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章 崭露头角狰狞(1)
    第七章  崭露头角狰狞(1)

    密集著文

    胡兰成是以文章发迹的,是靠自己的卖力著文和讨巧言论而见重于汪夫妇,如此才得以在汪伪集团中崭露头角的。

    按理说,写文章本轮不到他。

    汪精卫集团和其后的汪伪政府,从开场到落幕少的是军人、政客和策士,文人和学人,可以说从来都不缺,在汪滞留河内那几个月,在叶蓬等失意军人参加之前,整个集团几乎都是政客和文人。不要说《南华日报》和“蔚蓝书店”那批人,就是汪伪集团核心的那七八个“首义分子”或“最高委员会”成员,也都是政客和文人、学人,或者是从文人、学人出生的政客。除了汪精卫夫妇外,陈公博、周佛海、陶希圣及其以下诸人,谁都能写,也写过,他们中有留学生,有大学教授,办龚纸杂志,有过丰富的政党斗争经历,内中的陈公博、陶希圣甚至不妨说是有自己理论体系的政论家,写政论时评之类对他们是轻车熟路,拿手好戏。比如陈公博,1928年,他写的《中国国民党所代表的是什么?》和《国民革命的危机和我们的错误》两文,全面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为其随后提出的“改组国民党”理论的先导。两篇文章刊出,在当时社会上轰动一时,陈公博曾得意地说:“虽然说不上洛阳纸贵那套肉麻话,然而自命是革命青年的都必人手一册。”[1]再比如林柏生,跟随汪精卫前后二十多年,也就办了二十多年的报刊杂志,从海外办到国内,从上海办到香港,多是自编自写,前后著文无算。

    可他们这干人,此时却无意于此。

    陈公博对汪精卫的“和平运动”始终持消极态度,在“艳电”前后紧锣密鼓开张期,他却以侍母为名躲在香港家里不愿出面;周佛海、梅思平、高宗武等人则在继续紧张地与日方进行他们的秘密交易;陶希圣负责宣传,本应该打头,可陶究竟是个有身份地位的人,做贡大教授,原是国民党文宣方面最主要负责人之一,在此形势多变且不明朗的时候,他不可能也不愿走到前台直接上阵的。剩下的就是林柏生了,林跟着汪精卫办了二十几年报纸,是汪系报刊的总管,他可以写。汪精卫“艳电”1938年12月31日在《南华日报》刊出,同一天报纸上,林柏生就写了响应文章《汪先生之重要建议》。可1月17日下午,林柏生应召去香港警察厅谈话,被警告有遭暗杀的危险,归途中,林就遭袭击,被人用二尺多长的大铁棒打破了脑袋。

    报纸还得办下去,自上海沦陷《中华日报》停刊后,《南华日报》是汪精卫最重要的舆论地盘了,汪精卫需要舆论,胡兰成需翼现,老板被殴伤住院,这样,就为胡兰成的竭诚进取倾心贡献提供了机会和场地,他这才得以大写特写,不受拘束地放开写,而终于得到了汪夫妇的青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