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研究宋应星思想和学术的影响以及其著作在国内外流传和出版情况,有必要对他的现传各种著作在国内外刊行的版本一番系统的考察。我曾在1981—1982 年对他的《天工开物》诸版本作了研究,①从那以后又有一些新版本出现,而且除《天工开物》外,他的另外一些著作也在近年来相继再版,因此本章拟就现传世的宋应星全部著作的版本再作一次综合考察。他的现传世著作有五种:(1)《天工开物》;(2)《野议》;(3)《思怜诗》;(4)《论气》及(5)《谈天》。后四种著作近年多在一起合刊,作一册发行,所以我们的考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天工开物》的版本,第二部分则涉及《野议》等四种著作的版本。在考察时,除介绍有关版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外,还试图逐一作出评论,并将若干版本的部分原著图影附于这里。
第一部分《大工开物》版本《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主要科学作品,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部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又是属于世界科学名著之一。自从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至本评传完稿时1900 年己有353 年,这期间中外各国对此书共发行40 版次,足可见它在科学史中的重要性了。最先研究此书版本问题的,是本书多次谈到的日本已故科学史家三枝博音(1892—1963)博士。1943 年他在《天工开物诸版■研究》一文内,考察了20 世纪40 年代为止的各种版本,并据此对正文作了校勘工作①。此后,京都大学的薮内清(1906—)博士及中国人温庭宽、黄彰健先生也作了这方面工作。②最后三位的考察范围截至50 年代为止,且没有涉及西方语文的版本。
我们在以上基础上,把考察的范围再延迟至90 年代初本书成槁时为止,同时涉及一切我们所能见及的中外版本。现依各本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评介如下:
一、涂本。
这是《天工开物》的明刊初刻本,最为珍贵,此后所有版本都源出于此。此本原序中名为《天工开物卷》,但书口仍作《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册线装,印以较好的江西竹纸。原书高26.2、阔16.8 公分,板框高21.7、阔14.3 公分。单叶9 行,行21 字。序文与正文均为印刷体,序尾有“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间堂”的题款(图66a)。
这是1637 年四月由作者友人涂绍煃(字伯聚,1582?—1645)当时任河南汝南兵备道而居家丁忧(丧母)时资助刊刻于南昌府的。为表彰绍煃的这一功绩,故此本称为“涂本”。从该本版式、字体、纸张及墨色来看,与明末赣刻本极为相近,因此我想将涂本定为江西刻本当无疑问。种种迹象表明。
此本是仓促间出版的,刊行前文字没有经过仔细校订,故书中错别字也不在少数,总共约400 多处。例如梢误为稍、尾误为尼、扬误为杨、径误为经、玫误为枚等,属于形近之误。而“亦”误为“易”、泻作写、防误为妨、框作匡、裹作果等,属于音近之误。这都是刻字不慎所造成。但因该本为初刻本,文字及插图都直接来自宋应星所写的手稿,因此仍然是珍贵版本。
涂本《天工开物》向来稀见。中国境内现传本原由浙江宁波蔡琴荪的“墨海楼”珍藏,长期不为人们所知。清末时藏书归同邑李植本的“萱荫楼”。
1951 年夏,李植本后人李庆城先生将全部珍藏书籍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涂本《天工开物》,①后转国立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收藏。1959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依此本出版了三册线装影印本,印以竹纸,从此国内外人土才有机会得见此书原貌。但读者使用此书时,须注意其中文字刊误之处。此本原版还藏于日本国东京的静嘉堂文库及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bibliotheque nationalea paris)。据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存有这三部原刊本。关于涂本版次,在上世纪80 年代时俄籍汉学家贝勒(emil bretschneider,1833—1901)曾认为《天工开物》第二版刊行于1637 年,即崇祯十年丁丑岁。①首版刊于何时,他没有说明。
显然,他认为印有手书体序文而无年款的杨素卿刊本似为第一版,而涂本似为第二版。此说恐欠妥。按照中国古代版刻通例,初刻本序文无年款,而在翻刻第二版时再补加年款,这是违反常理与常例的。如果仔细研究序文并对照观看书的内容,也不会得出涂本为第二版的结论。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面谈杨本时一并说明。
二、杨本。
这是刻书商杨素卿于明末刻成而于清初修补的坊刻本,以涂本为底本而翻刻的第二版。因有关此本的版本学问题较多,故此处应该详加论述。查杨本与涂本不同的地方是:(1)序文为手书体,末尾无年款,只作“宋应星题”
(图66);(2)杨本在文字上经过校改,但个别插图翻刻时走样。
有助于对杨本断代的证据是,《乃服。龙袍》涂本作“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杨本改成“凡上供龙袍,大明朝局在苏、杭”。又《佳兵。弩》,涂本作“国朝军器造神臂弩”,而杨本改为“明朝军器造神臂弩”,且“明朝”二字歪邪离行。
涂本行文是明朝人口气,而杨本为改朝换代后清人口气。如杨本为明刊,为何将“我朝”改为“明朝”?再从插图来看,涂本《乃粒。水利》节载桔槔各部件是完整的,但杨本则漏绘“坠石”,而没有这个部件,则杠杆两端失去平衡,说明杨本勾描时漏绘。此外,全书总序称:“《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涂本在全书各章总目末尾有四行墨钉,正是“临梓删去”的痕迹,而杨本无此现象。这也说明杨本是再刊本。{e )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历史系的任以都博士及其丈夫孙守全(1982 年卒)合译的英文本,故此本称“任本”。任以都是中国老一代化学家任鸿隽(1888—1961)
教授的女儿,但她的领域是中国史。她所取用的底本是上海1959 年中华书局的影印涂本,参考其他已出的版本,插图取用涂本。作一册16 开精装,除译文外,还包括注释。
任本的全名是《宋应星著〈天工开物〉—17 世纪的中国技术》(t‘ien kung kai y of theseventeenth century by sung ying—hsing)(图68)。此本的出版使《天工开物》在欧美各国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各国{e solution 更近汉文原意。而“羊桃藤”应作“杨桃藤”即猕猴桃藤(actini-dia chinensis)不可译为yang-t’ao vine 等等。如从专业角度利用这个本子时,首先要小心其中术语的翻译。李约瑟博士己指出了这一点。但要考虑到《天工开物》在翻译上的难度很大,而此本毕竟是带了个头。万事从头难,开头作这件事总是有意义的。{e kai—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by sungying-hsing)。(图76)
此书译文由旅居在台北的美国人拉力果夫(g.larikov)及霍兰(anthonv d. hol1and)作文字润色。由于译者多是专业科学家,有助于理解原文,但似乎历史方面不见长。因此该本与任本在译文上都各有短长。比如,宋应星在序末写此书“书于家食之问堂”,李本没有译出,而任本译为: der acderbauprodukte des tian gongkai ying-xing)。书首有译者前言,对全书内容及作者作了简介,且译出总序,其专有名词用汉语拼音方案注音。这是前四章很好的德文译作。①蒂洛在洪堡大学汉学家科尔(horst kohl)教授指导下,因这项工作而获得博士学位。但目前我们还未看到他有继续翻译以下各章的计划。1976 年科学出版社还出了《天工开物注释》(上册),包括前六章的原文、语译及注释,每章前也加了按语。有趣的是,此本内容与钟本很多地方相近,我们不知其中关系。这两个本子都是当时所谓“评法批儒”的产物。此本作者署名为“清华大学机械厂工人理论组”,另本则署名为“钟广言”。北方的这个本子因时局变化,此后二册未及出版。因没有出齐,此处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版本。
现在让我们对《天工开物》各版本的考察作一小结。在1637—1989 年的352 年中,此书先后在中外各国出现了16 种不同的版本,共印刷了42 次,平均每年印行一次。17 世纪时只有2 种版本,18 及19 世纪只出一种新版。印刷2 次,都在日本。这200 年在中国处于出版的低潮。但至20 世纪以来,猛然出现了出版《天工开物》的,在全世界新出13 种版本,在89 年间印刷38 次,平均每两年多印一次,除汉文外,还有日文及英文版。
这中间在中国出现9 种新版,印刷17 次,其中大陆出8 种版印刷12 次,台湾出1 种新版,但旧版重印4 次。海峡两岸都很重视《天工开物》。20 世纪时日本国也很重视此书,共推出3 种新版,印刷18 次。其中平凡社出版的薮内译注本打破了空前的记录,15 年间印刷16 次,一年印一次。若以出版地点而言,则中国的南昌、天津各印2 版次,上海印6 版次、台北5 版次、福建、广东及四川各一次,北京竟一次都没有,看来上海、台北的积极性最大;在日本,则大阪印2 次,其余19 次都在东京,东京是出版《天工开物》最频繁的城市;此外的一次是在美国印的。照目前的这个出版势头来预测,估计到21 世纪时《天工开物》还要在国内外出现更多的新版本,它作为世界古典科学名著会受到各国学术界越来越大的重视。我们吁请我们的欧亚各国同行,能在未来的世纪里提供出《天工开物》的法文、德文、俄文和朝鲜文的全译本。现将《天工开物》各版的关系绘图如图78.第二部分《野议》等四种版本传世的宋应星著作除《天工开物》外,还有《野议》、《思怜诗》、《论气》及《谈大》四种。其中《野议》及《思怜诗》都出版于崇祯九年丙子(1636),比《天工开物》早一年,前者是宋应星的政论集,后者是他的自选诗集。《论气》与《谈天》都出版于祟祯十年丁丑,与《天工开物》在同一年问世,《论气》是宋应星的自然哲学著作,《谈天》是他的谈天之作。这两者很可能是在同一年内出版的《卮言十种)中残存下来的两种,因为在《论气》卷首有“论气第八种”、《谈天》卷首有“谈天第九种”的字样,可见在《论气》前还应有七种。古人以十为整,则《谈天》下还应有一种。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则现传世的四种,实际上来自三种不同的著作。试将它们彼此之间和与《天工开物》之间作一版本学的比较,就会发现在版式、字体、用纸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可以判断这些著作都是在江西南昌府几乎同时刻成的,有不少文字也几乎如出一刀。有人说《思怜诗》是崇祯十三年(1640)宋应星辞去福建汀州府推官以后发表的。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小,最大的可能是与《野议》同时授梓,理由已申述于本书第六章,此不赘述。过去谈论《野议》等版本只能就崇祯原版而发,现在情况不同了,已经有了新版出现。所以版本学问题该提到议程上来。我们想就1636—1989 年为止的各种版本在这里考察一番。
当宋应星在崇祯九年刊《画音归正》、十年刊《天工开物》时,是得到他的友人涂绍煃资助才得以实现。那时涂绍煃任河南汝南兵备道,因丧母正于新建居家丁忧。绍煃父涂杰万历时任都察御史及光录寺少卿,家业殷富。应星其余著作是否也是绍煃资助,他没有提及。既使提及,因《卮言十种》首卷佚失,亦无从查考。但这时他得老友再次资助的可能性亦不可排除。崇祯十三年(1640)以后,涂绍煃远离江西,任广西左布政使,宋应星恐难以再次求援了。这也是《思怜诗》不可能梓于崇祯十三年以后的原因之一。他这时在奉新李肃十起义后己“破产”,怎么还会有兴致和资财出诗集呢?然而当我们讨论《野议》等早期版本时,遇到的一个困难是,还不能十分有把握地确定出版者的姓氏,这个问题只好付诸阙如了。但当我们断定这些著作的出版地是江西时,恐怕没有任何疑问,而它们在同一处刻书商那里制板,也恐怕不成问题。
现在逐一叙述《野议》等四种的各个版本。
崇祯年原刻本。
《野议》、《思怜》、《论气》及《谈天》四种的崇祯年原刻本,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善本部。我们多{ep}年来调查了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及私人藏书家书目,未见有其他地方再有收藏者,因此江西省图书馆藏本可谓海内外孤本,十分珍贵。我第一次得见此四种原著并对之作研究,始于1963 年春。当时蒙该馆故馆长李容盛老先生允许,得以手录副本并拍摄缩微照片,回京后不久便接李老逝世消息,不胜悲痛。
我们在这里对肯于热情帮助研究《野议》等四种的李容盛先生表示怀念。查此四种明刊本均印以同样质地及形制的江西竹纸,而且纸幅大小、板式规格也都完全一致。经实测,单叶纸高26.5、阔17.5 公分,板框高21、阔13 公分。每单叶9行,行21 字,也与《天工开物》相同。此四种原已破散,被收藏者合订为一册,未经精细装修,封面有毛笔手书“明宋应星《野议》、《论气》、《谈天》、《思怜》四种著作。蔚挺图书馆珍藏”23 个字(图79)。墨迹书法告诉我们,它虽有民国时人之书风,但却出于学者之手。古人云,书如其人。
我曾因二十多年前学过书法及纸张鉴定,愿不揣冒昧品评一二。从上述23个字中,我发现“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这8 个字分四行书写,但每行均不对齐(图79),盖因写字人有老花眼所致。说明他装订此书及题写封面时,年在五十岁开外。则此人必是蔚挺图书馆主人无疑,而且是他亲手装订。
此事又说明,他于分宜县最初得此四种书时,是分散的另册,而且其中两种即《论气》与《思怜诗》己残破不全,不但无封面,而且序文也缺页,于是才决定在自己书房里临时匆忙地装在一起。我还是坚持1981 年提出的意见,认为他装错了前后顺序,①即《思怜》应紧跟在《野议》之后,而不是在《论气》、《谈天》之后。
打开此四种明刊本,我们看到书首有“蔚挺图书馆藏”长方阴文篆刻朱印,此印上方再钤以“江西省人民图书馆珍藏”之方形阳文篆刻朱印。按江西省人民图书馆为江西省立图书馆之前身。查蔚挺图书馆主人为蔡敬襄(1877—1952),字蔚挺,江西新建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生平收罗江西地方著作甚多,卒后其藏书遂转省图书馆。新建王咨诚先生对蔡氏情况较熟,1976 年曾来函相告,②蔡敬襄于清末从事教育事业,民国初年任江西省教育厅视学十多年,足迹遍本省80 余县,所到之处还收集地方文献,而《野议》等四种明刊本是他在分宜县视学时所得。分宜正好是宋应星任教谕时写作这些书的地方,蔡氏于此地得此四种,自属意料中事。查1913 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始公布视学规程,1917 年又公布《教育厅暂行条例》,规定各省教育厅设视学四至六名。①则蔡敬①潘吉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第80 页,(科学出版社,1981)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