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揉法
揉法是用手腕着力于身体某个部位上,作半圆型的揉动,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活血散瘀的保健功效。揉法多数用于揉自己小腿的穴位或者帮助家人*肩颈,促进肩颈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压力。
3按法
按法是用大拇指、手腕、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住身体的某个穴位,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每次按压约停留5~10秒,再放松肌肉,再继续按压,不断重复。这个*手法主要是针对穴位的*,具有舒筋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功效。
4推法
推法是用手掌或者手腕着力于*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的推动。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和疏通经络的功效,非常适合*血液循环不好的上班族。此外,沿着淋巴排毒的路线轻轻推也具有促进肌体排毒的功效。
5搓法
搓法是用双手挟住被*的部位,向相反方向来回快速搓动的*手法,能使肌肉组织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缓解痉挛,加速疲劳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功效。搓法主要适用于腰背和小腿的*。
6拉伸法
拉伸法是指拉住肢体的末端,往肢体末端方向延伸的一种*手法,具有拉伸筋骨,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拉伸法还可以提高肌体的柔韧度,是一种健康的保健方法,跟瑜伽有异曲同工之妙。拉伸法可适用于帮助家人拉伸筋骨,也可以自行拉伸自己的筋骨。
7拍击法
拍击法是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部位的手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展肌筋,消除疲劳和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功效。常用的拍击法有平章拍打法、拳头叩击法和掌侧切击法3种手法,多用于肩颈,背部和*等肌肉比较肥肉的部位。身体比较纤瘦,骨骼突出的人不宜用拍击法拍击骨骼突出的部位。拍击法多在*后期使用,主要是缓解*后紧张的肌肉。
8抖法
抖法是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轻轻做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具有疏筋通络、放松肌肉、舒缓关节的功效。抖法常用于消除运动后肌肉疲劳,或者*后期结束阶段的手法。
二、*引导法的精髓
要掌握*引导法来进行日常的保健就要掌握*引导法的精髓,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养好自己的身体。那么*引导法的精髓在哪里呢?就在“引导”二字。在这里“引导”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引导”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是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疏通人体的经脉,使气血畅通。人体的气血如果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堵塞住或者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该部位的疾病。比如,经常对着电脑的上班族会发现在肩颈的部位感觉酸楚。其原因就在于对着电脑的上班族肩颈经常保持固定的姿势,使血液运行到这里会发生障碍。气血的运行最需要什么?需要你运动。因为人一运动就像堵塞住的管子甩一甩就容易畅通的道理一样。因此,*引导法要注意运动和移动。这是一个*的诀窍。通过*式的移动来使肌肉被动运动,来达到“通渠”,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
想通过“引导”法*来促进血液循环,那么就要沿着血液运行的方向,在经络通过的路径上,进行引导式*。也许很多朋友会疑问什么是血液运行的方向?其实,人体的血液是从心脏“分发”出去,最终也流向心脏。所以,一般*引导法建议*的路径除了遵循经脉的路径之外,都要回归到心脏的方向。如果是足部和手指末端的血液循环不畅,那么可以沿着心脏的方向足部和手指末端引导。
“引导”法的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是精神上的统一引导,做到形神合一。在做引导式*的时候,想促进血液和筋脉畅通,那么脑子里就要想象这个血液和筋脉是如何畅通的。用意念来帮助推动身体血液和筋脉的畅通。这跟个气功和冥想瑜伽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练习正确的话,*结束后能感到被*部位发热,血液在畅快地流动。此外,思维引导也有助于平心静气,使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
三、常见部位*引导法
1头颈部的*导引法
保健穴位:迎香、印堂、太阳、四白、完骨、风池、哑门、天柱、听宫。
*方法:
第一步:找准穴位
迎香:鼻翼旁鼻唇沟中。
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
太阳:外眼角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四白:眼眶下孔凹陷处。
完骨:在头后部,当颞骨乳突尖后方凹陷中。
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
哑门:项后部正中线上,后发际凹陷处。
天柱:哑门穴旁开一横指,斜方肌外缘。
听宫:耳屏前,张口呈凹陷处。
第二步:按照指定顺序进行引导式*
1双手食指从迎香上推到印堂,从印堂沿着眉骨抹至太阳穴,再从四白穴向两侧抹至太阳穴。该*法每次重复做20下,有助于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
2双手自太阳穴沿两侧鬓发推运至完骨、风池、天柱,最后到达哑门穴。该*法每次重复15下,有助于促进脑部和颈部血液循环。
3用掌心搓耳朵的轮廓和内侧,用食指抹过天宫。该*法每次重复60下,直到耳朵发热为止,有助于调和五脏。
4*的时候,要冥想血液从你*走过的路线流趟着,并且平心静气,有助于调理身心。
2手部*引导法
配穴位图
保健穴位:合谷、手三里、手五里、肩井、云门。
*方法:
第一步:找准穴位
合谷:第一、二掌骨中间。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肘横纹下2寸。
手五里: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即肘横纹上3寸。
肩井:在肩上,大椎上端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第二步:按照指定的顺序进行引导式*
1右手握成拳头状,用食指突出的关节从合谷移到到手三里、手五里、肩井,最后到达云门。*的时候要冥想血液从手指的末端引导向心脏。该*法每次*30下,有助于畅通手部的经脉,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
2左手握成拳头状,用用食指突出的关节从合谷移到到手三里、手五里、肩井,最后到达云门,做同样的冥想,*30下。
3躯干*引导法
配穴位图
保健穴位:天突、膻中、水分、气海、关元
*方法:
第一步:找准穴位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位于*,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连线的中点。
水分:人体正中线上脐上1寸。
气海:人体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关元:人体正中线上,肚下3寸。
第二步:按照指定的顺序进行引导式*
1在人体的正中线上,用掌心从喉咙下方下推到腹部,每次下推30下,以被*部位感到温热为宜。
2四指并拢,在人体的正中线上,用掌心从喉咙下方下推至腹部,每次路过天突、膻中、水分、气海、关元穴位的时候,下意识按一下,再继续往下走。每次推按20下,具有调理气血和肠胃的功效。
3*的时候,要冥想气血由上往*,并且配合均匀的呼吸。
4足部*引导法
配穴位图
保健穴位:足三里、下巨虚、中封、太冲
第一步:找准穴位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
下巨虚: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
中封:足背侧,足内踝前15寸凹陷处。
太冲: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第二步:按照指定的顺序进行引导式*。
1左手握成拳头状,用突出的食指关节来*右腿,从足三里到下巨人虚、中封最后到太冲。到达太冲处轻轻按压三下。每次推按60下,有助于调理足部的气血,调理肠胃。
2右手握成拳头状,用突出的食指关节来*左腿,从足三里到下巨人虚、中封最后到太冲。到达太冲处轻轻按压三下。每次推按60下,有助于调理足部的气血,辅助降压和降血糖。
3*的时候,要冥想足部血液畅快地流动,全身的气血也被带动起来。
刮痧疗法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刮痧对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病症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功效。经常刮痧,还可以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叫刮痧呢?很多读者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其实,“痧”是一种征象,是人体皮肤的外在表现。在夏天,沾上水的手臂,用手指抓抓痒就会出现一点一点的小红斑。这就是痧了。它是指在皮肤出现小红斑点的下方出现血液运行不畅。在古代中医中,认为痧则阻塞,不通则发百病。所以有“百病皆可发痧”的说法。于是古人就发明了“刮痧”,意思为去阻塞,使畅通,发百病,使人体更健康。
现代医学同样认可“刮痧”,认为痧是皮肤或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是一种自然溶血现象。在出现自然溶血下方,容易出现在经络不通畅,血液循环障碍。而刮痧可使经络通畅,淤血肿胀吸收加快,疼痛减轻或消失,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一、刮痧的保健功效
1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的力得到调节,从而促进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日常在家中刮痧,可以针对某个红肿、疼痛的部位进行“疏通”。
2调理阴阳
刮痧不但可以调节气血,对内脏功能还有有明显的调整功效。比如,肠胃功能不好的人在腹部和腹部对应的背部进行刮痧,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调理肠道脏器的和谐。经常用刮痧进行手部、腹部、背部和足部的保健,能调理全身的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和谐的目的。
3舒筋通络
沿着经脉刮痧,具有畅通经脉,消除肌肉疲劳和紧张的功效。此外,还可以滋补脏器,提高脏器的功能。比如,沿着肝经进行刮痧,可以帮助疏通肝经,帮助肝脏泄掉肝火,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
4排除毒素
刮痧可使肌体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从而使血流及淋巴液增快,提高淋巴系统吞噬毒素的能力及搬运力,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被消灭或排除体外。
二、家庭日常刮痧的方法
在家庭里,想使用刮痧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和家人做保健要准备什么呢?以前古代人刮痧用的是古钱。现代人可以借用的工具更多,有硬币、勺子、木梳、象牙梳、刮痧板等。一般来说,夏季祛暑,宜用陶瓷的勺子沾水轻轻背部刮痧,使暑气泻出体外。铁勺子则适用于脂肪堆积的部位或者足部太冲穴等穴位的刮痧和*。日常看着电视想利用刮痧来保健的则可以使用木梳、象牙梳或者刮痧板。
如果从保健药店购买来刮痧板,那么就要注意手持刮痧板的姿势。如果是用于治疗,则刮板厚的一面对着手掌;如果用于保健,则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是从颈到背部和腹部,从*从内向外,从上肢到下肢的刮拭方向。刮板与刮拭方向要保持在45度~90度上进行刮痧。使用前,刮痧板要进行消毒。建议喜欢使用刮痧的朋友,最好家里人手备一块刮痧板,避免皮肤上的交叉感染。
刮痧时间一般是每个部位上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有些朋友用刮痧进行保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情况。这个时候不能强行要求刮出痧。刮痧的次数也不能太多。如果是在看电视时,进行轻轻随意的刮痧则可以每天进行全身约20分钟左右的保健。如果是用刮痧来治疗某种疾病,尤其是刮出痧的人要等待3~5天或者痧退后再进行保健。在使用刮痧为自己进行保健的时候,要避免在空腹、饱腹和极度疲劳的状况下进行自我保健。此外,还要注意刮痧结束后半个小时不宜用冷水冲澡。
三、常见部位刮痧法
1头部刮痧
头部刮痧是一个日常家居应该经常做的保健动作。因为头乃人之首,是全身元气之首。经常对头部进行刺激,能疏通头部的经络,减少疲劳,舒缓脑部神经,改善大脑供血。现代女性使用头部刮痧可以舒缓压力,提高思维能力,改善头发干燥和脱发的现象。中老年人使用头部刮痧能预防老年人痴呆症。头部刮痧的方法非常简单,使用刮痧板从双眉的中点向上的发际往,沿着头部的中线往后梳理到颈部。再从头部的中线一点一点左移梳理到颈部,直到从耳际出发梳理到颈部。右边的脑部也一样。在使用头部刮痧的时候,最好用左手刮痧右半边的头部,右手刮痧左半边的头部,有助于提高思维力。没有刮痧板的朋友,使用梳子来进行头部刮痧的效果也是一样的。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头部刮痧最佳的进行时间是白天。
2脸部刮痧
脸部刮痧是可以美容的一种保健方法。对于暗疮、色斑、皱纹、黑眼圈等的治疗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轻柔的脸部刮痧具有改善面部血管的微循环,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的流量,使皮肤毛孔细胞得到充分增殖,维护纤维的*状态,促进脸部肌肤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美容的效果。
脸部刮痧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从下巴的最下端,沿着脸颊,轻轻刮到两耳朵边上。这个动作能促进脸部淋巴的排毒,将色素沉淀、金属元素等分解和排除体外。从颧骨处,往下划弧形,到达耳朵处这个刮痧的动作则可以提升肌肉的弹力,预防脸部肌肉松软下垂。进行脸部刮痧前,可以涂抹上滋润霜,刮痧的效果更加明显。此外,脸部刮痧要绕过青春痘、发炎、囊肿的部位。
3手部刮痧
手部刮痧也是一种日常的保健方法。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手部刮痧排除体内寒气、湿气、毒气的方法。在上手臂和小手臂的交界处,也就是我们的手肘关节处有个小窝,这里经常用于抽血。在手臂这个部位,人体的许多经络都会从这里经过。同时,我们的手肘经常是呈弯曲的状态,因此血液在这里会稍微淤塞。如果用一块小刮痧板轻轻地,从上到下刮约10分钟,会看到点点红斑。这些就是聚集在经络上的寒气、湿气和毒气。每个星期对这个部位进行一次刮痧有助于通经络和排除体内的浊气。
4背部刮痧
背部是人体众多经脉通过的地方,尤其是肾经。经常对背部进行刮痧能滋补肝肾,调理身体阴阳,使人体的气血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刮痧的时候,先从人体的中线上,自上而下进行刮痧,约刮15~20下。然后在背部中线上,左右各旁开15寸进行刮痧,自上而下,约刮10~15下。这个动作力道要轻柔,同时被刮痧人要处于精神放松的状态才有助于调理身体。
一般来说,人自己没办法为自己的背部刮痧。我也不建议新手为亲友进行刮痧。因为背部的穴位比较多,没有经验的人难免误伤被刮痧的人。
5腿部刮痧
腿部刮痧是一种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和排毒的保健方法。久坐的人有时候会感觉到大腿的内侧的肉有点“迟钝”,反应不灵敏。这主要是长期缺乏锻炼和拉伸的结果。在这里腿部刮痧法主要针对大腿的内侧来进行刮痧,从上身与腿部的交界处沿着大腿内侧往下刮到膝关节。这个动作保持做30下,有助于促进水肿腿部的排水和排毒。
捏脊疗法
捏脊,是*的方法名,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3~5遍。
捏脊法具有调整肌体阴阳和谐,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功效,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的儿童。
一、为什么捏脊能治病
捏脊疗法是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从医学的角度上看,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临床上,捏脊常用于胃肠疾病的儿童。他们脾胃薄弱,又懂得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排便困难和厌食的情况。临床上,也有些孩子消化不良引起连续性的腹泻,严重者会导致儿童脱水。而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捏脊来达到治疗的效果。家庭中有些小婴儿常常感觉肚胀或者连续性打嗝,也可以用捏脊的方法来治疗。
二、捏脊的手法
捏脊的手法分为二指手法和三指手法。二指捏法是两手腕关节略左右偏移,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三指捏法是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或者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这些都是比较标准的捏脊手法。
在捏脊的时候,注意要沿着直线捏,不能歪斜。捏拿肌肤的力道要适宜,但是又要避免肌肤从手上滑落。当肌肤从手上滑落,说明此次捏脊无效,就要从头开始进行捏脊。
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单纯捏脊的手法会比较温和,适合0~1岁的婴儿。1周岁以上的婴幼儿,如果肠胃功能不好会采用稍微强烈一些的捏脊手法。一般来说,在临床上稍微强烈捏脊疗法常用“捏三提一法”和“捏五提一法”。“捏三提一法”是每捏3次提一下肌肤。“捏五提一法”是每捏五下提一次肌肤。
三、婴幼儿捏脊方法
为婴幼儿捏脊时,要让他们俯卧在床上,脱去上衣、露出背部,并且要求俯卧的婴幼儿尽量保持身体成一条直线。
在给婴幼儿捏脊的时候,要尽量用语言让婴幼儿放松他们的情绪。比如给婴幼儿讲个故事,或者说捏脊这样的小动作是来给宝宝做游戏,力求他们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捏脊的疗程。
正式进行捏脊的时候,要找准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这是督脉的循行路线的路线,能治疗婴幼儿的目红赤、鼻腔红赤、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症状。
这个时候,先从尾椎开始,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由拇指的向前推动来带领这个动作的向前移动。每前进3步,轻轻将婴幼儿的肌肉往上提。重复疗程的时候,每前进3步,将肌肉有意识地轻轻放松却不离开实施人的手指。整个疗程交替*作,要做8~10分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个婴幼儿都适合捏脊这个疗法。有下列情况的婴幼儿不宜捏脊:
1婴幼儿情绪极端失控的时候,不宜勉强婴幼儿进行捏脊疗程。
2捏脊疗法要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3婴幼儿背部受损不宜进行捏脊疗法。
4婴幼儿正在发热、背部发红不宜进行捏脊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等辅助剂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的一种无创伤无痛穴位治疗法。
一、穴位帖敷法的三大功效
1穴位作用
经络属于脏腑,外络的肢节,起到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作用,是人体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穴位则是气血在经络上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根据中医脏腑中的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出人体各个器官的*或者病理情况,还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古代中医认为,各种致病的邪气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于是,气血淤塞的部位就发生了病变。同时,外在表现为红肿、麻木、疼痛、红斑、结节等。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患病的部位或者对于的经络,穴位能通过经络来传导信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达到使通体舒畅的目的。
2药效作用
古代中医认为,用膏药贴患处,具有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的功效。在我们现代医学的研究中表明,穴位贴敷法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并且具有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功效。也就是说,穴位帖敷法的另外一个作用来源于药物的药效。不同的药物,同样的穴位能带来不同的功效。
3整体功效
整体功效是指穴位贴敷法对人体的保健功效是来自多方面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它不但是能*穴位,使经脉畅通,具有所敷药物的功效,还能带动人体其它相邻经脉的运行,从而达到调和全身气血的保健功效。穴位贴敷法不单纯局限于某个穴位,某条经络或者某种药物的功效。
二、穴位帖敷法的*作方法
穴位贴敷法*作起来并不难。一般来说,很多内服的药物都具有可以用于贴敷穴位的功效。
常见的贴敷药物、食物及其功效
冰片:开窍经络,通经畅脉。
麝香:疏通经络,缓解酸痛。
丁香:促进血液循环。
当归:活血化瘀,滋补气血。
细辛:通经络,活气血。
花椒:促进血液循环。
生姜:通经络,促气血。
大蒜:促进血液循环,补气。
萝卜:凉血消毒,排气。
常见的辅佐材料及其功效
水:调和药物的功效好。
白酒:行气活血,通经络。
黄酒:行气活血,通经络。
醋:杀菌消炎,促进血液循环。
蜂蜜:滋润肌肤。
凡士林:滋润肌肤,避免皲裂和过敏。
认识和了解常用的穴位帖敷的药物和作料,就可以根据下面介绍的方法来进行保健和治疗。要利用中药和天然食材的神奇功效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功效,就一定要制作成药膏。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听到穴位帖敷法的好处,回家制作起却常常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把药膏制作成了药汁。
制作穴位贴敷疗程的药膏,我建议大家将药物直接捣碎,而不是煎煮药物至粘稠状。直接将药物放入容器内,通过压力的作用将其捣碎成汁或者粘稠的汁。部分不好捣碎或者捣碎无汁的药物,直接加入作料,如黄酒、醋等来捣碎。如果实在没办法将药汁聚拢起来,那么我建议用适宜凡士林或者食用的面粉将其聚拢起来。
初步的药膏制作好,就要将药膏连药渣包裹在纱布中。然后,将制作好的药包放置于经脉上的穴位或者患处,食用绷带绑紧,黏贴好。这就完成了穴位贴敷法的制作过程。
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需要换药1次。不溶剂的药物,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但是,如果天气炎热,那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如果感觉到肌肤瘙痒,发泡,则需要立即取下药物,使用酒精擦拭贴敷处。待肌肤恢复正常后,才可以继续穴位贴敷的疗程。此外,寒性病要贴敷药物,其药物要采用温性药材,如细辛、生姜、花椒等。药物可加热后再进行贴敷,其驱寒的效果更好。
三、现代穴位贴敷法的运用
1寒宫
女性食用过多的冷冻饮料,冰激凌会造成*受寒,造成月经不调、通经等症状。用生姜和当归,加入米酒捣烂,贴敷在下腹即可驱逐*的寒气,温暖*,促进*的血液循环,对提高生育能力具有明显的功效。
2肥胖症
饮食不当和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症,目前已经严重威胁着现代人的健康生活。肥胖症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诱发因子,是直接威胁人们健康生活的杀手。中医认为腰间脂肪堆积多由带脉堵塞所引起。只要使用生姜、细辛、当归捣碎敷在肚脐水平线与腋窝下连线的交点即可,具有畅通带脉,促进脂肪分解的神奇功效。
3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都会产生损害。临床医学认为,高血压导致的头晕目眩等外在病症,是肝肾阴阳失调所致。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使用具有益肝补肾、活血通络的中药牛膝、川芎等混合后研成细末,加入少量的水制成药膏贴在神厥穴(肚脐)上,具有降血压并保持血压平稳的功效。
4糖尿病
糖尿病也是现代都市人的常见病,是不少中老年人头疼的慢性疾病。中医认为,糖尿病多由肝脏失调,肾功能衰退导致的慢性疾病。因此,要治疗糖尿病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好肾。用当归、生姜、淮山捣碎,加上蜂蜜调和帖敷在后背肾脏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强壮肾脏,平衡胰岛素的分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