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左,西医在右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中医的理论——治标要治本
    中医和西医的优点和弊端是一个讨论了好几十年的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崇尚中医的人认为中医是调养身体的根本,西医副作用太大。崇尚西医的人认为西医是科学,中医是江湖郎中。那么看病究竟是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难道真的是,中医在左,西医在右,老死不相往来?

    事实上,中医的理论是治标要治本,采取辩证疗法。传统中医认为:同病不同治疗。意思是说,不同体质的人,即使患病相同所采用治疗的方法也是大不相同。只有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疾病的根源,从根源上治疗才能一劳永逸。

    临床西医则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当人体患病是因为受到不同的细菌、病毒的感冒。在治疗上,西医擅长根据细菌和病毒的类型,采取快速扑灭病原的治疗方法,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痛楚感,节省治疗时间。

    无论是传统的中医,还是科学的西医,都各有其精华和糟粕之处。我们学医和求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的人说中医是“慢郎中”,治起病来要人命,远不如西医来的有效。如果不幸发生了车祸或者其他身体的受损,肯定直接奔西医,等中医来救命肯定是小命都没有了。

    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很多人这样将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连医院都将中医师和西医师在挂牌上明显地标志出来。那么究竟看西医好还是看中医好呢?这个答案纠缠了好几十年。别急,让我们先来了解中医的理论,再细细为你道来。

    一、中医的理论根本是治标要治本

    说起中医,其实中医是一名细心的医师。我们将身体比作一个房子,现在房子起火了。西医来了,看到有火,立即用灭火器直接把火给灭了,拍拍屁股就走人,留下一地的废墟。那这样的房子还能不能用?当然不能用。

    中医呢?中医看到有火,就会仔细观察下周围的情况,是什么引起了大火,从根源上治疗,慢慢地把火给降下去,再把满屋子的残留垃圾给收拾好,把煤气夹给你保护好。这样的房子不但可以继续居住,还大大降低了下次火灾发生的几率。所以说,中医是一名细心的医师。

    其次,中医还是一名辩证的哲学家。刚才我们提到中医进到有火的屋子是先观察究竟什么引起了大火,从根源寻找引起疾病的关键,大程度上预防了下次起火的几率。

    这是中医和西医的一个根本区别点。西医将全部人视作一个整体,认为人都是相同的个人,所有引起病症的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细菌,直接把细菌给灭了;有病毒,直接把病毒给灭了。

    中医则把人看成独立的个人,认为要因人而异才能对症下药,要考察环境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也是中医经常要把脉的原因。所以说,中医是一名辩证的哲学家。

    同时,中医还是一名精准的裁缝师。在前文我们提到中医会仔细观察环境再对病症做出准确的判断。而这一切都是能为患者“量身定做”最佳的方子。

    在中医上,把人当作辩证的个体,同样一种疾病因为人体内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说,同样一种冠心病,根据不同人的身体内环境,有的可能需要补心阴,有的需要补心阳,有的需要补心血,还有的则需要补心气。同时,如果患者的身体偏*的,还不能选择补心气、温心阳的药物,否则会加重患者的不适感,无法起到根治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说的“量身定做”。所以说,中医是一名精准的裁缝师。

    二、中医理论的分支只为服务“治本”

    中医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基础,包括多个分支的学说传统医学。其中代表的分支有:阴阳学说,气血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体质学说,经络学说等。所有的中医分支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和一个根本理论。其原则体现在“天人合一”,即遵循人体实际情况和综合考虑人体所处的环境、气候等因素来发挥中药治疗的最佳效果。根本理论是指“治标要治本”,治本才是最终要达到的治疗结果。

    1阴阳学说——中医用阴阳这两种正反面的观点来代表人体疾病和病症现象的属性,根据其属性从根本上治疗和补足,使身体痊愈,到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般来说,阴阳学说在临床中医上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种表现特征:

    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常见于长期身体虚弱或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躁,声大多言,口渴喜冷饮,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常见于脸部发热,脾气暴躁,肝火旺盛的人。

    阴虚: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按则无脉。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

    阳虚:畏寒怕冷,手足冰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

    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一般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一般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在我国中医上,根据阴阳偏盛或者偏衰的情况来为患者“量身定做”药方。如,阳不足,则需要温阳;阴不足,则需要滋阴。此外,我们中医医学还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用于帮助患者调节体内阴阳和谐,达到治本的宗旨。

    2气血学说——中医将人体的内气和血液统称为气血。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水池,血液就是水池里的水,精气就是水池的抽水和排水系统。只有“气”运作起来,人体这个水池才能保持清澈,否则只会“藏污纳垢”变成一塘死水。

    人体轻微的“血”和“气”单方面或双方面不足在西医上一般无法得知。当人体的“血”和“气”的不足达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身体的功能障碍,患上疾病。

    气血不足症状自我检测:

    1)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四肢无力。

    2)脸色苍白,没有血色或者肌肤颜色偏黄。

    3)两协肋骨刺痛,肠胃纳气、经常性打嗝。

    4)经常性心悸、胸闷,或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气。

    5)肢体容易麻木,僵痛,手足逆冷或异常发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