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 犹忆当时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乱世惊梦
    乱世惊梦

    一向幽静风雅的故都,已是满目疮痍。多愁善感的林徽因,不禁黯然泪下。她知道,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返故园。华夏之殇,北平之痛,她的心,在国破家亡的同时,亦碎得万劫不复。

    不知何故,每次听到河图的《风起天阑》,“火光凄厉地照亮夜,城破时天边正残月,那一眼你笑如昙花,转眼凋谢。血色的风把旗撕裂,城头的灯终于熄灭。”总会在晕开的血色里看到城楼上那些刚毅的面孔、不屈的魂灵,他们在连天的烽火中凛然、高贵地屹立着,一如巍峨的山峰。

    那是一段无法掩藏悲恸的过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由此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天津沦陷,北平失守,整个中华大地顿时山河失色。国耻,成为每个中华儿女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时,林徽因和梁思成都不在北平城内。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经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奈良。但梁思成和林徽因坚信,雍容华贵的大唐,在历史的进程中,一定还留存着彼时的印痕,只是尚未被人发现而已。早在这年的6月,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已与莫宗江、纪玉堂等,深入五台山一带考察古代的庙宇和建筑。也就在七七事变这一天,他们在五台山腹地发现了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佛光寺。

    在佛光寺里,他们果真发现了数处唐代的木构建筑,以及不少的石刻、石雕、泥塑、壁画、墨迹等,极具研究价值。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这样阐述佛光寺:“唐代木构之得保存至今,而年代确实可考者,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一处而已。寺于唐代为五台大刹之一,见于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榜曰‘大佛光之寺’。其位置在南台之外为后世朝山者所罕至,烟火冷落,寺极贫寒,因而得幸免重建之厄。”

    由于地处深山老林,信息极为闭塞,直至数天之后,他们才在报纸上得知北平发生了战事。梁思成在日记里写道,“心情愉快地工作了几天。7月15日傍晚,我们在辛苦工作一天之后得到了一捆报纸,那是从太原带过来的,因为公路被水淹延迟了几天。当我们回到帐篷里躺在帆布床上读报的时候,赫然在目的大标题是:‘日军猛烈进攻我平郊据点’,战争爆发已一星期了。经过一些困难和绕道(经由大同),我们回到了北平。”

    平汉、津浦两条铁路已经不通车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徒步到阳明堡,然后出雁门关,过大同,走张家口,日夜兼程,赶回了北平。彼时,北平城内已经修筑好了防御工事,似乎要进行长期备战。宋元哲部的工事就布置在林徽因家所在的北总布胡同。郊外清华大学的周培源、叶公超、钱端生等几位教授也携着全家老少,一同住进了林徽因家,大家备足了粮食,决心与守城的士兵并肩战斗,“誓与北平共存亡”。林徽因给正随姑姑们在北戴河度假的女儿写信说:“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勇敢,什么都不怕,不怕打仗,不怕日本人,要什么都有决心才好。”

    不久,梁思成收到了日本“东亚共荣协会”发来的邀请。此前数年间,梁思成接连发表了数篇著名的古建筑考察报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日本学术界对他尤为敬重。梁思成知道,小日本的这份邀请意味着什么。他们一家看来是不得不走了,他宁可葬身在硝烟战火之中,也绝不能与小日本共存共荣。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民众撤离。营造学社决定暂时解散,朱启钤老先生舍不得离开北平,他把营造学社的遗留工作、学社的未来都托付给了梁思成。一家人连夜打点行装,9月5日凌晨,包括林徽因母亲、一对儿女在内的一家五口,与清华大学教授金岳霖及另外两位教授,告别了北总布胡同3号院,匆匆踏上了行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