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时代背景
    引言

    许多知识分子研究西方文化是为了借鉴其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的互相影响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在这项研究中,必须要涉及到基督教这个近2000年来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基督教,就必须了解其创始人--公元1世纪上半叶时犹太教的一位宗教活动家,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稣。由于耶稣是基督教的崇拜对象,在过去的近20个世纪中,信徒们给他加上了许许多多神圣的光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他的历史本来面貌,使后人对他的研究成为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

    对耶稣的研究大体上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从宗教信仰出发,“在信仰中寻求理解”。这类研究著作早已汗牛充栋,但对非信徒或那些想要“在理解中寻求信仰”的人们来说,却不见得有太大的说服力。另一种途径是从历史资料出发不涉及信仰地研究历史上的耶稣,试图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来探索耶稣的本来面貌。这类研究著作在国外虽早已硕果累累,但在国内却几乎还是一块空白。近十几年来,我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里向同学们介绍基督教文化时,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耶稣其人”。在教学中,我一直试图对《福音书》中耶稣的言行寻求一种合乎一般逻辑的解释,对一些只有从信仰出发才能理解与接受的内容则尽力回避或不作解释。据反映,这种做法既没有伤害信徒们的宗教感情,又使非信徒大体上能够接受或至少能够听得下去。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一点尝试。

    这项任务对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首先是我的学术水平有限,其次是研究资料的处理。《圣经》中的《福音书》虽然是从信仰出发,为加强信仰而编写的书,但它毕竟是现在有关耶稣生平的最详尽的资料;《死海古卷》中的有关资料虽然较《福音书》更有历史价值,但又过于简略。因此,我只好仍然以《福音书》为“经”而用一些我所知道的可靠资料为“纬”来编织历史上的耶稣。耶稣既然是一个历史人物,他的言行就应该符合一般人所共有的规律,这样,就不得不对《福音书》中的记述加以解释或引申。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但我别无选择,因为我不想走“从信仰到信仰”的老路。例如:

    耶稣与施洗约翰的关系:他们的主张为什么如此一致?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共同的基础?

    耶稣、施洗约翰与艾赛尼派有什么关系?

    耶稣的思想体系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耶稣是改革犹太教还是要创立一个新宗教?

    耶稣所行的“神迹”有没有符合一般逻辑思维的解释?

    犹大的叛卖有没有思想基础?难道仅仅是上帝的安排吗?……

    我冒昧地在本书中对这些问题做了许多补充,目的就是要把信仰中的基督复原为历史的“人间的耶稣”。

    拙作《人间的耶稣》出版后,引起了一些反响:信仰者批评我离经叛道,不屑一顾;研究者认为我知识浅薄,志大才疏。这两种反应都在我意料之中。对于前者,我并不感到内疚,因为这本小册子本来就不是描述信仰的书;对于后者,我表示哀心的谢意,同时也感到十分惭愧,特别是我读完阿尔伯特·诺兰的《基督教之前的耶稣》和约翰·克罗桑的《耶稣传》之后,更感到无地自容。掩卷反思,我决定抽时间对《人间的耶稣》进行修订。恰巧郭锷权先生建议我将该书修订成《耶稣传》纳入他主编的《巨人百传丛书》中。犹豫再三,我终于再一次冒失地答应下来。尽管我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但限于学力,本书肯定仍然不能尽如人意。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我一直主张在学术研究方面吹毛求疵不是刻薄。我衷心地希望读到本书的学者、读者对本书提出坦直的批评与指教,帮助我提高水平,幸甚!幸甚!

    本书从开始就得到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所长马爱德博士的大力协助,尽管他并不完全同意我的观点,但仍然耐心地向我提出了许多建议与忠告,并且亲自执笔为本书提供了一些素材。如今马爱德博士已先我作古,谨以此书作为对他的悼念。

    如今,信仰中的基督可以说已经定型,但人们对历史上的耶稣的认识却正因有关历史资料的发现及研究而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后者会影响前者,甚至能丰富前者。因此,信仰者也应该重视对历史上的耶稣的挖掘与研究,首先研究他所处的时代。

    1. 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诗篇》二十二1)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古称为迦南(亦译“客纳罕”,这是中国天主教使用的汉语译名,下同),这里的土著居民称为迦南人。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的时候,有一个游牧部族由北方进入迦南地。他们人数不多,文化也不如迦南人先进,但强悍好斗,经过几番较量之后,终于在迦南取得了立足之地。迦南人因为他们来自幼发拉底河彼岸,故称之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来自幼发拉底河彼岸的人”),他们则自称为“以色列人①”。

    ① 按《圣经·创世纪》记载,古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曾在约旦河的雅博渡口与天使摔跤并获胜,于是耶和华上帝给他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与人较力都是优胜者”。可知“以色列”含有“强者”的意思。古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时,从人数上说是绝对少数,从实力上说又处于绝对劣势,要在强敌包围之中生存,必须自强不息,因此自称“以色列人”,可能含有激励自己的意思。

    以色列人在迦南定居下来后,在迦南文化的影响下,逐渐由游牧社会进入半畜牧半农业社会,并繁衍成十二支派(支派相当于部落)。公元前1223年,埃及法老征服迦南后于公元前1221年立的纪功碑是现存有关以色列人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碑上记着说:“以色列已化为废墟,但它的人民并未绝灭。②”根据这项文献可知古以色列人确实曾被埃及人征服过。公元前12世纪,塞浦路斯岛上的非利士人(培肋舍特人)由海上向东侵入迦南,开始称迦南地为巴勒斯坦。从此,以色列人就处于迦南人和非利士人的包围之中。在部族冲突中,以色列人由于文化落后,经常处于劣势,各支派首领逐渐认识到,要想摆脱异族的压迫,以色列各支派必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约公元前1050年以后,以色列各支派在先知撒母耳(撒慕尔)领导下逐渐趋向联合。约公元前1030年,年老的撒母耳立便雅悯(本雅明)支派的扫罗(撒乌耳)为以色列王。扫罗一面致力于抵抗非利士人的欺压,一面致力于统一以色列内部各支派,奋斗了近20年,终于使以色列十二支派组合成南北两个集团:

    ② 引自《基督教史纲》(上),杨真著,三联书店,1979,第5页。

    北方集团拥护扫罗为王,南方集团拥护犹大支派的大卫(达味)为首领。公元前1010年,扫罗率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在基利波山会战,不幸战败牺牲。大卫继承扫罗的事业,南征北战,奋斗了7年多,终于在公元前1003年统一十二支派,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大卫是一位英明的国王,他对内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对外巩固国防,扩张领土,逐渐把以色列王国建成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富强国家。公元前970年,大卫去世,其子所罗门(撒罗满)继位。所罗门充分利用大卫奠定的政治、经济基础,重新划分十二支派领地,进一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组织商队,开拓国外贸易,同时大力开展外交活动,与南方强邻埃及联姻,又联合北方的推罗(提洛)共同发展海上贸易,国势蒸蒸日上,成为以色列民族的黄金时代。可惜,所罗门晚年沉湎酒色,吏治,国库空虚,不得不加重人民的劳役负担以维持统治者的腐化生活,从而导致原来南北两集团的矛盾不断加剧,政局发生动荡。公元前930年,所罗门去世,其子罗波安(勒哈贝罕)继位,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发生分裂:北方集团仍称以色列王国(即北国以色列),南方集团仍由大卫家族统治,称犹大王国。内部分裂使以色列人从此一蹶不振,又成为一个备受强邻欺凌的弱小民族。北国以色列自建国之日起政局一直动荡不稳,篡弑频仍,二百多年间竟改换了19个王朝,终于在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帝国灭亡,有两万七千多名以色列人被掳往亚述。南国犹大虽然政局较为稳定,但因人少地薄,国力衰弱,于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王国灭亡,耶路撒冷的犹大王室、贵族、祭司、工匠等全被掳往巴比伦。这批被掳的以色列人(主要属犹大支派)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取代了新巴比伦王国。为了加强西部边防以抵抗希腊人向东方扩张,波斯王古列(居鲁士)于公元前537年允许一部分被掳往巴比伦的以色列人返回祖国。这些“巴比伦之囚”返回耶路撒冷后,一面恢复经济,重建家园,一面着手恢复宗教生活,编辑《摩西五经》(《梅瑟五书》),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公元前516年,耶路撒冷圣殿修复后又发生了宗教分裂。原来,公元前722年亚述人将一部分北国以色列人掳走后,曾将一些外族人移来居住,一些未被掳走的以色列人逐渐与移来的外族人通婚,他们的后裔被称为“撒玛利亚人”(撒玛黎雅人)。撒玛利亚人认为自己也是以色列人,因此,从巴比伦回国的以色列人重建耶路撒冷圣殿时,他们也要求参与其事。但返国的“巴比伦之囚”认为他们血统不纯正,宗教上也混杂了其他民族的信仰,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同胞,拒绝他们参加重建圣殿的工程。撒玛利亚人不服,一面对重建工程进行干扰,一面向波斯王控告返回的以色列人意图造反。他们的活动没有得到波斯王的支持。结果,当耶路撒冷圣殿重建后,撒玛利亚人便在基利心山(革黎斤山)上另建圣殿与耶路撒冷圣殿对抗,于是双方在宗教上正式分裂。不久,从巴比伦回来的以色列人中有一些人(包括一部分祭司)也热衷于与外族人通婚。大部分以色列人坚决反对这种杂婚行为,为标榜自己在血统上和宗教上都是纯粹的以色列人,他们开始自称为“犹太人”(后来,人们就逐渐用“犹太”这个名词代替了“以色列”),他们信仰的宗教也正式称为“犹太教”。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精兵数万占领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再一次遭到异族人的洗劫。两年后,亚历山大灭波斯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帝国境内强制推行希腊文化,对犹太文化传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帝国分裂,其大将托勒密(ptolemy)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大将塞琉古(seleucus)在叙利亚建立塞琉古王朝,双方为争夺巴勒斯坦的统治权不断进行战争。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祭司集团统治下周旋于南北两大国之间,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公元前200年,叙利亚战胜埃及,占领了耶路撒冷,大力推行希腊化。公元前175年,叙利亚王安条古四世下令取缔犹太教,禁止犹太人守安息、行割礼、读《摩西五经》,没收耶路撒冷圣殿的财产,把圣殿改为宙斯的庙宇祭祀偶像,并推行异教节令,力图消灭犹太文化。一部分虔诚的犹太人被迫逃入旷野,离群索居,以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些人被称为“哈西典人”(sidim,意为“虔诚者”)。公元前167年,犹太人因不堪叙利亚人的压迫,在祭司玛塔提亚的率领下奋起反抗,爆发了反对民族压迫、争取宗教自由的民族解放战争,史称“玛加伯革命”。公元前165年,犹太起义军在犹太·玛加伯率领下收复耶路撒冷,洁净圣殿,恢复对民族之神耶和华上帝的祭祀。公元前142年,起义军终于迫使叙利亚承认犹太王国独立。公元前128年,犹太人摧毁了撒玛利亚人在基利心山上的圣殿,继而征服撒玛利亚,加剧了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敌对情绪。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崛起于欧洲并征服了叙利亚。公元前63年,犹太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双方相持不下,竟派代表赴叙利亚请求罗马统帅庞培裁决。庞培乘机进兵巴勒斯坦,占领耶路撒冷,把犹太国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于是犹太人民族复兴的期望又破灭了。公元前37年,以东人希律(黑落德)获得罗马帝国的信任,被罗马政府封为犹太王,史称“大希律”。大希律是位很精明的政治家,深知自己要在犹太建立稳定的统治,不仅要靠罗马人的信任,还必须得到犹太人的承认。所以,他一方面大兴土木重建撒玛利亚城,并在撒玛利亚西北部地中海东岸修建了一座希腊化港口城市,命名为凯撒利亚,以取悦罗马皇帝凯撒;同时,他下令按照所罗门圣殿的蓝图重修耶路撒冷圣殿,以笼络犹太民心。他还利用自己在罗马的政治影响尽力保护那里的犹太侨民。这些措施大大地缓和了犹太人对他的反抗情绪,巩固了他在犹太的统治地位,公元前4年,大希律去世,巴勒斯坦由他的三个儿子分别统治,称为“分封王”:希律·亚基老(阿尔赫劳)统治巴勒斯坦西南部(包括撒玛利亚及以东);希律·安提帕统治加利利(加里肋亚)和庇里亚(培勒雅)一带;希律·腓力(斐理伯)统治加利利东北的以土利亚(依突勒雅)和特拉可尼(特辣曷尼)一带。公元6年,希律·亚基老统治下的犹太人不堪其暴虐统治而向罗马请愿,凯撒大帝下令废除亚基老,派总督驻节凯撒利亚直接管辖他所统治的地区并派兵进驻耶路撒冷。从那时起直到公元39年,犹太本土就由罗马直接统治。约公元8年,罗马政府下令对犹太人口及财力进行普查,为征税做准备,于是爆发了以加利利人犹大为首的犹太民族起义,他们的口号是“上帝以外没有王”。起义军遭到罗马驻叙利亚总督的残酷镇压,两千多名起义者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残余的起义者转入地下,组成奋锐党(热诚者)继续反抗。

    公元26年,罗马皇帝提庇留(tibriuscaesar)委任本丢·彼拉多为犹太总督①。年轻气盛的彼拉多到任之初的第一个惊人之举就是把他的部队从凯撒利亚调往耶路撒冷冬季营房时,乘夜将饰有罗马皇帝肖像的军旗悬挂在城门上。原来罗马帝国规定,帝国统治下的人民必须尊奉罗马皇帝为最高权威,向皇帝的肖像行跪拜之礼。公元前63年罗马人征服犹太时,曾迫使犹太人遵行这项规定,但犹太人认为向皇帝像行礼无异于敬拜偶像、违背《上帝十诫》,拒不妥协。罗马人为求安定政治局势,只好容忍迁就,允许犹太人例外。如今彼拉多把带有罗马皇帝肖像的军旗悬挂在耶路撒冷城门上,使进出城门的犹太人低头而过,也就等于向罗马皇帝行礼了。这项措施当然引起了犹太人的反对。大祭司该亚法与其岳父前任大祭司亚那商议派人鼓动法利赛派到彼拉多的驻地凯撒利亚去请愿,要求彼拉多撤掉军旗。于是,以法利赛人为主的约5000名犹太人一起到凯撒利亚去在彼拉多的总督府前静坐示威。他们并不呼喊反对罗马政府的口号,而是日夜祈祷,向上帝呼求。双方僵持了几天,最后,彼拉多忍不住了,他想采取杀一儆百的办法来瓦解犹太人的请愿。他差人把为首的一名法利赛人带到面前,对他说:

    ① 1961年在凯撒利亚发现了一块石碑,是献给罗马皇帝提庇留的,碑上刻着:“本丢·彼拉多”,犹太的地方官。

    “你立刻给我回家去,否则我就杀了你!”

    那个法利赛人昂然站在彼拉多面前,毫不惧怕地说:

    “只要你把悬挂在耶路撒冷城门上的大旗取下来拿走,我们自然会回家去。”

    彼拉多怒不可遏地大吼道:

    “我先把你杀了,看他们还敢不敢去吗!”

    十几个罗马士兵立刻拔刀在手,声势汹汹地把那个法利赛人围在中间,但他却从容地把衣领解开,露出脖子,伏在地上等着被杀。其他请愿的犹太人全都学着他的样子,一个个解开衣领,宁死不散。彼拉多被这意外的举动吓呆了。他沉思了很久,终于屈服在这群手无寸铁的犹太人手下,下令把大旗从耶路撒冷的城门上取了下来。彼拉多在这场较量中失败了,他尝到了法利赛人“软拳头”的厉害,知道要制服这些倔强的犹太人并不那么容易。①

    过了不久,彼拉多又采取了第二个行动。他宣称耶路撒冷城水源不足,要从伯利恒引水到耶路撒冷来。这本是一件大好事,但彼拉多却借口经费不足而强行动用圣殿银库的基金。这基金是犹太人向上帝奉献的什一税,是用来举行祭祀、维修圣殿和维持祭司生活的专用基金。彼拉多擅自动用这笔专款完全是对圣殿的藐视,这是犹太人所不能容忍的。彼拉多决心孤注一掷,派兵身带武器,化装混入平民队伍,故意挑衅,制造混乱,用棍棒镇压了敢于反抗的犹太人。撒都该派是这一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但他们被迫带头妥协。彼拉多终于挽回了自己的面子。②

    ①② 参见约瑟弗斯《古犹太史》。

    彼拉多在第二个回合中虽然占了上风,但却更加引起了犹太人对罗马帝国的敌视,以加利利奋锐党为主的强硬派犹太人加紧到处串联,酝酿武装暴动,政治局势日益紧张起来。到了30年代,有一位撒玛利亚人的先知向他的追随者说,当初摩西曾将一批圣器(举行宗教礼仪用的器皿)埋藏在基利心山的某一个地方,煽动一大群人和他一起到山里去寻找宝藏。彼拉多得到消息,认为这群人“有武装”,就派兵把他们包围起来,经过激战,许多群众被杀,一些人逃跑,一些人被捕后处死。事件发生后,撒玛利亚人向罗马派驻叙利亚总督控告彼拉多滥杀无辜,他们申辩说到基利心山去寻宝完全是和平的宗教活动。于是,叙利亚总督将事件上报罗马元首,并命令彼拉多回罗马接受审查,从而结束了彼拉多的政治生命。这件事再一次反映出彼拉多对大批群众聚集活动的疑惧,他担心在这类和平集结的形式下隐藏着武装反抗,宁可先发制人,镇压群众。因此,他对犹太教拿撒勒派领袖耶稣的镇压是极可能的。

    以色列人自古以来就自命为上帝的“选民”,是天之骄子。然而,纵观以色列民族史,除大卫、所罗门统治的几十年外,这支天之骄子却备尝民族压迫及亡国之痛,实际上是一个“天之弃儿”。难怪《旧约圣经·诗篇》第二十二篇的作者发出了撕裂人心的哀号:“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犹太民族大事年表

    年代犹太民族大事中国纪年

    公元前约20世纪古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夏

    前1223年埃及法老梅尼普塔征服以色列人商

    前12世纪非利士人侵入迦南,开始称其地为巴勒斯坦殷商末年

    前约1050年撒母耳领导以色列人西周成王时期

    前约1030年撒母耳立扫罗为以色列王西周昭王三十三年

    前1010年扫罗阵亡,大卫继起西周

    前1003年大卫统一以色列十二支派,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王国西周

    前970年大卫去世,所罗门继位西周

    前930年所罗门去世,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分裂西周

    前722年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帝国东周平王四十九年,春秋时代开始

    前586年 南国犹大亡于新巴比伦王国东周定王二十一年

    前537年波斯王古列开始分批释放被掳往巴比伦的以色列人东周景王七年

    前516年耶路撒冷圣殿修复,撒玛利亚人在基利心山上另立圣殿,以色列人宗教分裂东周敬王四年

    前400年前后自命为正统的以色列入改称“犹太人”东周威烈王末年

    前332年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巴勒斯坦东周显王三十七年,六国合从以抗秦

    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犹太人开始左右于埃及与叙利亚之间东周显王四十六年

    前200年叙利亚占领耶路撒冷,强制推行希腊文化秦始皇帝(称帝)二十二年

    续表

    年代犹太民族大事中国纪年

    前175年  叙利亚取缔犹太教西汉文帝五年

    前167年  玛加伯战争开始西汉文帝十三年

    前142年 玛加伯政权迫使叙利亚承认犹太王国独立西汉景帝十五年

    前128年  犹太人摧毁撒玛利亚人在基利心山上的圣殿西汉武帝元朔元年

    前63年 罗马大将庞培征服犹太 西汉宣帝元康三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