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总裁任正非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四章 国际化:驶进蓝色海洋(13)(2/2)
    华为最终在2004年年底拿下了这个项目。telfort关键是看中了华为对合同执行的承诺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华为第一次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拥有价格优势,而且在技术上也有自己的灵活性和爆发力,可以撕开主流市场的口子。2004年还是华为国际化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华为获准为雅典奥运会提供全套g设备系统;在英国设立欧洲地区总部;华为光网络全球市场份额超越朗讯和北电,直逼阿尔卡特;思科华为案的平局让华为因祸得福,在国际上一鸣惊人,海外销售额由2003年的10.5亿美元翻番为22.8亿美元。

    相对于欧洲电信设备商来说,华为的快速反应和技术创新能力是优势之一。欧洲企业普遍反应较慢,用户提出一个修改建议,他们往往要一年半载才能改进。而华为只要用户有需求,总是能加班加点快速反应,只要一个月就能改进,优势自然体现出来了。2005年荷兰电信运营商kpn收购telfort,华为又与kpn签署协议,成为其核心网骨干传输网设备供应商两个大单。当kpn同时给华为、阿尔卡特和朗讯三家竞争者发出要求,让他们把设备运到kpn进行测试后,华为的设备从中国到荷兰竟然比位于欧洲大陆的阿尔卡特的设备还先运到。最后,华为独享了这份大餐。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出口的产品,打破了以往中国货只以廉价成本取胜的惯例,在技术层面上这些中国产品也具有很强的实力,并开始瓜分原来专属西方大公司的市场。华为曾用3个月的时间为香港的固网运营商和记开发出了号码携带业务,同样的业务欧洲老牌的设备商此前花了6个月尚未完成。曾在45天内就完成了泰国智能网的安装、测试和运行工作,国外电信设备商一般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华为的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开始在业界形成良好的口碑。

    由于实力和政策原因,加上国内市场的巨大,使中国企业偏好在国内发展,国际化动机薄弱。而一些急于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则交了大量的学费,从长虹的40亿海外呆帐,到tcl在并购法国汤姆逊后的业务下滑,可谓触目惊心。国际化的方向并没有错,但是远大目标必须要有切实的措施去保证。华为在海外也经历了一个熟悉的过程,度过了缺乏国际化人才和文化冲突的磨合期,终于成功地把充满凶险的海外市场变成了再造华为的富饶金矿,收获了累累硕果。这种勇气和智慧,在当今中国没有人可以比肩。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