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二章 老诗人向往中国
    1. 有一颗向往中国的心

    1823年6月10日,31岁的爱克曼(1792—1854)初访歌德。歌德建议他留在魏玛。他接受了这个建议。待歌德从玛里恩巴德休假归来,便留在歌德身边工作当助手。起初为歌德搜集散见于报刊上歌德发表的文章,后来为歌德编辑文稿。两人关系密切,有如师徒,又如父子。他想写诗,从歌德这位鼎鼎大名的诗人那里得到不少教诲,歌德也从他那里得到许多帮助、鼓励和敦促。可以说,没有爱克曼,歌德不可能将那么多有头无尾的著作全部完成。

    多亏爱克曼是一个有心人,他将他觉得“有价值和值得注意的生活经历记录下来”,编成3部《歌德对话录》,使我们看到了歌德最后9年的音容笑貌,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真知灼见。例如1827年1月31日歌德关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谈话,就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

    歌德说,他在读一部中国传奇。书名是什么,歌德没有明说。根据朱光潜先生考证,可能指《好逑传》,一名《侠义风月传》。该书被列为“十才子书”中的第二才子书。英译本于1761年出版,5年后有了德、法文译本。

    他接着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中国传奇“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奇怪。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和飞腾动荡的诗兴,因此和我写的《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英国理查生写的小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房屋内部和中国画一样整洁雅致。例如‘我听到美妙的姑娘们在笑,等我见到她们时,她们正躺在藤椅上’,这就是一个顶美妙的情景。藤椅令人想到极轻极雅。故事里穿插着无数的典故,援用起来很像格言,例如说有一个姑娘脚步轻盈,站在一朵花上,花也没有损伤;又说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三十岁就荣幸地和皇帝谈话,又说有一对钟情的男女在长期相识中贞洁自持,有一次他俩不得不同在一间房里过夜,就谈了一夜的话,谁也不惹谁。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从上面的谈话来看,歌德对始于周朝的封建道德和礼制非常敏感。中国小说宣扬的“男女授受不亲”和西方男女之间又搂又抱又亲吻的习俗是形成明显对照的。此外,这段话还涉及到艺术与自然、人物与环境等问题。

    当然歌德不是仅从一本书得出这个看法的。早在1781年1月10日,歌德的日记里就写了一句话:“啊,文王!”从上下文很难猜出歌德为何而发此感叹。也许是歌德读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研究家普遍认为是法国在中国的传教士杜哈尔德所撰写的《中国详志》),书里涉及到周文王。《好逑传》这本书,他在1796年左右读过一次,甚至想改写成一部类似《赫尔曼与窦绿苔》的长诗。但一直未能如愿。席勒也想将它译成德文,但是只译了5页纸,也搁笔了。以后歌德陆续读了一些中国小说《花笺记》、《玉娇梨》、《百美图咏》、《今古奇观》等小说及中国诗歌的英、法文译本。在读过伏尔泰编的《赵氏孤儿》以后,1784年他动手写戏剧《厄尔彭诺》,但是只写了两幕九场就搁笔了,而且还是秘书里默尔帮助将散文体改写成诗剧的。剧本片断初版于1806年。

    此外,歌德从汤姆斯译的《花笺记》(1824)所附的几十首诗重译了4首。除《薛瑶英》、《冯小怜》外,还有下面两首。说是翻译,实际上是改作。下面将中国原诗与歌德改作的两首诗作一比较①:

    ①钱春绮译。

    梅妃

    柳叶蛾眉久不描,

    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歌德改作(1827年2月)

    你送珠宝来给我做装饰!

    我已有很久不复照镜子;

    自我从你的视野里远离,

    我不再知道打扮和装饰。

    开元宫人

    沙场征戎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棉。

    今生已过也,愿结后生缘。

    歌德改作

    为了惩罚边境上的叛乱,

    你勇敢地战斗,可是夜间

    刺骨的严寒妨碍你的休息。

    这件战袍,我热心地缝制,

    尽管由谁去穿,我并不知道;

    我加倍铺上棉絮,又特别周到,

    多加上几道针脚,密密地缝,

    以便维护一位男子的光荣。

    如果我们在今世无法相见,

    但愿在天上有结合的良缘。

    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相去甚远。重译本身就会因英译者的不准而跟着译得不准。虽然歌德的改作给原诗大打折扣,但是歌德向往中国的心是应该予以高度评价的。

    2.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创作始末

    就在1827年5月,这位八旬老翁到伊尔姆河畔那个花园房子住。这时正是美丽的春天。“大地何嫣妍!太阳何灿烂!”“群木发繁枝,枝枝花怒迸,林莽阴森处,鸟啭千钟声”。他的耳朵里响起了他自己的《五月之歌》的声音。他呕心沥血、创作多年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第二部已经脱稿,他感到一身轻松。面对这大好的春光,他内心里又萌生出诗情的冲动。他想把刚读过的中国书并从中得到的印象和自己的遐想,用中国诗体写下来。他写信给好友泽尔特:“告诉你,我亲爱的朋友,我于5月12日(星期六)不由自主地来到我‘下边的花园’,惟一的想法就是在这里度过美丽的时光。这里惬意极了,春景美丽无比。我不想呆也得呆下来。今天仍在这里过耶稣升天节。这些天来一直在工作。”

    (1827年5月14日)他写信后的第二天,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四季诗几首。”可见他的工作进展之快。同年10月24日他再次给泽尔特写信说:“小诗若干,汇成一集,冠以标题:‘中国四季’。本来还能加几首,也应该再加一点的。”1729年8月15日,他将诗的定稿寄给泽尔特,并写信说:“但愿这几张纸上的既诙谐又严肃的诗也给你一些快乐。”这组诗于1830年发表时,标题改成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共14首。标题加上“中德”两字,显然说明歌德自己意识到他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甚为肤浅。诗中的中国色彩并不浓厚。他学习中国的律词和绝句体还不到家。

    这组诗本来题为《中国四季》。但是从内容来看,诗人只描写了三季景色。

    下面选录三首并翻译出来,看看歌德如何学习与运用中国古诗的形式。

    一

    朝政腻烦,

    公务厌倦,

    莫辜负

    春光烂漫。

    何不离开北国,

    去到水乡江南,

    开怀畅饮赋诗,

    一首首,一盘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