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 犹忆当时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人间四月(2/2)

    她的情感,一如她的诗篇,飘逸、灵动,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却纤尘无染。那鹅黄,是初恋的羞涩与纯美;那嫩绿,是柔情凝聚的碧潭,深情一片。她的爱泛着神圣的光,犹如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又如春天的燕子,美丽、轻盈,带给人以无限的希冀和温暖。

    她一生追随梁思成,与他甘苦与共,风雨同行,苦心钻研中国古代建筑二十余载。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夫妻携手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他们还共同写下大量的建筑论文和报告,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她还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并进行传统景泰蓝改造,为民族和国家作出了莫大的贡献。他们宛如一对并蒂的莲,轻盈地摇曳在江面。飘逸出尘,傲世而立,却清绝得一尘不染。

    在文学创作方面,林徽因的写作范围极其广泛,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在彼时的京派作家圈中,年纪轻轻的林徽因,亦颇负盛名。

    自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后,林徽因便常常参与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泰戈尔访华期间,她还与徐志摩一起出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而林徽因的诗歌创作也多受徐志摩影响,特别是1931年在香山休养期间,徐志摩与之经常讨论、交流诗歌。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

    崔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的,她缝着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

    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

    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

    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早的谎,

    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

    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

    这首《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是林徽因的又一经典之作,创作于1931年4月,并第一次以“徽音”的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这一年,林徽因又相继创作了《那一晚》、《笑》、《仍然》、《深夜里听到乐声》等优秀诗篇。清丽温婉的诗风,灵动自然的韵律,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推崇。

    据传,林徽因的诗兴多发于夜阑之时。清风明月,疏竹摇窗,身着一袭白纱睡衣的林徽因,在檀香的氤氲中,静坐凝思,宛如出水的莲,飘逸清绝之至。这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美丽,其实一直是林徽因根在内心的骄傲与自负。她曾笑对梁思成言,“若是山中男子见到,一定会为她倾倒。”梁思成听罢,顽皮一笑,“我看了就不曾晕倒。”一问一答,虽是戏言,但颇见两人性情之差异。

    时间是摧花辣手,从来不肯为谁稍作停留。尽管林徽因在五十一岁的年华里便匆匆而逝,但她却把诗意和浪漫、美好和温暖,永恒地留在了人间。读林徽因的诗,就是读林徽因的人生。犹如在兰汀之湄回味当初的蒹葭苍苍,又如在宋词里轻吟婉约词章,朦胧又像是一枝青莲,摇曳在碧水之上。清丽婉转中,是一种生命的美好和诗意在静静流淌。那种温暖清新,犹如人间四月的春光,让人隔花犹见,永世难忘。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