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反攻的前夜
1942年4月下旬,苏军经过10个月的激战,使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莫斯科城下惨遭挫败。至此,希特勒速战速决结束苏德战争的企图化为泡影。
朱可夫虽然完成了保卫莫斯科的伟大使命,但是由于苏军兵力、兵器上的不足,没能实现在各个战略方向上的预定反攻。到1942年5月,德军仍然占据着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达维亚以及俄罗斯联邦的许多州。在西南方向,苏联失去了乌克兰的农业区、顿巴斯的煤和南方的巨大工业区;西北方向上,列宁格勒仍然处于德军重兵包围之中;西部方向,德军距离莫斯科也只有150公里。
苏德战场上的战略形势虽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此时整个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国家结成了战略大同盟。国际力量对比开始向不利于法西斯国家的方向变化。
苏德前线,经过莫斯科城下惨败后的德军利用苏军急于夺取战略主动而暴露出来的问题,向苏军发起反攻,重新站稳了脚跟。之后,他们计划向苏军发起新的一轮进攻。为此,从1942年5月,德军四处调兵遣将,很快就集结了620万兵力、3000多辆坦克、万门火炮和63400架作战飞机的庞大作战力量。
由于在前一段的作战中,德军损失惨重,加上苏军的不断壮大,此时德军已无力在苏德战场上发起全面进攻,于是,希特勒决定采取重点进攻的战略。他认为,这个重点要放在能给苏联的战争经济以最严重破坏,又能给德国的战争经济开辟新的原料来源的战线上。希特勒的眼睛瞄向了高加索油田,为此,他决定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发起新的进攻。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流域,是这一地区的工业和内河航运中心,同时也是苏联中部地区通往南部重要经济区的惟一交通线上的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险要。
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先夺取斯大林格勒,占据这一有利的战略要地后,由此北进莫斯科,对莫斯科形成夹击之势。此外,还可以从这里南出波斯湾,夺取中东地区,实现同日本盟友的会师。这样,整个战略形势将对轴心国集团大大有利。
2. 最高统帅部代表
莫斯科会战胜利后,朱可夫离开总参谋长的岗位,接管了西方面军指挥权,在这个最重要的方向上对德军实施反攻。
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战争期间朱可夫经常被派往各重要战区,根据战略计划组织重要的现场行动,同时监督最高统帅部命令的执行情况,协调各方面军的行动。因此,他经常离开最高统帅部,有时甚至直接担任某方面军的司令直接指挥作战。
1942年8月27日,朱可夫正在波戈列洛耶戈罗季谢附近的西方面军指挥所里组织进攻战役。这时电话铃响了。
打来电话的是斯大林的秘书处主任,“朱可夫同志,昨天国防委员会研究了南方的形势,决定任命你为最高副统帅,作为斯大林的代表去斯大林格勒”。
稍后,斯大林亲自打来了电话,在询问了西方面军情况之后,斯大林说:“你立刻回莫斯科来。”
军情紧急,朱可夫撂下电话,立刻起身飞往莫斯科。
当天晚上,朱可夫到了克里姆林宫。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斯大林向朱可夫正式通报了国防委员会的决定,最后语重心长地对朱可夫说:
“千万不能让斯大林格勒落到德国人的手上。”
朱可夫明白自己所要担负的是多么重要的使命。他将去的地方是苏德战场目前最重要的地段,那里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决定性会战,而他的对手是德军第6集团军,这支部队在过去几年的战争中还从没有失过手。
朱可夫向斯大林表示:“给我一天时间来研究一下形势,我一定会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当晚,朱可夫在总参谋部彻夜未眠。在详细看完了所有的战情通报后,他对怎样采取行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天一亮,朱可夫就动身前往斯大林格勒。4个小时后,他到达了目的地。已先期抵达那里的华西列夫斯基在机场迎接朱可夫,并向他介绍了最新的情况。
抵达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部后,朱可夫立刻召集各集团军的指挥员召开了形势分析会,根据前线当前的情况和双方实力的对比,朱可夫得出结论:至少要到9月5日以后新集结的预备队才能做好战斗准备,因此,只有在那以后才能对德军进行反突击。
朱可夫把这一结论向斯大林做了汇报。但斯大林坚持要尽快实施反突击。9月3日,斯大林向朱可夫发去电报,命令他必须毫不迟延地发起进攻。
朱可夫同斯大林发生了争执。他坚持说:“只有到9月5日以后,我们才有能力对德军进行有力的打击。”
朱可夫就是这样,当他认为正确的时侯,他总是很固执,对斯大林也是如此。苏军的重要领导人中,他是惟一一个敢于顶撞斯大林的人。在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曾半开玩笑地说过:“你们当中的有些人只知道说‘是的,斯大林同志’,‘完全正确,斯大林同志’,‘英明,斯大林同志’,而只有从朱可夫那里,才可以听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这一次,朱可夫的固执再次战胜了斯大林的固执。最后,斯大林终于同意按朱可夫的计划在9月5日发起反突击。
9月5日拂晓,苏军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进攻。但是,由于德军的顽强抵抗,苏军还是没能突破德军的封锁。战斗进行到9月11日,苏军只前进了2~4公里。
9月10日,朱可夫奉命飞回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朱可夫向斯大林详细汇报前线的情况。他向斯大林提出,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现有的兵力,要想突破敌人的包围,必须要补充一个坦克军和三个坦克旅,此外在作战时还必须有空中火力的支援。同时,新的预备队还需有一个月才能完成战斗编组,因此目前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还应采取坚强的防御,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攻。粗略地估计,反攻将会在11月中旬发动,反攻首先应打击敌军集团中较弱的罗马尼亚军队。
9月13日,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带着更为详细的计划去见斯大林。这就是后来代号为“天王星”的反攻计划的雏形。
斯大林基本同意了朱可夫他们的计划,他命令朱可夫立即返回斯大林格勒前线,华西列夫斯基则稍后去东南方面军,研究斯大林格勒左翼的情况。
一个小时后,朱可夫已坐上飞机飞往他在斯大林格勒的司令部了。而这时的斯大林格勒,战斗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此后的两个月里,对朱可夫来说将是极其紧张的,他既要准备进行反攻又要考虑如何防御。
德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北部方向开始了全线进攻,苏第62、第64集团军在强大的德军压力下,不得不向后撤退,一直退到了斯大林格勒城下的最后阵地。
这时,斯大林格勒的苏军防御前沿,距市区只有210公里。德军的突击集团已从东北和西南直接指向斯大林格勒市区。
9月13日,德军攻占了南部的萨多瓦亚车站。苏军面临着被赶下伏尔加河的危险。
此时的苏军,由于战斗中的伤亡、退却,弹药和粮食的不足,人员与技术装备补充上的困难等等,士气消沉,有的士兵甚至希望尽快撤过伏尔加河,脱离这场苦战。但是,朱可夫责成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做出决定:不许后撤,必须粉碎敌人的进攻。斯大林格勒城是最后的战场,要有与敌人背水一战的决心。集团军司令部留在右岸斯大林格勒城内,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向左岸和岛上撤退。
从这时起,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具有阵地战的性质。战争由辽阔的平原转向伏尔加高地。部队的进展不再以公里来计算,而是以米来计算。因为争夺每一座楼房、车站、水塔、每一条街道、每一堵墙,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进行激烈的交战。
9月14日,德军对市中心的马马耶夫高地和火车站发动了进攻。德军很清楚,要是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就可以控制整个城市、厂区和伏尔加河。因此德军在不到4公里宽的地段上集中了6个师,并有数百架飞机从空中支援。短短的5个小时内,火车站曾4次易手。德军曾一度占领了高地。
苏军近卫步兵于14日和15日夜冒着敌机轰炸,坐汽艇、驳船渡过伏尔加河,去增援市区的战斗。以后的日子里,他们配合第62集团军夺回了马马耶夫高地。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德军以50~60架飞机为一批,对苏军进行密集轰炸,成吨重的炸弹,203毫米口径的炮弹,把整个地面都翻过来。德军曾一度前进到距苏军第62集团军指挥所仅600米的地方。
市区巷战也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每条街道和广场都变成了激烈的战场,德军不顾伤亡,每天从早到晚连续不断地冲击,苏军和斯大林格勒市的市民则顽强抵抗,寸步不让把可以利用的地方都变成堡垒,每个街区、每幢楼房、甚至每层楼,每间房,每个街垒都经过了反复地争夺。一天内都几易其主。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经过连续13天的战斗后,德军终于于9月25日占领了市南和市中心的部分地区,并前进到伏尔加河河南,所有渡口都处在了德军的枪炮火力控制之下。斯大林格勒,几乎没有一座建筑物、工厂、住宅保持完整。
10月5日,朱可夫命令新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城市,把每幢楼房、每条街道作为堡垒,抗击德军的进攻。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的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于是苏军在连营里,除了已有的班之外,又组织了新的战术单位——突击小组。
尽管炮火连天、弹片横飞,炮击和轰炸的喧嚣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被炸毁的工厂却成了苏联人的抵抗中心。一些工厂在炮火纷飞中也照常修理坦克和其他武器。如果工厂被炸得无法生产,工人们便拿起武器与正规部队一样投入战斗。
苏军在他们控制的地区为德军设下了特殊的“捕杀场”。他们在一些房屋、街区上埋下地雷,在每一个布雷区的外面都留下几条进路。苏军已把城市的每一个地方都变成了战场,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3. “天王星”反攻计划
为了在斯大林格勒前线战胜德军精锐部队—保卢斯领导的第6集团军,具体指挥和协调斯大林格勒前线的作战行动,此间朱可夫则频繁地来往于斯大林格勒与莫斯科两地。为了保证他的安全,统帅部要求给朱可夫派护航战斗机,以防止在空中被敌机袭击遭遇不测,但朱可夫拒不接受,他的理由是:“不能为我浪费昂贵的汽油。”结果,虽然敌机没有碰上,但有几次险些发生意外。
一次是因为天气寒冷,致使飞机结了冰,被迫临时迫降。还有一次在飞越莫斯科上空时,因能见度差,朱可夫的座机险些撞上地面的一个大烟囱。在紧急关头,朱可夫总是这样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10月初,苏军6个满员师跨过顿河进入斯大林格勒,补充进第62集团军。第62集团军经过前一段的激烈战斗,伤亡严重,用朱可夫的话讲:“除了后勤部队和司令部外,已经不剩什么了。”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也得到了加强。
就在这时,希特勒为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命令:除在斯大林格勒外,整个苏德战场转入战略防御。
德军又开始了第三次进攻斯大林格勒,企图通过这次攻击来夺取决定性的胜利。德军的进攻,最后进至伏尔加河,在约5公里宽的地段上,集中了2个坦克师、3个步兵师,出现了2000架次飞机作为支援轰炸市区。战斗空前激烈,仅朱可夫的司令部里就有61人牺牲。
10月15日,德军突破防线攻占了拖拉机厂,冲到了伏尔加河边。17日,苏军第138师赶来增援工厂区的战斗。苏军的顽强抵抗,大大地杀伤了德军,终于迫使德军减弱了进攻的势头。
10月17日,苏第62集团军司令部和军事委员会带着文件和指挥器材离开了掩蔽部,到伏尔加河以南约1公里没有任何掩蔽的露天河岸上进行指挥。这里距前沿阵地马马耶夫高地只有1公里。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德军又连续发动了多次进攻,但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到10月29日晚,战斗开始平静下来,第二天只有零星的交火。在苏军顽强地抵抗下,德第6集团军终于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了。
11月11日,德军重新集结力量,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动用了5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对斯大林格勒发起第四次强攻。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砖,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苏第62集团军虽然再次被德军分割成三部分,但仍然坚守阵地牵制着德军。苏军在伏尔加河右岸坚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这就为即将进行的反攻准备了先决条件。
早在10月初,最高统帅部就正式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签署的反攻计划,代号为“天王星”。
“天王星”战役计划规定,苏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部和南部向卡拉季奇方向进行向心突击,合围那里的德第6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
根据反攻计划,苏军不断地把部队调往准备实施突击的方向。为了迷惑敌人,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采取了一系列的伪装措施。
10月中旬,当德军的进攻陷于停顿之时,斯大林格勒前线各方面军接到命令,停止一切具有攻势的作战行动。这一命令通过未加密线路发布,同时命令中详细地讲述了如何安排冬季的防御、如何构筑工事、如何在支撑点储备给养、弹药、装备等。与此同时,苏军在莫斯科西部方向做出准备采取大规模冬季进攻战役的架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