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杰作:《岩间圣母》
《岩间圣母》画于1440—1449年间,艺术家从构思到作画,历时较长。此画现存在巴黎卢佛尔博物馆。
按照合同,此画的本意是要把圣母画成在圣徒们的环绕之中。这是一般的平庸的宗教作品。达·芬奇没有这样作画。
他一个人悄悄地在工作间构思、描绘草图,作成此画。连他的那些学生都不知道他要画成什么样子。达·芬奇工作的时候,他喜欢一个人。
这本是一幅世俗性的作品,但达·芬奇创作的技艺的娴熟,使之几乎无懈可击。画面上的一切都是新的。对情节的处理十分精当,风景与人物的有机结合十分妥帖,采光十分自然而流畅,人物形象被某种特别的高尚的灵光普照而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画面是这样的:在山洞里,奇形怪状的结晶体从洞顶上垂下,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地上。
透过岩石之间的光线显出蓝色的天空。
人体的轮廓在山洞的神秘的、湿漉漉的昏暗中逐渐模糊而去,而神秘的气氛和烟雾笼罩起来的面孔更加鲜活。
年轻的美丽的母亲以温柔之手搂抱着上路的幼婴约翰,她的另一只手向儿子伸去。天使面向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这个场画。
这组人物安排,艺术家按金字塔原理组成。顶端部是圣母美丽的头,侧边是她伸开的温柔的手,底角是天使和婴儿。
达·芬奇始终认为,结构是打开作品意图的钥匙。
订画这一方借口没有按时完成而拒付酬金,为此他们打了多年官司。
最后画家作了让步,按教会的趣味,在圣母头上添加了光轮,天使长了翅膀,约翰戴上了十字架。1505年—1584年,学徒德普列吉斯等,又对此画作了修改,并重画了一幅,此幅现存伦敦美术馆,不过,这幅重新作的作品比原来要逊色多了。
这个题材有不少画家画过。但没有一个画得如此朴实无华,流畅而丰富。达·芬奇在这幅画中,第一次不只是简单地以风景为背景画出一组人物形象,而是以景物环绕于人物周围。风景在此第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画有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诗意。
在画中,山岩陡峭的梯台,尖形倒挂的钟乳石,繁茂碧绿的灌木丛,还有鸢层花、银莲花、紫罗兰和厥类植物。这幅景致,可以说是春和景明。
在画室中,达·芬奇首先考试学生的成绩。他并不争于揭开粗布,让画移在学生眼前。老师在考察他制定的作画《规则》的掌握情况。
学生们倒背如流:
如果全都显得轻飘飘地那就准确无误地证明,工作者完全缺乏技巧,而且没有理清头绪就埋头工作。
敌人的评判比朋友热烈的赞美更有益。朋友只是给缺点镀上一层金。
醉心于快速,乐于容易的实践,不研究足够的理论的人,就像乘海船上海,却没有舵,也没有掌握罗盘的海员。
一个画家盲目模仿别人的作品,他就关闭了真知识的大门。因为他的志向是去增益别人的成就,而不是使对透视的师承增辉。
静夜之中,你要努力回忆你所学会的那些东西,在心里画那些你在白昼生活中观察过的形象的轮廓。谁不会手脑并用,谁就成不了艺术家。
艺术家把粗布突然揭开时,所有的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他们被画面上的形象震呆了。
2.“天堂”的烦忧
莫罗大公把他们的宫廷比作“天堂”。他的侄儿婚期临近。达·芬奇接受了婚礼的大量订货,他日夜不停地在画“嫁妆”。而美女泽慈莉娅,也不放过这疲惫不堪的艺术家,她要他给教堂作画,她甚至点名要他为教堂某个她喜欢的圣徒画像。
为了大公的寻欢作乐,他想了很多法子,把艺术细胞与科学幻想都结合起来了。他终于设计出一套在宫廷表演的古怪机械,取名叫“天堂”。
这是一个巨大的圆球,颇像地球。第一颗行星,都用神的名字。他们环绕自己轨道前进的时候,有一颗行星,就出现在新娘的面前。音乐声如潮水。一对诗朗诵者向新婚夫妇送上赞歌……
这些无聊的“天堂”,折磨得艺术家精疲力竭。
他还不得不为新婚夫妇设计了拱门、洞房、骑的白马之类。
这一日,达·芬奇穿过卫士队列,进入宫廷。
司仪者用两只小喇叭宣布了各位贵宾的席位,其中有达·芬奇的名字。被列在贵宾席。男士、女士容光焕发,在音乐声中从容起舞……
时过不久,莫罗新娶了一个16岁的女子。
她名叫贝阿特丽切。
她打发少年男侍来找艺术家。
她在宫廷边梳妆边和画家谈话:
“先生,我想请您设计我的新澡堂…”
“先生,我的更衣室还不怎么豪华……”
这位放荡的少妇有无穷无尽的鬼点子。
这可苦坏了达·芬奇,但为了得到大公的重视和大笔生活费,他又不得不去做……“天堂”啊,你简直是要艺术家下地狱啊!
3.米兰的命运
现在,艺术家成了大公不择手段保住自己的地位的犯罪见证人。他从侄儿手中夺得的政权摇摇欲坠,他只好与法兰西王卡尔八世结盟。法国同盟者来到米兰,他又担心法国人最终会统治米兰。
1493年初春之时,米兰人看见广场上那座塑像终于揭幕。这是几乎耗尽达·芬奇精力的弗郎西斯科·斯福查塑像。
从刚来米兰的时候,达·芬奇就差不多接手了这座“巨型塑像”的工作。这是莫罗祖父骑马全身塑像。泥塑模型于1493年完成,并在公爵城堡广场展出。要浇铸的话,得80吨铜。塑像浇铸一直没有实施,模型惨遭毁坏。1499年法队占领米兰,把模型当成了射击的靶子。这当然是后话了。
眼下,在隆重的开幕式上,这座高6米的塑像被安放在凯旋门下。
人们川流不息地前往参观。
塑像下面,人们看见艺术家达·芬奇写的字刻在上面:
“心灵在颤抖:塑像快竣工。”
另一行字刻的是:
“让沸腾的铜水听得一声喊:上帝哦。”
艺术家发出了痛苦的鸣叫。
然而,决定米兰的命运的事越来越迫近了……
达·芬奇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有许多桃树。
为了作试验,他把毒花液注入桃树中。除自己和学生外,他不准任何人接近这个桃园。这时,米兰全城突然传说姜·加列阿卓公爵病情严重,是因为达·芬奇用有毒的桃子害了他。
实际上是他要好的叔叔之妻下了毒。姜正慢慢地死去。
他终于死了,全城居丧。
莫罗命令:全米兰的教堂要不间断地举行追悼亡灵的弥撒。
而放荡的贝阿特丽切,则想出古怪的念头,要订一幅新画,取名叫《伟大的魔术师》。
她把达·芬奇也称为“伟大的魔术师”。
达·芬奇无奈地看着手头未尽的工作。
他十分忧伤地想,他在米兰怕是呆不长了。
4.轰动之作:《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作于1495年—1497年间。这幅画现存圣马利亚·德拉·格拉齐耶隐修道院食堂之壁。
根据莫罗夫人的要求,既要快又不加修改地画这幅壁画。这使艺术家开始有些为难。这样大型壁画,他快不来。
他画了无数草图。确定一张后,他试着把颜料和土混用。
这就决定了作品的悲惨命运。土粘不住色彩,色彩脱落。
壁画绘制在艰难中进行。修道院院长看见达·芬奇几个钟头不动地在画幅前冥思苦想而不动笔画画。
艺术家回忆起自己来米兰之后的所见所闻。
他需要的是不同凡响的形象:凝神沉思的思想者。他们当中,又有两种面孔,一种是完美的化身,超凡脱俗,充满无边的爱;一种则完全与之相反,变节,贪财,自私,残忍……
在画这幅大型作品的时候,公爵夫人贝阿特丽切病了。
她得的是一种怪病。在舞会上,她跳舞跳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地步。接着她倒在奢华的卧榻之中,一命呜呼。
莫罗哭疯了一样。
米兰的钟楼用拖长的钟声,宣告她的死讯。
人们极尽豪华地安葬了她。前面是黑色的丝旗,放下头盔脸甲的骑手骑在披着黑天鹅绒马衣的马上,举着祭幡,走在前头。
葬礼之后,莫罗汤水不进,除了达·芬奇,他谁也不想见。
达·芬奇被召进来。他看见莫罗瘦削的、可怕的脸已经是那样腊黄。莫罗坐在床上,他干哭着,说道:
“求你,我的列奥纳多,为她造一座与她相称的陵墓!别吝惜材料,尽快完成它!啊,壁画,你在修道院画的《最后的晚餐》,我要去看一看……”
莫罗和达·芬奇真的去了修道院看画。
他们悄悄来到食堂。粗麻布遮盖的就是那幅未完成的伟大壁画。
周围是横七竖八的手脚架。画家上揭开了粗麻布。
莫罗惊呆了。一双瘦眼一动不动,盯着画壁。
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们在《最后的晚餐》结构中,一般都使一排人坐在桌子后面,互不相干,同一种姿式重复出现。而把叛徒犹大隔开,单独安排到桌子的另一面。
但杰出的艺术家达·芬奇摒弃了这种结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