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章 重归故里
    1.告别米兰

    再见了,米兰。达·芬奇和他的弟子们匆匆准备打点行李。

    铁匠也将自己的工具收拾在木箱里。艺术家穿上坎肩,披上了斗篷,他生活极为节俭,没有一件新衣服。他的身材,还是那么优美、匀称。

    被称作“假姑娘”的学生萨拉依偌,则穿上了自己做的新衣裳,好像要去走人家似的。其他的弟子把纸、图、笔、科学笔记整齐的捆起。学生小让科莫,这个从大街上捡来的孩子,他仍回到街上去了。他什么也没学会,无论绘画,科研,还是铁匠手艺。他是天生的流浪汉。

    其他的学生,都跟艺术家上路了。

    他们最后地望了一眼这个住了多年的“窝”:啊,到处是乱极的旧笔,调色板,一棵老桑树在悲伤地随风摇头,另一棵桃树,艺术家注了毒液的桃树,也等不到它结果再进行试验了。

    最让人留恋的是那个小小画室。在那里,艺术家完成了杰作《岩间圣母》。几只老鼠在来回地窜着。此刻,一切都显得荒凉破败了。

    艺术家和他的高足们匆匆上路。

    街上一片混乱。窗户破裂,窗棂折断,门向外倾斜,人烟稀少。艺术家的作品已被枪炮摧残过了。

    他去拜访了好友麦尔兹。他住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艺术家曾在他这里感受很深。那阿达河岸上,到处分布着岩洞,《岩间圣母》即取材于此地风景。

    告别好友,达·芬奇和他的弟子们就匆匆上路了。

    第一站,当然是先回故乡。

    啊,故乡一别就是17年!

    游子归心似箭!

    2.重归故里

    达·芬奇回到了佛罗伦萨城。

    17年变迁,故城已非旧模样。昔日的楼宅不见了。小酒店如今变了银行事务所。街上也逐渐繁华。

    艺术家和学生们定居在一条小街上。那是一幢小宅院。他和学生像一家人样生活。生活艰苦,开支节约,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得到装饰城里的某个修道院,或者是教堂的订货。

    而艺术家又被科研吸引着,他着迷了。在小宅院里,我们又可以看见那些曲颈瓶、蒸罐、小蒸馏筒,还有熔铁炉。

    他的桌上,放着平面图,以及写满公式的笔记。

    窗外嘈杂之声很响。它常常干扰艺术家的沉思。

    他想回故乡老家芬奇镇去看看。也许,那里更适合他工作。

    于是,择一晴朗的日子,他回到了芬奇镇。

    定居在芬奇镇一条小街老宅上的父亲,明显地老态龙钟了。他已进入到晚年。见了年老的父亲,达·芬奇觉得,父亲再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来教训指点他了。父亲老了,思维也不是很清晰了。当初他离开父亲,真是太对了。

    不然,他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

    年迈的父亲举行宴会欢迎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但是,达·芬奇忽然见有这么多弟弟、妹妹,他却一个也不认识。母亲就像生猪娃娃一样,养了一大群孩子。她粗鲁地向孩子和仆人吼叫,指挥他们做这做那。

    父亲则伤感地说:“你当年的启蒙老师,维罗奇奥,他已不在人世了。要是他还活着的话,他会给你出主意的。他都走了12年了!你好自为之……”

    还能留在故乡做点什么呢?达·芬奇带着一颗沉重的心走了。

    3.佛罗伦萨街上的小画室

    达·芬奇为了生活,在佛罗伦萨市中心一条大街上租了一间狭窄的屋子,开了一个小小画室。他终于接到几宗小小的订货:一个发混财的商人墓地上的小礼堂要一幅小的圣母像;为一幅新的大幅画完成准备性质的素描;为塑造安娜和她的女儿、儿子及施洗者画一幅草图。

    昔日的朋友里比经常造访。他们在一起回忆他的老师维罗奇奥,及他的一些师兄师弟。师兄波提切里已成名画家,他筹办了自己的画室。

    一次散步时达·芬奇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哀伤地诵着但丁诗句。他看见,教堂入口处,站着一个佝偻身子的人。这个人的面孔,使他感到非常熟悉。只是,他怎么会如此哀伤?

    他认出来了。这就是波提切里!

    波的变化太大了!他只比达·芬奇大7岁,而今也不过才55岁。但看上去,他简直就是70多岁的人了。脸是皱巴巴的,眼睛暗淡无光,白胡须。他生活得一定十分艰难。达·芬奇伤心地看着老朋友。

    “你怎么……这样了啊?”

    波提切里又惊又喜,千言万语,却无从提起。

    达·芬奇问:“我们的同学克列吉呢?”

    “他在萨伏那罗拉修道院。”他回答说。

    克列吉在祈祷,他在写天国的梦幻。从波提切里的口中,达·芬奇还知道,另一位同学波达,已出家为僧。克列吉就是去修道院和他相会的。

    他们都已不太作画。他们几乎与艺术背道而驰了。

    老师维罗奇奥若还健在,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达·芬奇满怀悲伤的感情,回到了画室。

    而他的画室,则永远充满了笑声。他的弟子们在玩耍一只猴子。那猴子在一个架子旁,上面放着平面图。图中就蹲着它。

    这只猴子是画家巴茨带来的。他是一个生活杂乱,毫无条理的人。他父亲是殷实的鞋匠,有大笔家产和仆人,他却在挥霍钱财。

    25岁的巴茨穿得邋遢。他朝艺术家跑过来。

    “伟大的导师,我的小调皮(猴子)都十分欢迎您,非常想见到您。您原来住在这儿!”他热情地说。那猴子趴在他的肩膀上。

    他说他叫索多麻。

    他谈到他最近的创作。他说他接受了壁画《荡妇的驱逐》的订货。他决定惩办一下教士,他画了一些女子的。这使圣父感到非常难堪。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

    他在达·芬奇画室呆了许久,才和他们告别。

    于是,艺术家和他的弟子们才开始工作。

    4.波提切里

    达·芬奇的同学、好友波提切里,15岁进入利比画室,他在维罗奇奥画室工作很久。1470年,他开辟了自己的工作室。

    今依然可见的他的第一幅作品是 《力量》。它塑造了一位坐在皇位上,手持杖棍的妇女来隐喻力量。

    达·芬奇见过他不少优等作品,曾为他而感到欢欣和自豪。

    波后来创作出了《春》和《维纳斯的诞生》。

    当时波44岁。《春》的构图是在和谐的线条的特殊旋律上,在人物轮廓的交替上组织起来的,这些人物就好像在笔直的树干和天上明亮的光线作为背景的舞台上摆好的一样。

    《春》是为美第奇别墅而作的,达·芬奇非常惊异波的胆大,他竟然把迷人、完美的上的遮盖物全都拉下来了!

    达·芬奇早在米兰就听说了波的另一幅更为漂亮的杰作。

    这就是 《维纳斯的诞生》。

    此画作于1485年。画面上,载着金发女神的贝壳在荡漾的海面上滑来滑去。轻风把贝壳吹到海岸。那里宁芙女神在等待着她。宁芙准备给她那没穿衣服的身体披上斗篷。

    维纳斯的形象是波提切里塑造的女人形象中最迷人者之一。

    她有着一双憧憬般凝视着远方的眼睛,富有崇高精神的脸,夸大了比列的身体,这些都是女性的温柔、的优雅和美丽的具体表现。波的画表现力强,他力图从人体的外形线上来显示。此人体出现在苍茫碧透的大海和天空的表面上,并且点缀着从上落下的嫩红色花瓣。

    就是这样一位创造了美丽的画家,达·芬奇万万没有想到,他在佛罗伦萨会变成如今这幅样子。他的同行,达·芬奇当年的好友,与他素质不同,年龄也不同,命运更加不同。

    波提切里十分了解他的师弟那些作品。他特别喜欢达·芬奇的《三王来朝》。

    达·芬奇在思考着人类的命运。

    5.军事工程师

    才华横溢的达·芬奇决意要离开故城。

    他把钱留一部分给最懂事的学生波里特拉菲奥。他要学生照料画室,接受画作品的订货。在1502年8月,这位杰出的意大利艺术家又一次踏上旅程。

    和他一起走的只有佐罗斯特罗,那个铁匠。

    他们去为意大利各公国所有的统治者中最残忍的人服务,这个人就是泽扎里·波哲阿。他收罗了众多的雇佣兵力量,准备征服罗马民众。

    他需要军事工程师。而达·芬奇搞建筑、科研声名在外。他便招达·芬奇前来任职,并向军队发布命令:所有总督、校官、雇佣兵队长和士兵,都要给“建筑家和工程师达·芬奇”放行,并给予一切合作。就这样,达·芬奇上路了。

    达·芬奇的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想利用这次机会,把他的科研转变为成果。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容忍对方的杀人放火,侵袭他人。而他研究的这些防御工事,这些攻城武器,以及和对方远征,都是为了侵略。

    最后,达·芬奇放弃了远征。他接受了佛罗伦萨长官的建议,还回故城,脱离了这种苦恼的远征。

    他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进行思考。

    画室里又响起了动听的笑声,锤子敲击声,锯子刺耳的声音。窗台上,有晾干的植物,有时也有制成标本的小动物。铁匠又生起了炉子。这是必不可少的,达·芬奇在做试验的时候,他少不了要生火的熔炉。

    画家哪怕是在漂泊的日子里,一天也不忘记他的课业。

    他又浸沉在数学和天文学中。他检验着物理仪器,顺便搞了几何推算,又进行了飞行器的设计图描绘工作。

    他喃喃地自言自语:

    “就像战胜了水一样,人应当战胜空气,建造起巨大而强有力的飞船,不惧怕无边无际的海洋一般的空间。”

    6.《安加利之战》

    伦罗伦萨的执政官向他约定一稿,要他在维乔宫大会议厅一壁墙上进行绘画。绘画取材于佛罗伦萨人与伦巴第人的故事。

    达·芬奇要创作以佛罗伦萨人取胜的《安加利之战》。

    要求此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

    市政厅决定同时请两位在意大利久负盛名的艺术家制作。这两人,就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已完成了大型雕塑《大卫》。

    他们两人都是本地人,两人都是雕塑家和画家,两人都是声名远播,备受赞扬。年长几岁的达·芬奇因《最后的晚餐》而名扬四方。

    米性格争躁,尖刻,执拗而粗鲁。

    而达·芬奇生性沉稳,冷静而多思。

    因之他们互相都不太买账。

    佛罗伦萨人都在看他们两个将如何合作,看谁画得更好。

    达·芬奇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草图。他不知画了多少张草图。

    起初,列奥纳多想画出鏖战的广阔场景。在大厅的墙上,应该表现出这场值得纪念的战役的几个事件,在整体上提供这场战役的完整印象。但是,随着工作的越来越深入,他觉得应该简化画面。当然,对他来说,必须找到就其严整性来说令人满意的和谐,这样的和谐同时能够提供激烈的战斗、厮杀者英勇的清晰印象。画家决定了,最好以核心事件来表现旗帜下骑手们的争斗。在草图上出现了骑在狂怒的马上的两个人,他们抓向前去,要把旗帜夺下来,那旗手则紧紧抓住旗杆。旗手的一个同伴身着铠甲,举着沉重的剑前来帮忙。这是两个落马的战士,他们正在直立起来,在临死之前最后的搏斗中,他们还要给对方致命的一击。右边——是一个以盾牌护身的战士。在战斗的场景里,保持了完整性、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了厮杀者的心①理状态的动作的多种多样性,以至于这个局部事件简略的说明了整个战斗。米开郎基罗也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②

    ① 达·芬奇此画未成,但有局部草图流传于世,题为 《安加利之战》。

    ② 米开朗基罗此事,题为 《卡森之战》,也未完成,原因是他本人被请到罗马去了。

    米开朗基罗在自己的草图里描绘了14世纪比萨附近的卡森战事。 比萨人试图趁战士们在阿诺河里洗澡的时候抓住他们。在营地里刚刚响起了警报……画家以独具的匠心表现了游泳者各种各样的动态:一些人忙着从水里爬出来,另一些正在背枪支弹药;有的在穿铠甲,有的在抓武器。

    达·芬奇描绘了人类激情在战斗时刻突然迸发的毫无掩饰的真实情景,米开朗基罗则描绘了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他们那些被突然的战斗警报唤起的所有动作的最小细节,都是实实在在的。

    达·芬奇绘画以有很多圣母的温柔和娇媚吸引人们,他也有很多草图使人感到害怕。但是,列奥纳多还想以这件作品唤起观众的激动和恐惧。他始终是那么心平气静,总是在搞平衡,他能画令人害怕的东西早在他几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曾为父亲在圆形招牌上画了梅杜萨的头;他能精细加工自己的作品,直到一切最小的细节。①

    ① 此段描叙,详见《在大时代前面》一书第194 页。

    “应当这样画”,达·芬奇说,“使大炮里的烟和正在厮杀的人坐骑的动作扬起的在空气中的灰尘融合在一块儿,厮杀者越是厮杀得激烈,他们之间处于阳光和阴影的各部分越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果你画一个跌倒的人,那么就要看得出来他顺着变成血污的灰尘滑倒过去。那些泥土上血迹少的地方,应该看得见马和人的足迹。如果胜利者向前冲去,他们的头发和别的轻盈的东西,应当被风飘起,眉应该紧皱;所有相应的部分应当与之互相配合,被战胜的人面色苍白;鼻上的眉毛稍稍扬起,额上布满深深的皱纹;鼻子上亦布满横向皱纹。”

    对令人惊异的草图的赞誉,早已传遍了整个意大利,艺术家们从各个城市赶往这里,以便亲眼能看到这些草图。

    年轻的执行官拉斐尔在维乔宫里出现了,他用惊喜的目光看着两件作品。当卑鲁琴诺——“卑老”、已经美名四扬的拉斐尔的老师——问道,哪一幅草图使他更感兴趣,这青年人深深地沉思了。他那美丽的、明朗的、有着“太阳一般”表情的脸,被阴影遮住了。摇了摇长满浓密棕色卷发的头,年轻画家照直看着卑鲁琴诺的眼睛,热情地说道:

    “两人我都喜欢,两个人,老师,请你相信!我说这个是出自真心诚意,如果我对列奥纳多·达·芬奇先生个人的美质表示尊敬,那对波纳罗蒂先生是不公正的,那我就会感到于心不安。”

    没有哪两个人像列奥纳多和米开朗基罗这样缺乏相互的相似之处了。对科学的多种方面的兴趣和考察者的天赋把列奥纳多从艺术吸引开来,他在一个殷实的家庭里,受到良好教育,就像一株娇嫩的小草,女性的、关怀备至的手,对他倍加珍爱;他美丽、幽雅,穿着很得体,以其美好的素质超群出众。米开朗基罗则是另外一回事。长得不美,不是那么大方,生性粗犷,他很少顾及所谓的“行为得体”,习惯当面把真话说出来,为了表示客气说啥也不昧良心。不管和哪一个 (宫廷大公、教皇),他都无法和睦相处;只有和普普通通的人——和同行、石匠和别的手艺人在一块,他才感到自在。 ①

    ① 见《大时代前面》第195 页

    在这场艺术比赛中,谁也没有成为失败者,他们两人的草图都画得极好!

    他们开始上壁完成绘画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