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杜鹃如夜莺,
欲把春留住。
怎奈夏已催春去,
蓟草荨麻处处。
回首我那树,
枝繁叶又茂,
密叶遮住我视线,
怎能用情眼窥瞧。
浓荫遮住彩瓦,
窗棂和廊柱。
我若离开人世,
永朝东方望去。
八
夜幕垂空降,
万物皆宵遁。
最初见金星,
星光可迷人。
夜雾多缥缈,
一切均无定。
夜色多深沉,
湖水平如镜。
遥想在东方,
夜空月流光,
河柳垂发丝,
柳丝戏河水。
树摇影亦动,
水波泛月辉。
清凉透眼帘,
渐潜入心脾。
第一首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中国士大夫的形象:厌倦公务,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常饮酒赋诗。曾供职魏玛宫廷多年的歌德,对这种悠闲的士大夫生活不无羡慕之情。
第六首写了中国留春、惜春、春梦的主题。诗人表示自己死了也要面朝东方。
第八首写夜景,是14首诗中写得最好、中国诗味最浓的一首。从夜暮垂空、金星出现,夜雾缥缈到柳丝戏水,这一连串的动态描写,简直像中国诗人之作。
歌德的抒情诗本来就短小精悍,诗句很短,有的诗句仅用名词。青年时代的《五月之歌》、《对月吟》和老年时代的《西东合集》都有这个特点。因此,歌德学习中国律诗和绝句写诗,是并不困难的,也是很成功的。
3. 第一个提出“世界文学”概念
歌德同外国文学的渊源关系,远远不只是同中国文学,而是涉及到全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学。他从几十年的生活和创作中深切地体会到,“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德国人”必须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
歌德自己是这样作的。
他从小接受了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幼年时爱读《圣经》。1775年他出于爱好,将雅歌译成当代语言。他8岁时写的《新年献辞》诗就涉及到希腊神话人物,1774年他写出了名诗《普罗米修斯》,以后又写出了剧本《伊菲革涅亚》和《潘多拉》等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剧作。
此外,他也接受了阿拉伯文化、印度和中国文化。他创作《维特》时,读过可兰经。1772年他写了一首《穆罕默德之歌》。1813年从西班牙传入一部可兰经的手抄本片断,他看不懂,便四处奔走,以求取得正确的译文。第二年俄国武士在魏玛一所中学举行回教礼拜仪式,他也跑去参加。他读了赫尔德尔翻译的13世纪波斯诗人萨迪的诗,奥地利的东方学者封·哈默尔—普尔格施塔尔翻译的14世纪波斯诗人哈菲兹的诗集。在他们的影响下,歌德创作了《西东合集》。
福斯特(曼因茨共和国领导人)把自己译的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寄给他以后,他高兴之余,写了一首四行诗,赞扬这部印度古典剧。以后他写了瑶曲《神与舞女》。
歌德还同当时的许多欧洲名作家有交往。英国的拜伦、司各特、萨克雷,法国的雨果、司汤达,波兰的密茨凯维支,都同歌德通过信,有的还见过面。他听说拜伦还把他的历史剧《萨达纳帕卢斯》献给歌德,但是献词是写在另一本书上的。“一个陌生人冒昧地以一个藩臣所献于他的王侯的敬礼,献礼于伟大的歌德,这位创造了他自己国家的文学并光耀了欧洲文学的现代作家的泰斗。”歌德见了题词,高兴极了。歌德赞扬“他是一个天生的有大才能的人。我没有见过任何人比拜伦具有更大的真正的诗才。”(1825年2月24日同爱克曼谈话)
歌德还劝诫人谦虚。他对爱克曼说:“我也不能自视为惟一的诗人……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在这里歌德第一个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他是从通过翻译达到世界性文学交流的角度来谈世界文学的。
在他提出这个概念20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里从人类物质生产的世界性必然导致人类精神生产的世界性这一命题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世界文学必定会形成。
就在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同一年,法国学者维尔曼在巴黎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比较文学正是随着世界文学交流而产生的。
歌德还明确地说:“我们不应该认为中国人或塞尔维亚人、卡尔德隆或尼伯龙根就可以作为模范。如果需要模范,我们就要经常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找,他们的作品所描绘的总是美好的人。对其他一切文学我们都应只用历史眼光去看。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把它吸收过来。”(同上)
他不承认某个民族文学是模范,这个看法是正确的。但是古希腊文学也不能例外。这里也显示出歌德对古希腊文学的偏爱和过分崇拜。
歌德喜爱中国文学,并用批判与吸收的观点来看待它。他说:“中国、印度和埃及的古物不过是些珍奇的古董而已,见识一下这些东西是好的,可是从道德和审美修养的观点来说,它们于我们的用处并不多。”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