二是西上五丈原,扎牢营盘再作打算。如今看来,曹魏重兵驻扎渭南,循武功而东的要道早已经在魏军军事力量威胁之下。直接逼迫长安三辅地区,本来就冒险,再被魏军一威胁,更难成功。罢了,还是西屯五丈原吧。

    诸葛亮思量停当,指挥大军西上五丈原。

    司马懿扼守渭南,得到探马消息,对手诸葛亮的大军已经出现在前方。司马懿观察了一下,自己的将士们面容严肃,分明都有些紧张。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一场不容有任何闪失的战役,因此心理压力格外大。

    司马懿皱了皱眉头。要想打好这场决定性的战役,首先必须解决心理问题,振作士气。如果上来就被诸葛亮的威名压迫得喘不过气来,那可以说战斗还没开始就已经败了。

    司马懿笑着对众将士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发,依山而东,那确实值得忧虑;如果西上五丈原,那他就完蛋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