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兄弟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一章 雏鹰展翅(2/2)

    威尔伯看到弟弟拾骨头,没有运输工具,很是辛苦。于是他将一辆别人废弃的破车拆下来,叫奥维尔作帮手,将锯好的木板钉成一个没有盖的大箱子,加上一个坚固的把手,最后把两个车轮装在大箱子的两侧,就这样,一辆实用的运输车完成了。

    父亲见了赞叹不已。因为威尔伯当时还只有12岁!母亲更是热泪盈眶,觉得孩子们太像外祖父了,因为外祖父就是制造运货车的高手呀!

    父亲望着孩子的运货车在想:该叫孩子们随着他们的兴趣去发展,不要太限制他们。不管当前有没有成就,反正也不会有什么害处。他们对机械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又心灵手巧聪明过人,说不定将来会发明出什么机器,对人类有巨大贡献呢。莱特主教越想越高兴,情不自禁地伏下身子问威尔伯:“你们改装这辆运货车做什么?”

    奥维尔抢着先答话,“我拾骨头啦,收购破烂啦,为妈妈运柴啦,还有,还有……”他悄悄拉了拉哥哥的衣角,话音越来越小。

    威尔伯一脸认真地说:“我想做只飞鸟,但所需的材料很多,花钱也多,所以我们要设法多攒点钱,除了弟弟所说的,我还想用胡桃树枝做些木剑和木剑鞘出售给小朋友们。”

    “那是外公的拿手手艺,你们怎么会的?”妈妈接过话茬问道。

    “我曾经看见外公做过一次,因此我有把握。”

    于是莱特主教亲自找来胡桃树枝,想亲眼看看自己儿子的手艺。

    只见威尔伯用小刀在较粗的一端量了 15厘米长的地方刻上一圈,说:“这是做刀柄。”又要奥维尔将树枝放在一块石头上,他用铁锤不断敲打着树枝,并关照弟弟不时转动被敲击着的树枝,这样被敲松的树皮就容易脱落了。

    将敲松的树皮轻轻一拉,就成了木剑鞘,然后用小刀将树枝削成剑样,一件工艺品,十几分钟就制成了,看得父母俩的心里甜滋滋的。

    父亲这时摸着两个儿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赚钱买做飞鸟的材料是可以的。但爸爸不希望你们以赚钱为目的,要以为别人服务为宗旨,凡事都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切不可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

    比如你们现在做木剑卖给小朋友,要尽量便宜一点,懂吗?”

    妈妈也趁机开导一番:“你们的外公是制造运货车的高手,他制造的运货车本来可以卖很高的价钱,可他却以最低的价钱专门卖给贫穷的乡下人,让人人都买得起他的运货车。他一辈子虽然没赚许多钱,但他为穷人服务,为别人服务,也快快乐乐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刚才爸爸所说的服务重于赚钱的道理。”

    4. 学校生涯

    在锡德腊皮兹市,奥维尔还在其他方面显示了自己的才能。他对老师还没有教的课程有着极强烈的好奇心,他有着足够的智力去学好它们。8岁的奥维尔对父亲说他对现在正在学习的二年级课程已经厌倦了,他想自己学习三年级的课本。

    那以后不久的一个上午,也就是在那个学年的中期,校长走进了奥维尔所在的班。他宣布说谁能够熟练地朗读二年级的全部课文,谁就能立刻升级,不必等到学期结束就开始上三年级的课。老师选了好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测验。就像通常那样,他们听到呼唤自己的名字,便一个个地到老师那儿朗读课文。奥维尔很紧张,生怕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事后同学告诉他,他当时把书都拿颠倒了,这使他大为惊恐。尽管如此,奥维尔还是准确地读完了所有的课文,因为他早已把课文熟记在脑子里了。他终于跳了一级。

    “我现在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中午奥维尔一回到家就自豪地宣称道。

    “呵,这真是巧极了,”父亲说,“就在今天上午,我为你买了你想要的三年级的课本。不过今天下午你们要向学校请个假,我准备带你和威尔伯到照相馆去照相。”

    于是,这张照片在奥维尔眼中就成了他一生中那个重要事件的纪念品了。

    在学校中奥维尔通过组建一支“军队”也显示出他的才能。一天下午,学校里的学生还在上课,惟独奥维尔那个年级的学生放了学。奥维尔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想:在那些继续上课的班级外面列队行进,向教室的窗户扔石头,嘲笑那些一本正经地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一定会很有趣。

    他的想法得到了朋友伯特·沙弗的支持,于是他向班上另外12个男孩子提议:他们应该组成一支军队,凡事要有组织的行动,而不要个人单独活动。由于提出了这个建议,曾经读过一些拿破仑故事的奥维尔理所当然地做了将军。军队里还得要有上校和上尉呀。事实上,他们把他们所知道的一切军衔的名称都用上了。没有枪支,他们不得不用木棍代替,这些木棍都是从学校外围松动的围篱里拔出来的尖桩。一切都进行得不错,直到有一天一位学校工友发现了他们的“违法”活动。他开始追逐孩子们,很明显他是想让他们全都当俘虏。一个孩子在工友钻篱笆的时候向他那边扔了一块石头,才使他没有再继续追下去。孩子们逃到很远的一条小巷子里。“军队”里所有的“军人”都相信星期一早晨返校后,他们准会挨一顿好整。

    “我们不会有事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奥维尔说。作为一名指挥官,他要鼓起“军队”的士气,“只要我们抱成一团,他们就不能把我们怎么样”。

    奥维尔爬上巷子里的一个大木箱上,提出了要大家做到的事项。他说老师很可能会叫工友认出来的两三个孩子站起来,并且会在放学后留他们在校。要是老师叫他们中的一个人留校,那么大家都不要回去,要表现出大家是团结一心的。“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小奥维尔引证了一句名言。

    第二个星期,他们全都返校后,老师并没有说过一句暗示要对孩子们进行惩罚的话。可是在下午放学后,她忽然叫奥维尔留下来。按照约定,“军队”里的其他成员都留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人人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都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得咚咚作响。

    “奥维尔,你到讲台来!”老师的脸有点严肃。奥维尔的脸涨红了,一步一回头地向老师的讲台走去。这时其他的“军队成员”也不约而同地离开座位,向老师走去。

    “其他的人都坐下,”老师下命令了,“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呆在这儿,现在放学回家!”老师既然这样说了,其他的人也只好乖乖地坐下了。

    奥维尔走到讲台旁时,老师说:“你讲过你能在下个星期五排练时准备一首歌。”接着她非常友好地谈到在即将到来的学校文娱节目汇演中奥维尔的演出任务。

    看起来,老师并不知道他们的“军队”在校园里无法无天的行径,也可能是那个工友因为自己没有逮住“逃犯”,感到难堪而没有把那件事向校方告发吧。

    1881年6月,莱特主教的职务有了变动,他们一家从锡德腊皮兹市搬到了印第安纳州的里奇曼。搬家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莱特兄弟的母亲患了肺结核这个不治之症,想得到住在里奇曼的妹妹的陪伴。

    不论搬到什么地方,威尔伯和奥维尔两兄弟都受人欢迎。因为他们聪颖过人,爱动脑筋,好钻研,很有首创精神,又讨人喜欢。这时候威尔伯14岁,奥维尔10岁。

    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父母的教诲,当他们将小玩具出售给小伙伴时,除了材料费以外,只收一点手工费。这时的威尔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过也常常帮助弟弟做“莱特风筝”——一种极漂亮极轻巧,遇到气流常常能弯曲成弧形的、飞得又高又远的风筝。但是他认为自己长大了,不好意思再与弟弟一起放风筝,而是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翱翔的鸟儿,遐想联翩。

    奥维尔还是奥维尔,平时放学后或者在周末,他不是去教会叠报纸挣钱就是去一个链条厂捡废铜烂铁,然后用他的“快速”手推车把废铁送到一个废品商的院子里。

    奥维尔那时的工程之一就是建造一个木制的小车床。威尔伯认为太小,不满意,于是莱特兄弟第一次合作建成了“大”机器:一台有七八英尺长的车床。

    到了试车的那一天,吸引了附近许多孩子,他们都蜂拥到车库的楼上,急切地等待着。车床终于开动了,发出了一阵阵可怕的声音,隆隆的响声连车床本身都摇动和震荡了。很明显,轴承里面的弹子不够坚硬,承受不了它所承受的压力。可是,车库怎么也会摇晃呢?奥维尔跑下楼去查个究竟。

    他走出门后,看见妹妹卡特琳娜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到房屋的墙上。这是一股小龙卷风!楼上所有人都全神贯注于车床而没有注意到这股小小的气流!

    冬天来了,孩子们发起了滑雪比赛。几十个孩子拖着自己的雪橇到小山丘上去,只有莱特兄弟的雪橇特别不同,他们的雪橇可以自由转向,在雪地上能够随着自己的意向滑行。

    比赛开始了,所有的孩子都直挺挺地坐在雪橇上,惟独莱特兄弟却平躺下来,由于减低了阻力,他们的雪橇像着魔似地“飞”了起来,一下子将所有的小伙伴抛得远远的。冠军的称号非他们莫属了。孩子们到了终点后都纷纷前来观看莱特兄弟的雪橇。“怎么这么快?莫非是神橇?”一个矮个头的小男孩自言自语道。大家哄地笑了起来。当时的威尔伯说不清是由于减少阻力的原因,但他潜意识里已有了这种认识了。

    他想起了在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也是几十个孩子参加一场自行车比赛。别人的自行车都是熠熠发光的新车,他和弟弟的车子是破旧零件拼凑成的,而且十分特别,车把低到快接近前轮了。

    这辆怪模怪样的车子立刻遭到孩子们的嘲讽,“既然去捡破烂,怎么不选用一根较长的铁管,让车把手支得高一些。”“这叫骑车吗?干脆趴在车上睡觉!”面对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冷嘲热讽,威尔伯和奥维尔不屑一顾,只管推着自己那辆独一无二的怪车朝前走。

    比赛开始了,几十辆自行车风驰电掣般往前冲。所有的孩子都是僵直地坐在车座上,两只脚拼命地踩车踏板,只有莱特兄弟二人上身呈俯冲姿势,身子与车把拉成直线,车子像脱了弦的银箭,在公路上飞驰,一路遥遥领先。大家到达终点时,一个个累得像散了骨架似的,倒在了地上,而莱特兄弟早已休息够了,悠闲自在地等待伙伴们多时。在孩子们的眼里,一辆辆崭新的自行车都黯然失色了,只有莱特兄弟那辆七拼八凑的破车熠熠生辉。威尔伯站在雪地里回想往事,再回味刚才的滑雪比赛,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注意减少阻力。

    5. 男孩子们盼望些什么

    12岁的奥维尔经常到邻居甘瑟家玩,因为甘瑟的父亲有一个专养珍禽怪兽的车库。一天,奥维尔又生奇想,利用这些鸟兽,尤其是那只巨大的黑熊和乖巧的灰熊,干一番事业。于是他决定与鸟兽的小主人甘瑟·约翰斯顿以及朋友哈里·莫罗组成三人马戏团,名字叫“大莱特—

    约翰斯顿—莫罗马戏团”。

    16岁的哥哥威尔伯决定为即将到来的马戏团表演向公众作宣传——

    写一份精彩的广告。他说这个广告应该登在里奇曼市的《晚间新闻》报上。

    威尔伯早就注意过写马戏团节目广告的方法。而他写的节目预告确实是一篇杰作。他写道:“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只奇怪的飞禽都将进行展出。”他还用了诸如“庞然大物”、“巨大”、“惊人的”之类的词藻。在字里行间,威尔伯表现得十分老练,一点也没有让人觉得他还是个孩子。广告里说到“马戏团”的老板将亲自乘坐“铁马”在队伍前引路。文章结尾时,他还老练地指出了“马戏团”行进的路线,以便让观众们不致错过自由观赏的机会。他还定出了演出收费的标准——3岁以下的孩子收3分钱,其他人均收5分钱。哥哥把写好的广告交给弟弟,要他投到本市的《晚间新闻》报社去。

    男孩子们簇拥着奥维尔,来到报社编辑部。当他们站在门前时,心里又害怕起来,你推我搡,谁都不敢进去。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壮着胆子,走进门里,四处瞧瞧,看到确实没人注意他们时,一个孩子跑到投放新闻稿件的信箱前,把广告迅速地塞了进去,然后他们一溜烟地逃到了大街上。

    《晚间新闻》报的编辑虽然无从知道写广告的作者是谁,但他对这份广告的精妙词语,老练的写法表示满意。结果,威尔伯撰写的广告在1883年9月10日的《晚间新闻》报上占有了一个永久的位置。在标题下面,编辑加了一句话:“男孩子们盼望的是什么呢?”

    那一天,马戏团的两位老板——奥维尔和甘瑟安然地坐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铁马”上——它其实是辆高轮自行车。而马戏团的第三号老板哈里·莫罗不得已缺席了,因为他的父母到密执安州度假,他们不顾儿子的愿望,坚持把他带走了。

    主要的游行车辆是一辆老式轻便马车,车上用木板临时做成平台,装有“成千上万只各种鸟类”的一部分。此外车上还站着当代美国的英雄——一个美国边疆的开发者、政治家、传奇式人物、国会议员、被报章渲染成一个古怪而又机灵的“猎熊者”戴维·克罗克特。这个角色原来决定由甘瑟老板的大弟弟科基来担当,但当他临上场时突然改变主意,与甘瑟吵着想当第三号老板。奥维尔忍无可忍,只好拒绝科基参加游行的特权,临时改为由甘瑟老板的小弟弟、还不到5岁的小克里斯伍德担当。此刻他穿着父亲的大猎装和长统靴子,他那威风凛凛的豪气被那件该死的大猎装差不多从头到脚都罩住了。然而他还是一丝不苟地站在车的平台上用皮带缚住一只可怕的大灰熊。孩子们都说他是戴维·克罗克特最好的扮演者了。

    当时虽然没有马来拉车,却有许多男孩子自愿像“奴隶”一样,拉着这辆大车穿街走巷。

    威尔伯的广告所获得的成功比他希望的要大得多。当马戏团游行到他预定的那片商业区时,马戏团的游行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好奇心,街道两旁全站满了人,就像观看真正的马戏团一样。

    奥维尔和甘瑟两位老板被人们的热情目光弄得惊慌失措了,他们开始感到很不自在,于是他们临时决定改变游行路线,马戏团匆匆忙忙拐进了一条小巷子。

    马戏团游行惊动了千家万户,以至于甘瑟家的动物车库容纳不下这蜂拥而至的吵吵嚷嚷要求参观的观众。因此老板们决定他们再组织一次游行表演。正在这沸沸扬扬、群情纷扰的时刻,那个被拒绝当第三号老板的科基看到报复马戏团的机会来了。他爬上房顶向这些涌进车库去观赏珍奇鸟兽的大批观众们说,你们最好都各自回家,因为老板不会再进行另外的动物展出了。

    人们听信了这个小男孩的话,怏怏不乐地散去了。

    事后甘瑟老板挨了父亲的一顿臭骂,因为制作动物标本是他惟一的嗜好,他将这些珍禽奇兽视为珍宝,不惜耗费巨资驯养在车库里,然而今天是儿子将它们公布于众,这也难怪甘瑟的父亲大发雷霆了。

    事隔好久,里奇曼的街头巷尾还在议论着“大莱特—约翰斯顿—莫罗”马戏团的事。人们认为能够组织这样一个动物展览的孩子毫无疑问将来会干出点什么名堂来。许多人还说那个为游行给报纸写广告的孩子,不管他是谁,一定是什么人教他写出来的。

    奥维尔早先还跟邻居家一个叫米勒的孩子组织过另一个马戏团。米勒家里有一匹瑟德兰群岛的矮种马。那次动物展出是一分钱一张门票。

    尽管总的收入不大,可是展出还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原因是孩子们热情服务于小观众的精神感动了米勒的父亲,他说凡是来参观动物展出的孩子都是他尊敬的客人,应当受到他的热情款待,于是他慷慨地拿出柠檬汁、冰淇淋和点心来招待观众,使每一个前来参观的男孩子们十分满意地离开“展馆”,都觉得他们的钱没有白花。

    1884年6月,莱特主教的工作从里奇曼迁回代顿市,他们全家又再一次搬回了老家,搬回了早先在霍索恩街买下的那座有七个房间的简朴房屋里。这时老大路易和老二洛林早从代顿市高中毕业,到印第安纳州上大学去了。

    全家人如果再晚几天回代顿市的话,威尔伯就可以从里奇曼的中学毕业,与全班同学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拿到一张中学毕业文凭。可是威尔伯却认为中学毕业文凭本身的重要性不能与回代顿市同日而语。威尔伯的毅然决定引起了全家人的讨论,父母亲十分尊重自己儿子的个人意见,也认为接受文凭只是一个庆祝仪式,它决不会比你受过真正的教育更重要。

    第二年威尔伯决定在代顿市的中学学一门特殊的课程。他尤其希望继续学习希腊语和三角学。

    奥维尔在里奇曼市上到六年级,眼看快毕业,可是在期末结束前的一两个星期,他在班上搞了一个小小的恶作剧,被已激怒的老师邦德小姐开除了。她扬言,假如奥维尔的父母不亲自带着孩子来学校向她赔礼道歉、认识错误的话,那他就永远别想再回学校了。可当时父亲还在外地忙碌着教会工作,母亲又忙于包扎家具,准备搬家,结果抽不出空去学校会见老师,将奥维尔的事耽搁了。奥维尔只好闷闷不乐地在家里帮助体弱多病的母亲做着搬家前的准备工作。

    当奥维尔随全家回到代顿市,准备进入一所学校时,他没有证书证明他已经学完6年的课程。学校当局让他留在六年级再读一年,遭到了奥维尔极其强烈的反对,老师不得不同意让他在七年级试读,看他到底能不能跟上班。谁知,在那一年的末尾,奥维尔以代顿市最高的数学分数进入了八年级。

    奥维尔进入八年级后,教语法的老师詹宁斯小姐竟然认定他是个顽皮的孩子,指定他坐在教室座位的前排。

    第二年,詹宁斯小姐又当奥维尔的代数老师,依然让他坐前排,好随时监视他的行动。当时奥维尔老坐第一排座位成了全家人说俏皮话的话题。

    在中学时,一次奥维尔在黑板上算出了一道几何难题。但他的老师威尔逊小姐指责他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要求去解题,尽管他的答案是对的,还是不能给分。

    “我是从另一本书《温特沃思几何学》那里学到的这种解题方法。”

    奥维尔不服气地辩解道,“我自己从温特沃思那儿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威尔逊小姐不但没有赞扬他有兴趣从别的书本上学习知识,反而责怪他不该把“美好的科学”说成是“东西”。

    奥维尔心安理得地在餐桌上与家人谈论着这一类学习生活中的插曲。他知道他是不会挨骂的,因为莱特家对有发明创造能力的孩子是很喜爱的,尤其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扎扎实实地学习科技知识。

    这时的威尔伯已是个高中毕业生,他夜以继日地复习各门功课,一心想考耶鲁大学。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学校的一场曲棍球比赛,打破了威尔伯上大学的美梦。

    在比赛场上,双方队员都穿上溜冰鞋,用一根长长的棍棒追打一个球,当时竞争剧烈,球员们缠斗一团。对方的一位球员失手将球棒重重地打到了威尔伯的脸上,顿时威尔伯8颗牙齿迸射出来,鼻孔也鲜血直流。

    为了养伤,威尔伯不得不休学在家疗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只能靠管子输送一点汤或流质食物来维持生命,在这当儿,他又患了心机能失调。面对厄运,他默默地承受下来了,奥维尔十分钦佩这位坚强的小哥哥。

    正当威尔伯的病一天天好转时,患肺结核病多时的母亲病倒了,终日卧床不起。威尔伯就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护理母亲的任务。母亲看到还是病人的儿子这样细心服侍自己,深感安慰,这种尽孝的表现更赢得邻里的赞誉。

    母亲苏珊·凯尔纳·莱特是深受邻友爱戴的女人,她不仅终日辛劳家务,也极善于服装设计,而且她擅长机械制造,尤其在家庭用具和器皿的使用上她是非常机智的,她的用法常常出人意料之外,往往超过了一个大男人。有一次,她还曾为两个大孩子做了一个很别致的小雪橇。

    就像他们家里人说的,她是“无所不会的”。她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因此,听说她重病卧床,人们一拨接一拨地到她家里看望她。

    奥维尔一放学就快速回家陪伴母亲,强颜欢笑,为母亲解除疾病的痛苦。小妹卡特琳娜更是不离母亲左右。

    从远道赶回来的父亲也是一筹莫展,除了时时刻刻为她祈祷,还能做些什么呢?

    1889年7月4日,也就是他们回到代顿市的四周年,苏珊终于油尽灯枯,撇下未成年的孩子,匆勿离开人世。好长一段时间,莱特兄弟俩都无法驱散心中的悲戚,他们永远怀念善良、聪明的母亲!

    母亲去世后,大哥二哥都相继大学毕业,并各自成家立业了。

    莱特兄弟在这段冷清的日子里在家读了大量的书。

    家里的藏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楼上莱特主教的书房里,供全家人阅读的另一部分则放在楼下的起居室。父亲书房里几乎所有的书都是“非常严肃”的,可是威尔伯还是常常一头栽进了书堆。父亲对孩子的 阅读是从不提要求的,楼下的那些书是莱特兄弟最喜欢的书,其中包括《华盛顿·欧文文集》;格利姆和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普卢塔克的《列 传》;一套 《旁观者》;一套阿狄生的散文集;包斯威尔的《约翰逊的 一生》;《华尔德·斯科特文集》;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亡》;格林的《英国史》;吉佐的《法兰西》;几本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马雷的《动物机器》;还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和《钱伯斯百科全书》,前者是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版本,而后者是刚出版不久的。威尔伯是最积极的读者,奥维尔也紧随其后,阅读了大量的书,他几乎从开始学会读书起就迷上了百科全书中的科技文章。

    为了改善家庭设施和环境,威尔伯和奥维尔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着。

    兄弟俩先埋头画好图样,又四处寻找修缮房屋的材料,并承担所有房子加工的车床活。他们不仅很快修建起一个舒适的前廊,并用花卉点缀走廊的两侧,而且还重新装修室内,改变房间的布置。使整日在外忙碌教会事务,经常在外工作的莱特主教一回家,顿感赏心悦目,深深感谢儿子对自己的关心。卡特琳娜这时已进入奥柏林大学就读,虽说失去母亲的家庭不免冷清,然而莱特兄弟不断以实际行动为这个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小房屋又有了些生气。

    除了他们的决心、智慧和开拓者的祖先留给他们的澎湃的激情以外,也许他们生活的那个家庭与他们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更多的关系。

    很多年以后,奥维尔以深深的自信表达了他的想法。他的一个朋友对他说:“虽然你们完成了伟大的业绩,可你们并没有赚钱的思想。事实表明,莱特兄弟将永远是美国青年的榜样,没有特殊条件也能取得成功。”

    “可是,”奥维尔严肃地说,“这不是事实,因为,你瞧,我们确实是有特殊条件的。”

    “你说的特殊条件指的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在家里,大人们总是热情鼓励孩子们去追求知识,去调查研究一切奇特的现象。

    换了另一个家庭环境,我们的好奇心也许早在它结出果实以前就被扼杀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