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旋律亨德尔巴赫画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巴赫画传 第四章(3)
    巴赫画传  第四章(3)

    好在泰勒曼参加竞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参与竞争的真实目的,是想借此机会向汉堡有关方面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提高薪酬。目的一旦达到,他就自动退出。与此同时,克罗普纳也退出了角逐,因为他现在的雇主哈雷亲王不肯放他走。

    看来巴赫是稳操胜券了。然而他不敢掉以轻心,为了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乐长职位,他还专门在托马斯教堂指挥了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的首演。“受难曲”是纪念耶稣受难而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一般在复活节前演出。它和康塔塔一样来源于中世纪的神剧。受难曲的音乐肃穆、庄重,保留了早期基督教音乐朴素的古风,形式上相对比较简单。在《圣经》只有拉丁文本可读、而欧洲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时代,一部受难曲就像一次讲道一样,有利于基督教的传播和深入。而巴赫的受难曲则把德国作曲家许茨等人开创的“受难清唱剧”形式与传统的受难曲相结合,发展成了既使用圣经原文,又采用非经文的诗歌,既有素歌、众赞歌,也有咏叹调、重唱的新样式,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与观赏性。巴赫的《约翰受难曲》根据《圣经》中的《约翰福音》创作而成,作品风格高亢壮丽、大气磅礴,由福音传道者以吟咏的方式叙述史实,而其中的主要人物由独唱者担任,群众部分则由唱诗班担任。在朗诵中间以咏叹调穿插,表达当年基督徒决心跟随基督的决心,由全体会众唱出的赞美诗也有同样的意义。《约翰受难曲》一经上演,就给莱比锡观众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然而《约翰受难曲》仍然未能彻底说服莱比锡市议会。由于托马斯学校缺少拉丁文教师,而巴赫正好精通拉丁文,市议会提出了一个条件,要巴赫兼任拉丁文教师。巴赫急于获得这一职务,就答应了,他还作出了更多的承诺:完全戒酒,过一种体面的生活;始终尊重宗教委员会;专心教授学生声乐和器乐;创作的间奏既不过长又不过于戏剧化;不以粗暴不当的方式对待学生;不在唱诗班里使用不称职的歌手;没有市长的许可绝不离开莱比锡;没有委员会的允许绝不接受大学的任何职位……

    最后,市议会还提出要对巴赫进行神学考核。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当时的德国教派林立,水火不容,他们不希望一个在信仰上有偏差的人担任他们的乐长。好在巴赫信仰纯正,成绩优异,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

    1723年4月22日,市议会正式作出了聘用巴赫的决定。巴赫回到寇顿以后,马上去找利奥波德亲王,向他提出辞职。得知巴赫有了新的去处,利奥波德算是从那种左右为难的尴尬中解放了出来,他向巴赫表示祝贺。

    于是,巴赫一家六口离开了寇顿,来到了莱比锡。这一年,他的长女多罗西娅15岁,长子弗里德曼13岁,次子埃马努埃尔8岁,三子伯恩哈特7岁,次女亨利埃塔只有几个月。他把宫廷音乐家那套鲜艳的衣服脱下来,代之以一身古老呆板、令人敬畏的长袍,出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合唱学校的乐长。

    正式就职仪式于1723年5月5日在托马斯学校大厅举行。根据当时的有关记录,莱比锡政要、学校领导及各方代表都参加了这次仪式,他们都端坐在主席台上,唯独找不到巴赫——原来他被那些有头有脸的人们挤到了椅子后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