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章 在世界的末端与中心
    1. 在湛蓝的大海上

    海明威的目标始终盯住下一部作品。他认为一个作家在生前的名气是看作品数量,死后的名气则看作品的质量,他既要前者也要后者。

    紧接《死于午后》,他又出了一个小说集《胜者无所获》。这个集子包括《一个清洁明亮的地方》、《向瑞士致敬》、《暴风雨之后及其他故事》、《杀人者》、《世界之光》、《胜者无所获》等14个短篇。他对“胜者无所获”这个标题非常得意,因此把它作为小说集的名称。

    他认为这个小说集有特殊的价值,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全貌,最少了解到作者本人经常看到而别人还不太熟悉的那一部分世界的面貌。除了少数几篇外,这个集子里的作品大都是暴露性的。

    《胜者无所获》又招致了很多批评。它成了作者进入思想危机的标志。九年前升起的这颗太阳,看来要落下去了。

    海明威当然高兴不起来。但对于指责他的评论家,他绝不过多计较。他在文友中扬言:他决心走自己的路,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用作品来对所有反对他的评论家进行有力的回击,他计划每两年打倒一个,先从伊斯曼开始,其他的按抽签的次序进行。他计划一次定一个专题,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

    而且,他现在的目标是要把创造生活与享受生活结合起来,这把他引向了钓鱼和打猎。这是他从小就喜爱的活动,但多年来总是零敲碎打。他现在有了条件,他要轰轰烈烈地展开。

    但他可不是单纯地消遣,他要在钓鱼中钓到大马林鱼一样的小说,从打猎中猎到大狮子一样的作品。他善于从平凡中发现深刻,从特殊中发现普遍。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海明威从决心当作家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过程当成了文学体验过程。

    基韦斯特岛上的家使海明威感到很舒适,但他那种生命等于运动的观念使他并不满足于这一份舒适:“对于我们这种人来说,家,意味着一个人离开原住地外出远游,回来后有个栖身的地方。人很快就会变老,而经验则往往在家以外的任何地方获得。”

    他曾经一次带上2.3万发猎枪子弹驱车2000公里在怀俄明打猎。

    他和波林也常出外旅行,到过蒙大拿、纽约、西班牙和古巴。

    而最频繁也最便利的运动是出海捕鱼。开始海明威是租船出海,1933年在非洲打猎回来后,他定制了一艘快艇,长40英尺,带卧舱,取名“拜勒号”。这条快艇既是渔船,也是游艇,像皇后一样庄严华丽。他常常驾着这条船在墨西哥海上遨游,一边钓鱼,一边写作。

    船上装备齐全,有一个大柜专门储酒。他一出海便是十天半月。最长的一次是一连在斯特里姆海湾度过了100天。这个数字刚好相当于哈德莉当年严令海明威与波林隔离的天数。

    波林的地位经常被“拜勒号”取代,于是,她耿耿于怀。

    而海明威则自得其乐,他沉浸在大海赋予的愉悦之中。从船舷往外望去,只见银色大鲢鱼在水面游弋觅食。当季风从东北方向吹来,深水里的马林鱼便露出水面,高高竖起镰刀状的尾巴,在海面上犁出层层白浪。

    他每次出海,都要钓捕到几十条大鱼。他喜欢吃鱼,有各种各样的吃法,他认为多吃鱼对写作有利,因为鱼能补脑子。有一次船上的冷冻设备坏了,害得半舱鱼变质,他非常气恼。

    在马罗卡索海面,海明威的鱼钩曾钩住一条三米多长的马林鱼。他同那条鱼较量了一个半小时,拖着它走了八海里。他跪在船尾,腰间缠着钓绳,船上其他人不断往他身上浇海水,帮他系稳拉绳,以防他被拖下海。

    马林鱼的力气渐渐小了,海明威一下一下地收钓线,眼看鱼就要到手了,不料钓竿折断,那鱼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

    他浑身透湿,坐在船上骂了半个小时,直到想起他同那条大鱼相持了这么久,而这又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他才恢复神气。

    他累了就和衣躺下来,在甲板上睡一觉,让船随波逐流地漂,醒来再去捕鱼。

    他一发觉写作把自己弄得情绪激动,就驾船出海捕鱼,让海水把自己浑浊的感情荡尽,只留下像海水一样明净而又深不可测的成分。

    他曾把一条470磅的马林鱼从浅海中拉上沙滩,花了65分钟。那鱼在沙滩上使劲蹦跳的时候,他靠拢去,让人给他拍了一张骄傲的“渔夫和大鱼”合照。那条大鱼在他身边跳了37下。

    如果和朋友一起出海,谁钓的鱼比他的多,比他的大,他满脸的气恼,简直要与人决斗。他摆脱评论家对他的作品指手画脚的最好方式也是出海钓鱼。

    他有过捕鲸的经历。一次他驾着“拜勒号”遇到一大群鲸,一共22条。鲸喷出的水洒到了他的船上,他向鲸群放了一炮,那些鲸耀武扬威,不慌不忙地游走了。

    他钓到过一条很难碰到的大金枪鱼,把这条鱼拉出水面的时候,天色渐晚,大雨将临,他使劲收线,不料几条大鲨鱼从深水处像鱼雷一样冒出来,扑向金枪鱼,只听得爆出一阵牙齿撕开鱼肉的破裂声,海面一片血红。最后金枪鱼只剩下了头尾和中间的一副骨骼。

    还有一次他和同伴钓到一条大马林鱼,鲨鱼立即袭来,他用船上配备的小型冲锋枪去扫射,结果适得其反,鱼血的腥气引来更多的鲨鱼,将马林鱼吃得只剩下一小截。

    他的“拜勒号”在古巴和墨西哥的蓝色海域,在加勒比海沿岸和巴哈马群岛之间逡巡。他比渔民还会预测海上气候,他看到飞鱼跃出海面就知道水下一定有金枪鱼和海豚。

    在基韦斯特,比米尼岛和后来定居的古巴,他都以一个专钓大鱼专写好书的大作家而成为当地最受崇敬的公民。渔民们还把一种玫瑰色的鱼命名为“海明威新马林鱼”,他成了当地钓鱼俱乐部的首脑。

    30年代初、中期的好几年里,他都是在施行自己的钓鱼——写作计划中度过。他远离了当时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独裁者崛起、埃塞俄比亚战争、中国东北局势动荡等一系列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罗斯福和胡佛竞选美国总统而竞相发表演说的时候,他把“拜勒号”开到海上躲避电台里的“狐叫狼嚎”。但也许是早年驻欧记者的生涯训练出了他的敏锐,他一边钓鱼,一边竟然做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在1937—1938年爆发的预言,而且,竟然被他言中!

    而他真正的收获,还是那些活蹦乱跳的马林鱼、金枪鱼敲响了他的打字机。

    他早年在河边钓鳟鱼的生活,就使他的笔下出现了《大二心河》中用钓鱼来医治战争创伤的尼克,和《太阳照常升起》中在钓鱼中打发时光的“迷惘的一代”。到他在加勒比海上钓大鱼的时候,更写出了《一封古巴来信》、《在湛蓝的大海上》等作品,后者就是16年后写出的《老人与海》的雏形,叙述一位古巴老渔夫一次钓到一条大马林鱼,在海上与这条鱼搏斗周旋了四天四晚,由于鱼太大拉不上船,结果被鲨鱼抢食了。摘取到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老人与海》就是以这个故事为框架而写成的。

    在根据海明威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中担任过女主角的好莱坞影后英格丽·褒曼说:

    “海明威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方式中,就包括把创造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的高超技能。在一般人那里,这二者往往是分道扬镳的,在特殊的人那里,能够协调好二者的关系,而在海明威那里,二者竟常常达到了近乎“同一”的化境。

    海明威承认自己的作品中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在三个方面没有虚构,这就是钓鱼、打猎和拳击。作为“渔夫”、“猎人”和“拳击手”的海明威与作家海明威完全浑然一体。

    2. 东非远征

    “作家应该像吉卜赛人那样过着动荡的生活”。海明威对自己这句名言的实践方式是旅行、打猎和参加战争。

    1933年11月,海明威组织起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往号称“黑色大陆”的非洲,这次行动被称为“东非远征”。

    其目的主要是打猎。

    波林同往。他们七个月以后才回到基韦斯特。

    对于“黑色大陆”,海明威神往已久。

    1922年,他在巴黎当驻欧记者时写过一篇书评,评黑人作家雷索·马兰的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品《巴托阿拉》。这部作品叙述了一个非洲土著民族酋长的生平,控诉了殖民主义者的罪恶,描写了非洲的风土人情。它诱发了海明威到非洲去的愿望。

    但他当时无力实现这一愿望,他正处在一边吃陈面包一边写小说的生活境遇之中。

    1930年春天,海明威了却这一夙愿的时候到了,他积极筹划非洲之行。波林的伯父古斯慷慨解囊,拿出2.5万美元资助海明威这一壮举。

    但由于海明威受伤、生病及其他种种原因,那年没能成行。后来只在怀俄明山区搞了一次中等规模的狩猎,打了几只大黑熊和一些山羊、野鹿。

    《死于午后》和《胜者无所获》出版以后,海明威又将三年前的“东非远征”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他向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许诺:他将以非洲打猎为题材写一本书。帕金斯于是预支给他一笔稿酬,加上波林的伯父那笔大额资助,足够这次轰轰烈烈行动的开销了。

    他们从法国马赛港启程,在海上航行了半个月,经过苏伊士运河,1933年12月抵达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然后乘了300公里火车到内罗毕,在这里正式组建起狩猎队。

    海明威请了两位经验丰富的白人猎手当指导,邀了一批土著猎人当助猎者。在法国启程时,海明威本来还约好了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有两个临阵退却,跟他一起登上了“黑色大陆”的只有汤普森。

    他们装备了两部专门运载帐篷营具的货车和一部专供狩猎队成员乘坐的大型越野交通车,在内罗毕稍事休息就向野兽成群的平原、森林和山地进发。

    他们的西南面是一望无际的高地平原,东北方是峰峦形成的天然屏障,乞力马扎罗山终年积雪的山峰直插云天。

    在选择营地的途中,他们碰到大群野兽迁徙,从天际起漫地涌来,估计有300多万头,宛如一片涌动的兽群的海洋。很少流露惊诧的海明威瞪大双眼,心情异常激动,那股兴奋劲远远超过当年坐着出租车在巴黎城内追赶炸弹。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他怎么也想象不出在东非高原上竟有如此壮观的景象。

    他们在塞伦尼亚河畔扎下第一个大本营,以后边打猎边迁徙。头十天,海明威就打到4头狮子、30多只鬣狗和许多红羚,战果辉煌。

    陪猎者穆柯拉告诉海明威:“豹子是猎人常打的五种野兽中最危险的动物。”因为受伤的豹子总是要反扑。海明成立即兴奋起来。他要打的就是豹子。鬣狗和羚羊太容易打到,海明威对它们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在穆柯拉的指导下,海明威把打死的斑马或羚羊挂在河边的树上当诱饵,引诱出来喝水的豹子去撕食。

    这项工作很不容易,豹子特别机警,必须消除周围一切可疑的踪迹,还不能留下人的气味,“诱饵”的安放处也很有讲究,不能让天上盘旋的猛雕看到,否则不等招来豹子,“诱饵”便被啄食。

    他们埋伏了三天,“诱饵”终于引来一只豹子。海明威准备开枪,穆柯拉却不同意,说这只豹子还太小,大猎人要打大豹子。海明威很惋惜,但也不敢轻举妄动。陪猎者经验丰富,熟知各种野兽的习性和心理,会恰到好处地把握时机,叫不打,必有不打的道理。

    他们果然发现了特大豹子的踪迹。足印之大,令穆柯拉也吃惊。海明威激动起来。

    他在头天黄昏时候安好诱饵,第二天清晨便去伏击。豹子最喜欢清晨出外喝水。海明威在很远的地方就用望远镜看到,诱饵被撕食了一条腿。那么按常规,那只豹子应正在附近守卫着它的美味。

    “真的在那里,”近前察看的穆柯拉退回来说。然后又以惊畏的神态补充道:“这是我平生看到的最最大的一只豹子。”

    他们慢慢靠近去,海明威瞄准豹子的胸脯,扣动扳机。枪声响彻树林,那头豹子却不见了。海明威视力不好,又太紧张,他瞄准的根本不是豹子的胸脯,而是臂部。

    受伤的豹子会发怒反扑!死神在狩猎队游荡。波林又惊又恐怒气冲天,当着众人斥责海明威。海明威闷声不响。

    那只豹子怕是注定要死在海明威这个大猎人之手,或者它是要伺机报复。过了两天,它又进入了狩猎队的伏击圈。

    海明威这次沉住气,确信无疑地看清了豹子的胸脯以后,瞄准它的喉下扣响了扳机。只见那豹子应声猛地一头栽倒,随即像挨杀的鸡那样踢弹蹦跳,跳了足有10分钟,突然恢复雄风,站起身来,极敏捷地钻入草丛。

    海明威头皮发麻。时间和周围的一切突然凝固。不知过了多久,他前面的草丛里传来索索声,眨眼间就见那豹子沿着之字形路线像蛇一样奔过来。可是,就在它蓄力猛扑的那一刻,它的身子忽然可怕地抽搐了一下,一头栽倒在地上。

    满脸煞白的穆柯拉惊恐地大叫:“它死了,死了。”

    猎手们把海明威抬起来欢呼。那只仍然温热的豹子被装进了汽车,它身长8英尺,毛色油光,神志安详而威风凛凛地躺在车上,白色的肚皮下的肌肉像有电流经过一样还在微微抽搐。它的主人海明威成了了不起的白人英雄。

    海明威的好胜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次狩猎中他还有很多复杂的体验。

    有一次,海明威和陪猎者在平原边上看见一棵大树下站着一头威武的雄狮,它的后侧躺着一头雌狮。那雄狮的口张得大大的,长长的鬃毛在风中飘拂,海明威朝它开了一枪,雄狮应声倒地。那雌狮跳起来,拼命逃窜,跑到很远的地方以后又回头张望。然后孤零零地消失在峡谷之中。

    海明威和陪猎者走近那头雄狮,只见它那浓密的鬃毛上流着鲜红的血。“你打中了它的脖子”,陪猎者说,“真是好枪法。”

    那雄狮的伤口上围聚着一群苍蝇,争相吮吸流渗出来的鲜血。一头威风美丽的雄狮躺在他的脚下,海明威心里升起了胜利者的自豪。但想到另一头消逝在峡谷中的狮子,他又有几分伤感。

    他还想到这个兽中之王现在只能任苍蝇捉弄,而它活着时也必须与小小的苍蝇作斗争,心里又为它感到耻辱。

    这是一个强者为另一个强者而羞愧。

    另一次在草地上追猎三头野牛时,海明威也体验到类似的心情。枪声一响,那三头野牛便拔蹄狂奔。海明威和陪猎者在后面追猎,不久,他们就击倒了两头,还有一头在继续奔逃,它身上已中了四枪,血流如注,仍拼命地向灌木林跑去。陪猎者又放了一枪,那野牛摇摇摆摆又向前冲了五码远,才倒在地上。泥土顷刻间便被染红。海明威赞美那牛的耐力和猛劲,但也不无伤感地说:“它跑得还是慢了一点,一开始我就预感到它逃不出我们的手心。”

    他与波林为打狮子发生了不快。

    狩猎队猎到的第一只狮子,其实是他打的,但大家都以为是波林打的。那天傍晚,他们在一片树林里发现一只黄毛大狮。海明威、波林,还有汤普森和两个陪猎下车去打。

    波林最先放枪,随着“砰”的一响,只见那狮子纵身一跃,立即奔逃。海明威接着放了一枪,那狮子便应声栽倒在草丛里。

    陪猎的穆柯拉一口咬定狮子是波林打死的:“肯定是夫人打中的。”回到营地时,他又第一个向大家报喜。大伙把波林高高抬起,唱着打猎歌庆祝胜利。波林非常高兴。只有海明威心里明白,那狮子是他打死的。他对穆柯拉混淆真相的做法很不满。大家赞扬波林的时候,他的心头却隐隐地生出几分恼意。

    朋友汤普森有一天的战绩也使他生了一晚气。那天他们分头行猎。晚上回到营地,汤普森带回的猎物让他大吃一惊,其中有一对又长又大,弧度优美,色如墨玉的野牛角,大家都说这是世界上质量最好、分量最重的野牛角。海明威从来没有见到过,他情不自禁地说:“真了不起。”

    可他心中又同时升起一股无名的妒火。他知道绝没有任何人想要对他显耀,包括汤普森。可他一夜没睡,辗转反侧,十分痛苦。

    那一头无比雄健的野牛应该是他海明威的猎物!

    直到天亮,他才想通,妒火烧尽,爬起来就跟汤普森的陪猎帕西威尔去比高矮,两人一样高,海明威笑了,帕西威尔说:

    “看到你好了我很高兴。我们都有很原始的思想感情。一个人如果好胜心不强,什么事都做不好。”

    一旦没有取胜,海明威会毫无顾忌地把自己和别人都弄得很不舒服,但也不会让自己和别人老是处在不舒服当中。

    更何况他在东非高原上找到了豹子。打豹子是最危险,最需要也最能检验出猎人的智慧和勇气。而他打的是最大最威猛的一只豹子。

    狩猎队正打得酣畅淋漓轰轰烈烈的时候,海明威碰上了倒霉事,他染上了阿朱巴痢疾。

    他双膝发抖,浑身冒冷汗,又气又恼。开始几天他仍坚持打猎,直到身体虚弱得无力走路时才罢休。卧床休养时,他开始构思他的关于非洲的作品,在写作记事本上作了很多笔记,列了一些提纲。后来病势加重,他不得不离开营地,搭一架两座的小飞机,返回内罗毕。身体复原以后,他又回到了狩猎队。

    他后来说:“我爱非洲,我喜欢那个地方,在那里我觉得很自在。一个人在自己出生地以外的某个地方觉得很自在,就该到那个地方去……地方的好坏,我一看就知道。那里有的是猎物,鸟儿多,而且我喜欢当地人。我可以打猎和捕鱼,再过一年我还要去。”

    海明威这次“东非远征”的猎物大部分成了永久性的纪念品和装饰品。他把猎物从肯尼亚的蒙巴萨运到纽约,由纽约一家动物标本制作公司加工剥制。野牛角,羚羊头制成为挂在墙上的装饰品,狮、豹的皮毛制成垫毯,保留了张牙舞爪的形状。

    他更具永久性意义的纪念品当然不是动物标本,而是关于“黑色大陆”的书。

    3. 峰回路转

    从非洲回来以后,海明威写了《非洲的青山》一书和两个著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在《非洲的青山》中,海明威试图采用游记与小说结合的形式,把自己在非洲经历的一切作为真实的故事写出来。书中着重描写了非洲特有的自然景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又穿插了人物的活动和对话,并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出了最动人的狩猎场面。

    海明威在校阅这本书时,对帕金斯说,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内容真实可靠,文笔和质量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能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帕金斯曾提议请个非洲问题专家帮助校改,海明威立即表示他的书不需要去请教大学问家。

    《非洲的青山》在1935年由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出版,并没有像海明威所设想的那样引起强烈反响。评论界照样是说长道短,有的认为这是写狩猎的最好的书,描写出色,行文流畅,也有人认为这本书没多大特色,是作者最差的作品。但是海明威坚信它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今后会越来越得到好评。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则获得了一片赞扬之声。它们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名篇。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海明威充分利用了他在非洲打野牛和狮子的经历和内心体验,又将现实生活与硬汉子精神糅合在一起,强调了“勇气”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麦康伯是个很有钱的运动员,但生性怯懦,精神软弱。他的妻子玛戈很迷人,但内心阴险,她本来不爱麦康伯,只是贪恋他的财产才与他结婚。婚后同他貌合神离,用种种诡计把他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他们夫妇到非洲去狩猎,请了一个叫威尔逊的英国人当向导和陪猎。玛戈与威尔逊私通,不仅不回避丈夫,而且欺他软弱,故意在他面前卖弄自己的无耻。麦康伯发现妻子不贞,却又无力制服她,心中非常痛苦。有一次打狮子,麦康伯在受伤的狮子面前吓得魂不附体,狼狈而逃。事后他感到很羞耻。

    第二天,他们三人一起追赶一头野牛,那野牛被射中后突然向麦康伯扑来。这时麦康伯面对死亡,反倒变得无所畏惧,继续开枪射击,终于将猛扑过来的野牛击毙。麦康伯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强者,因此感到了幸福。

    可是他的幸福是短暂的。玛戈发现丈夫坚强勇敢起来,为此担心自己的权势将受到威胁,不能再控制住丈夫,于是开枪把麦康伯打死。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描写作家哈利在非洲生毒疽而气息奄奄的时候,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忆。其中隐含着“作家去挣钱是危险的”这一思想。哈利由于被金钱引诱,一生无所作为,因此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

    海明威曾谈到过这篇小说的构思缘起,说他刚从非洲打猎回来时,一个很有钱的女人曾请他到茶馆里喝茶,并主动提出她愿意出钱支持他再次到非洲旅行,条件是他们必须带她一同去。

    海明威没有接受这份盛情,但后来常常就这件事往深里想,设想如果自己答应了那个阔妇人,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小说中的哈利,便是他这种思索的产物。某种意义上说,海明威是要用气息奄奄的哈利来影射自己,如果那位阔妇人的金钱和庸俗生活使他上了钩,那他就会落得哈利那样的结局。

    这个小说中也隐含着海明威对波林的不满,埋怨波林用金钱销蚀了他的创作力,把为他营造了基韦斯特那个安乐窝的妻子称为“富人”,正是这份安乐使他没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内容相当丰富。海明威说他把足以写成四篇小说的素材集中写到这篇里去了:“我把全部真实的材料都用到这篇文章里,其内容的丰富是任何一个短篇小说所没有的。”

    这两个短篇小说相当典型地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海明威在《死于午后》中,首次提到“冰山原理”。他说:“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感觉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后来作过更精当的概括:“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作。写显现出来的那一部分,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省略掉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但如果一位作家省略某一部分是因为他不知道它,那么在小说里就有破绽了。”

    研究海明威的英国批评家贝茨对“冰山原理”做过这样的描述:“海明威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与读者之间的直接相通,使人产生光鲜如画的感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过了锤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

    “冰山原理”就是用简洁而鲜明生动的语言、形象,传达出深厚丰富的意味和思想感情,用可感的“八分之一”表现可思可悟的八分之七。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和《乞力马扎罗山的雪》都有这样的特征,人物、事件、情节都很单纯,而内涵却极为深广,耐人寻味。

    海明威在基韦斯特过着写作和钓鱼、打猎的生活时,欧美国家正遭受着经济危机的冲击。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蓬勃开展,左翼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海明威的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回避社会矛盾而开始接触社会矛盾。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30年代中期的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

    故事发生在30年代前半期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古巴的哈瓦那和墨西哥湾的海面上。主人公哈利·摩根是个渔夫,他有一条摩托艇,专门租给有钱的旅游者到海上钓鱼。但是由于经济萧条,到这里来的旅游者越来越少,摩根找不到雇主,而且没有渔具,不能靠捕鱼为生。他还要养活妻子儿女一大家子人,因此不得不另寻谋生之路,铤而走险,去搞走私活动。

    在一次私运烈酒的行动中,他同海岸警备队遭遇,被打断一只胳膊,而且失去了赖以求生的摩托艇。

    饥饿的威胁迫使摩根进一步冒险。他又私运中国苦力,杀死了人贩子赛德,最后驾船运送古巴“革命者”时,企图占有他们从银行抢来的巨额钱款,同他们相互开枪射击,中弹而死。

    摩根是个“没有者”,本想靠诚实的劳动来生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却做不到这一点。他问自己:“为什么人们不能体面和诚实地生活,不能靠体面和诚实劳动赚钱糊口?”他回答不出这个问题。

    他只知道,他和他的家庭需要吃饭。“我不能让我的孩子饿断肚肠。我不知道谁制订法律,不过我知道没有叫人挨饿的法律。”

    迫使摩根走上犯罪道路并且使他毁灭的是剥夺了他的劳动权和生存权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有产阶级。

    小说揭示了“有者”和“没有者”之间的对立。小说中对“有者”世界的描写表明:资产阶级是真正的罪犯,他们对劳动者进行疯狂的掠夺,使他们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中。

    但海明威无法解决“有者”和“没有者”之间的矛盾。摩根对一个古巴人说他曾经数次参加罢工,但他并没有显示出现代产业工人的品质。他听到古巴人谈论革命,心中暗想:“革命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要向他的革命吐唾沫。”

    摩根仅仅停留在对富人的憎恨和孤军奋战上,他没有能力对抗他生存的那个社会人吃人的法则。相反,他还屈从这条法则,也企图靠牺牲别人使自己富裕起来。他只相信自己,只依靠自己。为了取得生存权,他不怜惜自己,也不怜惜别人。

    摩根同海明威笔下的很多人物一样,是个单枪匹马的个人主义英雄。

    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表现了个人主义反抗的破产。摩根临死前在昏迷状态中说:

    “一个人不行了,现在一个人不行了。”

    这是摩根对自己一生走过的道路的总结,也是作者对个人主义人生哲学的批判。海明威接着感慨地指出:“摩根费了很长的时间才说出这句话,懂得这个道理花费了他整整一生。”

    小说的这个结尾不是在基韦斯特,也不是在钓鱼打猎中写出的,而是在西班牙内战的前线完成的,海明威此时又投身到了异国的捍卫民主的战争之中。他对个人主义哲学的这种新的认识,标志了他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他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大收获。

    但在美国批评界,《有的和没有的》这部小说却没有受到赞扬。库尔特·辛格在《海明威传》中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