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兄弟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雏鹰展翅
    引言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是平凡的人。他们出生在美国中部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位普通的神职人员,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兼养育五个孩子。莱特兄弟因种种原因没有机会上大学,哥哥威尔伯甚至连高中毕业文凭都没有拿到,他们不得不靠修理、制造、出售自行车为生。母亲因肺结核病而早逝,给家庭生活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莱特兄弟在青少年时期也得过严重的伤寒病,伤寒病损害了威尔伯的健康,使他先于弟弟30余年离开人世。他们发明创造的飞机在成功多年之后得不到政府的认可,甚至还要受到“科学权威”机构的压制、刁难。这种种人间的不幸与坎坷不期降临到了他们的生活中。但是,出身平凡的他们对命运的不公仿佛有一种天生的抗御力,他们从不沮丧,从不自卑,而是像他们那些开拓美国中西部的先辈那样,坦然地面对了这一切。

    毫无疑问,莱特兄弟又是天才,他们身上奔流着祖先那开拓者的充满激情与冲动的热血,表现出创造性思想的天赋与机械制造才能。他们还在幼年的时候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幸运的是这种兴趣得到父母亲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成了发明创造的能手和机械制造的巧匠。他们的学生时代就是这么度过的——从小雕刻家到小印刷师,从“马戏团老板”到办报人,这些活动既充满天真的童趣,又洋溢着科学发明的热情。当然,这一切离不开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书本为他们攀登科技的峰顶搭起了牢固天梯。

    人类飞行的千年梦想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 19世纪末发生了大碰撞。莱特兄弟就是为数不多的这一碰撞的直接感受者。滑翔飞行之父、德国航空先驱者奥托·李林达尔的死,冥冥中对这一对美国青年仿佛是一声召唤,一种嘱托。这声召唤和嘱托是科学技术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交接。人类的理想、历史的使命、科学的精神从此深植于莱特兄弟的思想意识中,同时也标志着他们从一般意义上的“天才”、“神童”向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的转变。

    从1899年6月初他们正式阅读与研究前人在航空方面的经验、教训,到1903年12月17日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重于空气的动力飞行。莱特兄弟只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人类几千年飞行的梦想,从而开创了整整一个时代。他们的功绩不仅仅是发明了第一架能够进行持续和可操纵飞行的动力飞机,还在于他们第一个成功地制造了飞机的控制系统,一举解决了始终困扰科学家的飞机平衡问题,更不用说他们发明了风洞试验,并通过这种试验纠正了前人所提供的错误的数据。正是莱特兄弟提供的整套的科学数据,为后来的航空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航空先驱者在数百年中对航空与飞行的探索、试验屡遭惨败,以至于许多科学家预言:像永动机一样,飞机永远不可能研制成功。新闻界更是对动力飞机抱有一种可怕的偏见。如果说莱特兄弟发明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花了四年时间,那么,他们这一划时代的科研成果为世人所普遍承认又用去了四年时间。他们没有为种种怀疑甚至嘲笑的态度所烦恼,而是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自己的飞机,提高自己的飞行技术。当他们驾机为公众进行飞行表演并轰动欧洲的时候,所有过去对飞机持否定态度的人们都坚信,实用的飞行时代已经到来了。

    用任何语言文字来说明莱特兄弟的业绩及其对人类事业所具有的意义都是困难的。至少,我们可以说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起到了四项突出的作用:

    一、改变了人类的战争观。尽管将飞机用于战争违背了莱特兄弟的本意,但它既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是增强国防,遏制战争的和平力量。它把战争由平面推向立体,并对战争的胜负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二、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它“缩短”了国际与洲际的距离,加快了社会运转的速度,从而大大有利于经济与社会活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风貌。三、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驱产业。飞机是科学技术综合体,航空事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各项科研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各项科研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又必然导致先进技术的采用和工业的升级,造福于人类。四、造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从而提高了全人类的素质。格林·柯蒂斯、费迪南·费尔贝、劳伦斯·斯瑞普、冯·卡门、休·德莱登、托马斯·索普维斯、图波列夫、福兰克·惠特尔、伊万·西科斯基、钱学森等数百颗航空航天界灿烂的巨星,无不直接地或间接地受惠于莱特兄弟,又施惠于更多的科学家、发明家、飞行家,让整个世界充满了亮丽的色彩。

    在20世纪快要结束的今天,世界各大新闻社、著名报刊、历史研究部门,在总结本世纪的“十大事件”、“十大新闻”、“十大发明”时,尽管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但“飞机的发明”却是所有“十大”一致公认的。

    1. 莱特家族

    威尔伯和奥维尔将要表现出来的秉性——拓荒者的激情和冲动、创造性思想的天赋和机械制造的才能——全都可以从他们的祖先身上找到。

    莱特兄弟从小就与家人常住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因为这里不仅是奥维尔·莱特与妹妹卡特琳娜的出生地,而且还是莱特祖先的拓荒地。

    莱特兄弟的曾祖母玛格丽特·范克利夫的母亲卡特琳娜·范克利夫,是第一个住进代顿市的白人妇女。她的丈夫约翰·范克利夫是1650年从荷兰移民到美国的范克利夫家族的后裔。他们夫妇俩很有拓荒的冒险精神,婚后几年他们只身迁居到俄亥俄州的一个原始森林里,想在那里开拓自己的农垦事业。1790年,他们在现在叫辛辛那提的那个地方艰难生活两年,范克利夫家族的一些人也陆续来了。就在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丈夫约翰·范克利夫被印第安人杀死了。卡特琳娜形单影只,在杳无人烟的莽林中顽强挣扎几年后嫁给了塞缪尔·汤普森。他们又踏上新的征途,开拓新的地方。他们乘平底船从迈阿密河的水路去,其他范克利夫家族的人从陆地上走。尽管船航行了10天,他们一家还是第一批到达的居民。为了纪念一个革命战士,这个即将开发的新建移民点被命名为乔纳森·代顿。这里由于水陆交通便捷,渐渐变得兴旺起来,于是美国的地图上也就出现了代顿市。卡特琳娜·范克利夫·汤普森的儿子本杰明成了代顿市的第一任邮政局长、第一位教师,同时也是第一位公职人员。本杰明的妹妹玛格丽特·范克利夫与小旅馆老板乔治·里德结了婚,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卡特琳娜。她就是飞行之父莱特兄弟的祖母卡特琳娜·里德。

    莱特兄弟的祖父丹·莱特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个叫约翰·莱特的人,他在1538年在英国的埃塞克斯县买下了凯尔维登庄园。另外一位较近的先辈塞缪尔·莱特于1636年迁居到美国,定居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

    丹·莱特于1811年搬到俄亥俄州代顿附近,在那里邂逅了代顿市开拓者的后裔卡特琳娜·里德。他们的联姻产生了莱特兄弟的父亲米尔顿·莱特。他于1828年11月17日降生在印第安纳州拉什县的一幢小木屋里。

    莱特兄弟的父亲米尔顿·莱特,从小就生活在信仰基督教的氛围里。

    他的父亲丹·莱特一辈子全心全意从事种植业,对基督教的虔诚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小小的米尔顿·莱特耳濡目染了这一切。他18岁那年参加了基督教联合兄弟派教会,决心献身于基督教事业,接着进入印第安纳州哈茨维尔附近的一家神学院就读。他在大学三年级时结识了一位一年级的年轻女学生:苏珊·卡特琳娜·凯尔纳,顿时被她的青春美貌所吸引,被她那甜蜜的笑靥所陶醉。她那琅琅的笑声,她那轻柔的步伐,都能使他心驰神往。他跃跃欲试几次,终于向姑娘吐露自己埋藏于心底的心迹。后来他得到了姑娘真诚的芳心。这时他的学业和事业都有很大的长进。他22岁那一年接受了联合兄弟派教会的证书,获得了讲道的权力。可是他并没有马上就积极地去尽牧师之职。他心里奔腾着创业者的热血,他到了俄勒冈州的威拉米特。在那儿的两年中,他在一所由教会领导的学院里任教。当苏珊·卡特琳娜·凯尔纳完成自己的学业后,米尔顿·莱特正式向她求婚。这样在1859年11月24日,米尔顿31岁生日后的第一个星期,他们结婚了。

    他们的第一个男孩路易是1861年3月在费尔芒特附近的一个农场里生的,而第二个男孩洛林是一年半以后在费耶特县的祖父家里生的。过不多久,祖父就病逝了。1867年米尔顿在印第安纳州纽卡斯尔市东边5公里的地方即米尔维尔村附近买下一个小农场。威尔伯是他们第三个男孩,就出生在那个小农场里。那天是1867年4月16日。因为米尔顿钦慕一位叫威尔伯·菲斯克的牧师,于是他给自己这第三个儿子取名叫威尔伯·莱特。

    这一年米尔顿·莱特当上了印第安纳州哈茨维尔教堂的牧师,同时他还在自己的母校——哈茨维尔神学院任教。1869年6月,他成了代顿市——那些拓荒者祖先的故乡——联合兄弟派教会的周报 《宗教望远 镜》的总编。

    莱特家搬到俄亥俄州代顿市一年多后,他们在霍索恩街买下了一所尚未竣工的有7个房间的简朴房屋。房子就坐落在迈阿密河的西边,离市里的主要商业区约有一英里远。1871年8月19日,奥维尔·莱特降生在这座小屋里。他的名字来源于一位唯一神教派的牧师奥维尔·杜威。

    三年后的同一天,奥维尔的妹妹卡特琳娜出生了。

    2. 童年时代

    还在幼年时代,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就受到托斯顿·维布伦所说的“劳动天性”的影响。父亲米尔顿·莱特常在这方面鼓励他们,而从不指责他们把身上仅有的一点儿零用钱花在买工具、材料上的癖好。他还敦促孩子们尽量多挣钱来弥补他们创造性劳动所需要的开销。

    他常对孩子说:“人们需要钱,是为了让他不成为别人的负担,有了这些钱那就足够了。”

    莱特兄弟几乎在懂事的时候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的奥维尔每当向别人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讲的几乎都是与机械设计有关的故事。他常常津津乐道地回忆起在他5岁生日那天,在一大堆生日礼物中,他首先看中了一只回旋陀螺,尽管它支撑在刀形支承的刃口上,但仍能够保持自身的旋转和平衡。

    莱特兄弟从小就对机械有着天生的爱好,从小就喜欢拆拆弄弄。他们尤其对一些旧时钟、磅秤最感兴趣。不过威尔伯比奥维尔长4岁,威尔伯常常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孩子们交往。奥维尔也有自己的好友。在家里,两兄弟自然玩在一块了。玩些什么呢?奥维尔当然是全听小哥哥的。威尔伯常将街道上的破铜烂铁搬回家“研究”,奥维尔则跑前跑后,呼哧呼哧地用了自己吃奶的劲,帮小哥哥将这些“宝贝”搬回家里后院的小仓库。

    一天,大哥路易和二哥洛林放学回家,一进门就兴冲冲地大声嚷嚷:

    “妈妈,爸爸来信了!”

    谁知家里静悄悄的,除了小妹卡特琳娜安甜地睡在小摇篮里,就是满屋子散落着弯曲的铁钉、断落的发条、生锈的铁片以及一段段的铁丝,使人无从下脚。“妈妈!”路易转身面对屋门口喊道。

    妈妈端着洗衣盆从河边回来,将衣盆一放下先进屋里看看小女儿,然后蹑手蹑脚地出来,接过孩子递过来的信。她看完信后,喜上眉梢,满脸笑容地对孩子们悄声说:“爸爸快回家了,预计后天就到。”两兄弟云雀般地欢跳着,吱喳着:“太好啦!爸爸带些什么礼物给我们?”

    妈妈随即阻止孩子的叫嚷:“别把小卡特琳娜吵醒了,你们快去把威尔伯和奥维尔找回来,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过了好一会,两人陆续回家,告诉母亲,无法找到弟弟。

    “在哪呢?”妈妈想了想,她推开厨房门,去轻轻叩小仓库的门,尾随她的还有路易和洛林。

    “谁?”这是威尔伯的声音。

    他们果然在里面!

    “是爸爸!”妈妈学着爸爸的声音回答道。

    “呵!爸爸回来了!”威尔伯和奥维尔兴奋地冲了出来。

    “爸爸呢?”奥维尔拉着妈妈的裙子摆了摆,仰起脸,瞪着天真的大眼睛,撒娇似地问妈妈。

    妈妈又粗声地说:“爸爸让你们快把屋子收拾干净!”

    孩子们都大笑起来。

    “威尔伯,我知道那一地的东西全是你的。爸爸后天就回家了,见到家里乱七八糟的,会不高兴的。”

    威尔伯表示歉意说:“我马上就去收拾。”奥维尔则高兴地嚷着:

    “爸爸回家罗!”

    米尔顿·莱特身任牧师,要在附近的村落巡回传教。因此他经常出门在外工作,数周才能回家小住。每次回家,他都给孩子们带回礼物,并给孩子讲外面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深得孩子们的喜爱,难怪孩子们老盼望爸爸回家。

    奥维尔五岁时,母亲让他去上离家很近的幼儿园。每天早饭后奥维尔都很快地收拾好装束,乖乖地与妈妈告别,自己一人上幼儿园。到放学时间,他自然按时回家。当妈妈问到他学习怎么样时,他总是高兴地说一切都很好,可从来没有说过具体情况。那个月底,母亲来到幼儿园,了解奥维尔的表现。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这儿还守规矩。”母亲对老师说。

    “什么?”老师吃惊地瞪着她说,“你知道,自从他来过几次以后,我一直没有再见到过他,我还以为你决定把他留在家里呢。”

    有理智的母亲并没有马上责问儿子,而是细心地观察他两天。尾随他的行踪,发现他并没有上幼儿园,而是到离他们家不远的霍索恩街的一所房子里,去找他的小伙伴埃德温·亨利·辛斯玩耍。他们玩的东西或许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富于“建设性的”,他们摆弄得最多的是辛斯母亲的一台老式的缝纫机。你看,他们正用一支羽毛向机器的注油孔里加水来润滑机械呢。

    “米尔顿这次回家,应好好跟他商量如何引导孩子的问题了。五岁的孩子不上幼儿园,专门摆弄机械行不行?”母亲望着正在奔跑的孩子的背影,暗暗思忖着。

    当风尘仆仆的父亲真的站在家门口时,迎接他的家人有妻子苏珊、老大路易和老二洛林。“威尔伯和奥维尔呢?”父亲环视屋里四周,问道。

    “别提了,这两兄弟老不在家,威尔伯一大早就出去了,奥维尔被辛斯叫走了。”苏珊用围裙擦干自己的双手,接过丈夫的行李,向丈夫诉说着。

    米尔顿激动地张开双手,将苏珊和两个孩子拥抱一团,亲亲妻子又亲亲两个儿子,并喃喃地说:“你们都好吧!快想死我了!”

    这时奥维尔与好友辛斯正在卡莫基叔叔家里。因为卡莫基先生专门修理各种机械,店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机器,这里就成了孩子们向往的地方。

    卡莫基先生为人和蔼,对爱好机械的孩子们尤为亲切。可不,现在正不厌其烦地给奥维尔和辛斯讲机器的故事。

    二哥洛林突然从卡莫基家的一扇窗户探进头来,大叫道:“爸爸回家罗!”奥维尔一蹦而起,连声喊着:“再见!明天见!”就出了门。

    他们回到家中,父亲正在盘问威尔伯,但语气却充满了慈爱和关切。

    威尔伯说:“安娜婶婶家的缝纫机出了故障,踩起来老是嘎嘎作响,她的孩子来叫我去看看。”

    “修好了吗?”父亲微笑地问。

    “我看来看去,什么地方都检查过,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只是有的地方生了锈,我就在那生锈的地方涂点油。现在缝纫机踩起来就没有那种响声了。”

    “这就对了,做什么事情都要下决心将它做好,就像你今天修缝纫机那样,要想方设法将它的毛病找出来。”父亲赞许地点点头。

    “爸爸!”奥维尔一下扑到父亲怀里。父亲一把将他高高举起,小儿子顺手摸着父亲下巴上的胡茬,咯咯地笑了。

    “5岁的儿子呀,你不上幼儿园行吗?”父亲将儿子放下,用手指刮着他的小鼻子亲切地问。

    奥维尔瞪圆了小眼睛,望望爸爸,又望望妈妈,脸羞红了,小手不断摸着爸爸胸前的铜纽扣,忽然伏到爸爸的肩膀上,在他的耳边悄声说:

    “爸爸,我讨厌幼儿园,我觉得每天与辛斯上卡莫基叔叔家看机器比上 幼儿园有趣得多。这件事我没有事先征得妈妈的同意。我错了。”

    爸爸轻轻地抚摸着奥维尔的头发,又瞅了瞅在一旁微笑着的妈妈,意味深长地说:“爸爸妈妈希望你们长大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既然你们从小就像外祖父那样对机械感兴趣,我并不反对,不过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向妈妈说清楚。只要有道理,大人都不会反对。希望你们今后注意这一点,好吗?”

    当老年的奥维尔与朋友们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这段生活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父母对自己特殊的教育: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热情鼓励孩子们追求知识。

    3. 会飞的玩具蝙蝠

    1878年6月,当奥维尔7岁、威尔伯11岁时,由于父亲被选为基督教联合兄弟派教会的主教,他们全家从俄亥俄州的代顿市搬到了依阿华州的锡德腊皮兹市,住在该市的亚当街。

    17岁的大哥路易和15岁的洛林都已读高中。他们没有转学,仍然留在代顿市。

    莱特一家刚搬到新居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不但对威尔伯和奥维尔未来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莱特主教为教堂的事务作了一次短途旅行,回来时特地为两个爱好机械的儿子带回了一件新奇的礼物。

    “看,这是什么?孩子们。”他对威尔伯和奥维尔说。主教的手里放着一个被手帕遮盖的东西,然后他把礼物抛给他们。那个像蝙蝠一样有着两只大翅膀的东西并没有落进他们的手里或者掉到地板上,而是升上了天花板,在房子的上空唿哨唿哨地飞了好几圈才落下来。

    威尔伯惊呆了,怔怔地望着那只会飞的纸蝙蝠。奥维尔则拍手雀跃着,并跑进厨房拉着妈妈出来看热闹。妹妹卡特琳娜紧紧跟在妈妈身后,还张开塞满糖果的嘴嚷嚷道:“小哥哥,你说什么东西会飞?”

    莱特主教从地上捡起那只刚落地的纸蝙蝠,对大家说,“这是一个飞行器,是一个叫阿尔方斯·佩诺的法国人发明的直升飞行器。这个飞行器是用软木、竹片和薄纸制成的。它十分轻巧,只要拉紧橡皮筋,就能给它提供足够的动力,使它在空中飞行好几秒钟”。父亲用左手拿着纸蝙蝠的腹部,右手拉紧藏在腹部的橡皮筋,“只要转50次,下面的橡皮筋就绕紧了。只要你一松手,橡皮筋就立即放松还原,它就会飞起来了”。父亲的话音刚落,纸蝙蝠又嗡嗡地在房子上空飞起来。

    父亲带着钦慕的口吻继续对孩子们说,“佩诺,这个在短短一生中经常生病的科学家,早在1871年就发明了各种类型的玩具飞行器——直升飞行器和水平飞行器,同时他还是用橡皮筋提供动力的创始人”!

    “爸爸,既然人能做出玩具飞行器,也能做出载人的飞行器吗?”

    奥维尔极富想象力的天真的问话使得莱特主教吃惊不小!

    “爸爸,假如我们身上也装上一对翅膀,不就可以像鹰那样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吗?”威尔伯大了几岁,提出的想法虽说奇怪,不过也有点根据。

    卡特琳娜一听到小哥哥说人会飞,于是将两只小手伸直,像鸟一样在房子里兜圈圈。

    爸爸想了想,向两个孩子讲开了有关人类渴望飞行的故事。“你们小时候不是从外祖父那里听说过魔毯的故事、乘坐飞扫帚的女巫、波斯国王卡考斯将几只雄鹰套在他的御座上让雄鹰带着他在空中飞行的故事,还有波兰贵族、黑衣魔术师特瓦尔多夫斯基骑在雄鸡背上飞到月亮上去的故事吗?”两个孩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还有许多著名的传说”,爸爸接着讲道,“那不勒斯有个工程师叫代达罗斯,他与儿子伊卡洛斯被国王监禁,为了逃出来,他们用蜡和羽毛为自己制造了翅膀。

    他们成功了,父亲飞回了那不勒斯,但儿子伊卡洛斯对自己的飞行实践欣喜若狂,将父亲的忠告抛在了脑后,而飞得离太阳太近,致使蜡融化,羽毛翅膀脱离了自己的身体,坠海身亡。还有中国在公元前就用风筝作为作战工具。18世纪载人的大风筝在东方就已很流行。1503年意大利学者丹蒂就用鸡的羽毛自制成翅膀试验飞行,结果摔了下来。那段时间不少人用自制翼的方法飞行,结果都坠落身亡。在1784年,一个叫热拉尔的法国人设计了一架扑翼机。在别的国家,热气球作为航行工具也成功地升上天空。就是我刚才说到的阿尔方斯·佩诺,他1871年就制造出一架用橡皮筋带动的单翼模型机,对机翼和尾翼作了精心安排,使模型机有了稳定性。随后他又试验出两架单翼机,虽然没完全成功,但他设计了机身有封闭座舱、操纵杆等等,可惜后来他自杀了。孩子,爸爸的知识有限,我刚才说的,书上都有,你们多读点书,会得到许多的知识,要知道,世界大得很呀。”

    爸爸这番话像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威尔伯和奥维尔的心里。

    不久,这个会飞的纸蝙蝠,像其他所有脆弱的玩具一样被邻居的小孩弄坏了,可它留在莱特兄弟心中的印象却是永远也不会磨灭的。

    不久,威尔伯就试着模仿那架玩具飞行器做成一个比父亲买的大上一倍的纸蝙蝠,橡皮筋也多了一倍。当他们将自己的“杰作”往空中一送,果然它顺着风在空中飘忽飘忽地飞翔了,这一次引来不少孩子的赞赏和恭维。这激励了威尔伯做一个更大的纸蝙蝠,想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可是事与愿违,飞行器做得越大,就越飞不久。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很大的飞行器,心想,这回应该飞得更高。

    当他俩偷偷拿去放飞时,它飞起来后,没有升空,而是“啪哒”一声坠下来。奥维尔说,翅膀不够大,应加更粗的竹蔑。威尔伯说,应再加一些橡皮筋,来增强它飞行的力量。他们那时哪里知道,飞行器的长度只要增加一倍就需要增加8倍的动力。所以,虽然他们锲而不舍地加以改良,设法将翅膀加大,增多橡皮筋,然而试飞总以失败而告终。

    这件事让父亲知道后,一边对他们的创作大加赞赏,一边向他们解释道:“你们做的飞行器体积太大,又那么重,单靠橡皮筋的动力怎能升空?”

    爱琢磨问题的两兄弟皱着眉头思考着,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父亲敦促他们平时多做点事,挣点零钱用于自己试验的花销,千万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应该从小学会自立的本领。

    两兄弟都遵照父亲的建议,自己挣那些自己要花掉的钱。他们收入的来源之一,首先是在夜里帮母亲擦洗碟子。为此,母亲一般是每次付给他们1美分,有时候她还雇他们进行一些较小家具的修理。奥维尔比威尔伯花的钱多一些,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哥哥借钱,不过奥维尔十分守信用,每次挣到钱首先还清债务,决不拖延。

    奥维尔早年挣钱的办法之一,是在附近的街上庭院里搜集人们丢弃的骨头,将它们卖给一家磷肥厂。第一次拾骨头是与辛斯一起行动的,目的是想攒点钱买糖果在钓鱼的时候吃。他们捡到一大堆骨头,心里高兴极了,满以为这下会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了,谁知买主只付给他们3美分,这真叫他们吃惊不已呀。

    春季到了,威尔伯不声不响地做起了风筝,像在代顿市时那样,卖一些上乘的风筝给邻居小伙伴。

    威尔伯制作的风筝竹蔑特别精细,体重都很轻。他将这许多细细的竹片扎成各种形状,再糊上一层画有各种图案的彩纸。因此他制作的风筝不仅花色好,品种多,而且精巧,遇着气流常常会弯曲成弓形,能飞得很高很高,孩子们争相来购买,他的家里一时间门庭若市,“聪明的两兄弟”的美名也一时间闻名遐迩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