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我再三敦促你采取果断的行动,以抵御一直在向中国和你迫近的灾难。由于你至今尚未委派史迪威将军指挥所有在华军队,致使我们面临着华东要地的失陷,面临着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虽然我们在世界各地正迫使敌人败退,但这在相当时期内无法救助中国的形势。我们的军队正跨越太平洋迅速推进,但如果你不采取迅速和有力的行动,这一推进对中国来说也太晚了。只有你依靠自己的力量,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才能保住你们多年苦斗的成果和我们为支持你而作出的努力。
我确信,现在你要阻止日军达到其在华目的的唯一办法,就是立即增援萨尔温江的部队,并加强他们的攻势;同时,立即授予史迪威将军指挥你所有军队的全权。我要求你采取的行动,将会使同盟国在保持和增加对华援助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史迪威把罗斯福的电报,看成是罗斯福采取强硬路线的重要转变,他认为:“罗斯福终于把话说明白了,差不多句句都带有火药味,很浓的火药味。”他立即驱车赶往黄山别墅,想把这封电报亲自交给蒋介石。
那天下午,蒋介石正和赫尔利、宋子文、何应钦、白崇禧等人召开会议。史迪威先把赫尔利叫到外面,让他看了总统的来电。然后走进房间,把已译成中文的电报交给了蒋介石。“我把这包辣椒面递给了他,然后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这一枪打中了这个坏东西的要害,然后穿透了他。这是彻底的一击,但他没有脸色发青,失去说话的能力,他眼睛眨都没眨。他只是对我说:‘我知道了。’然后坐在那里,轻轻地摇着一只脚。”
当天晚上,史迪威充满胜利的喜悦,他在日记中写道:“在今天的日历上,我用红笔做了标记。……漫长的两年过去了,但至少罗斯福睁开了眼睛,抬手沉重地给了一击。”
蒋介石在黄山别墅,却是满心的沮丧和愤怒,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今日实为余平生最大之耻辱也。”
形势的突然变化,使冲突的双方都一时陷入了迷茫。蒋介石绝不愿屈服于美国方面的压力,他在国内的地位由于军事上的失败、经济上的崩溃和民主运动的高涨已经十分虚弱了,退让一步就意味着他的彻底垮台。但是,他又不能彻底地得罪美国,要找出一个既不触怒罗斯福又拒绝史迪威的两全之策并不容易。9月20日,他批准了史迪威拟定的桂林防御计划,冷静地在寻找反扑的机会和途径。
史迪威在胜利的喜悦中产生了错觉,罗斯福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坚决支持,似乎总统已完全接受了他的主张,乘胜前进,蒋介石就不得不退缩。他认为:“显然蒋介石在倾听我们的建议,他改变了桂林的计划,派白崇禧前去指挥,枪决了第93军军长,准备从西北调6个师南下。显然他准备移交指挥权,并将使用部队。”
9月23日,他找到了一套自认为可以“打破僵局”的办法,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派他去延安同谈判,说服他们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他本人的指挥。他设想了5个条件:1.承认大元帅的最高权力,通过史迪威本人接受命令;2.在黄河以北使用的部队,不与中央政府的军队接触;3.提供5个师的装备和军火,并给予大炮支援;4.使这些的师始终保持充分的实力;5.国共双方在打败日本之前停止讨论政治问题。
史迪威提出这一问题可能基于两点想法。首先,他确实对人有好感,而人也向他表示过愿接受他的指挥。他曾在一篇笔记中写道:“根据我的观察来评判国民党和,国民党,玩忽职守,混乱,经济崩溃,苛捐杂税,言行不一。……的纲领则是……减税,减租,减息,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参加管理,实践诺言。”9月13日,他在重庆会见了两名的使者,他们转达了朱德和对史迪威的问候,“他们表示愿意在我的指挥下进行战斗”。同时,美军观察组也从延安转来过同样的信息。其次,如果能把的军队置于他的指挥之下,并通过他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这或许能解决蒋介石的一个重大疑虑。
9月24日,当赫尔利拿着史迪威的建议去见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以十分坚决的态度,要求美国方面召回史迪威。他对赫尔利说,我绝不能变更三民主义之民主政治,坐看赤化中国。史迪威完全缺乏政治头脑,我已经对他失去了最后一点希望和信心。因此,我不能让他担负中国战区的指挥权。据赫尔利说,他曾尽力规劝蒋介石收回成命;而据国民党方面的记录,赫尔利也攻击了史迪威性格粗暴,声称他曾起草电报,要求美国政府把租借物资管理权交给蒋介石,但史迪威拒绝签发等等。蒋介石交给赫尔利一封给罗斯福的电报,要求另派一名“富于友谊合作精神”的美国将军来接替史迪威,并保证“竭诚欢迎”和“全力支持”继任者。第二天,赫尔利将电报转给了罗斯福。
史迪威听到这一消息,感到十分气愤。他随即向马歇尔报告了发生的全部情况,希望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他认为,蒋介石一贯是朝三暮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只要美国方面坚持立场,局面还是可以挽回的。
华盛顿在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上发生了严重分歧。马歇尔和陆军部主张支持史迪威,他们起草了一份措词激烈的电报,以反驳蒋介石的各项指责。但是,罗斯福总统不同意签发这份电报。他曾接到赫尔利的报告,认为蒋介石并不是拒绝接受美国人执掌中队的指挥权,而完全是由于个人性格上的不和,拒绝接受史迪威。这种虚假的表象,掩盖了这场冲突的根本原因和实质。蒋介石也确实信誓旦旦地保证,“竭诚欢迎”除史迪威以外的任何美国将军。特别重要的是,刚刚结束的第二次魁北克会议,已经决定改变把中国大陆作为击败日军主要战场的方针,美国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坚持对中队的指挥权。
当华盛顿还在就此事争执的时候,罗斯福的高级助手霍普金斯私下里把总统愿意召回史迪威的个人想法,透露给了当时正在华盛顿的孔祥熙。孔祥熙立即于10月1日,将这一消息电告蒋介石。根据蒋介石的授意,宋子文马上用这个白宫后门出来的“总统信息”,加强了对赫尔利的影响。形势在朝着对史迪威非常不利的方向发展。
10月1日,史迪威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倾诉了心中的苦闷,他写道:“罗斯福显然抛弃了我。如果这个老傻瓜在这上面让了步,‘花生米’从现在起就会失去控制,显然他已经这样做了。彻底的失败。我的良心是清白的。我贯彻了给我的命令。我没有什么可遗憾的,除了看着美国受到欺骗。”
10月5日,罗斯福给蒋介石发来了回电。这封电报是他和马歇尔互相妥协的产物,虽然在文字上采用了一些马歇尔的强硬措词,但在实质上表现了罗斯福对蒋介石的让步。电报对蒋介石取消授予史迪威指挥权的协议表示“惊讶和遗憾”,非常体面地宣布由于中国战场形势的严重恶化,美国政府不再承担任命一名美官指挥中队的责任;同时,电报同意免去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职务和管理租借物资的责任。电报只提出了一项要求,让史迪威继续指挥在云南和缅甸的中队。
史迪威敏锐地指出:“这是个软弱的有条件投降。”
正如史迪威所估计的,蒋介石已从霍普金斯那里摸到了罗斯福的妥协意图,这封回电只是更坚定了他赶走史迪威的决心。10月9日,他再次致电罗斯福,坚决要求立即召回史迪威。为了使他的要求显得更“合理”,他还附上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备忘录,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手法,罗列了史迪威的一大堆“罪状”。最为可笑的是,他竟把豫湘桂的大溃败归咎于史迪威的缅北作战。
赫尔利也终于露出了尾巴。早在来华之前,他就找到国务院,积极活动让他担任驻华大使。史迪威把罗斯福的电报直接交给蒋介石,赫尔利认为这削弱了他作为总统私人代表的地位。赫尔利来华不久就与中美合作所的梅乐斯打得火热,并通过梅乐斯的电台给总统发报,而史迪威一贯坚决反对美国方面与戴笠的特务组织建立关系。10月11日,赫尔利给罗斯福发去了一封中伤史迪威的电报。他告诉罗斯福:“你和蒋介石之间不存在任何问题。除了关于对史迪威的任命外,蒋介石同意你的任何要求和任何建议。”并且危言耸听地说:“我的意见是,如果你在这场争论中维护史迪威,你将会失去蒋介石,并且还会一同失去中国。……如果我们让中国崩溃,如果我们不能让中队继续参战,那么,即使天堂里所有的天使都发誓说我们支持史迪威是对的,这也改变不了历史的结论。……我谨建议你解除史迪威将军的职务。”
史迪威听到这个消息后在日记中写道:“赫尔利……用一把钝刀子割断了我的喉咙。”
尽管史迪威的处境已十分艰难,前景已非常迷茫,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热情、坚韧的精神,密切关注着抗日战场。
10月6日,史迪威飞往密支那,看望了那里的部队,检查了进攻八莫的作战准备情况,工作了通宵。
10月14日,史迪威飞往柳州,与白崇禧、张发奎一同研究了广西的防御部署。
10月19日,“斧子砍下来了。”乔治·马歇尔来电告诉他,罗斯福已致电蒋介石,同意把他从中国召回。罗斯福的电报随后到达重庆,把上述决定通知了蒋介石,但总算维护了一点史迪威的名誉——肯定了他指挥缅北反攻、夺取密支那的重要功绩。
在随后的1天半时间里,史迪威怀着愤怒而沉重的心情,匆忙地向各方面的友人告别。
他致函延安的朱德将军,表示“对不能与您和您的不断壮大的杰出部队并肩抗日深感失望”。同时,他命令美军观察组的约翰·谢伟思返回华盛顿,报告延安的情况,以说服政府与及其军队建立联系。
他看望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她哭了,很苦恼。”不到1个月前,宋庆龄曾会见史迪威,希望他能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她认为,史迪威“比中国人更能为中国办事”,“是替中国人民说话的”。
他给陈纳德留下了一封很有礼貌的信,对他取得的显著战绩和中国人对他的爱慕而感到骄傲。他从未把陈纳德看作是竞争对头,而只是认为他有点异想天开和桀骛不驯,是个不懂规矩的下属。
他向高斯大使辞行,得知他已决定辞职。由于赫尔利牢牢地拉住了蒋介石,高斯大使几乎无事可做。高斯离开重庆后,赫尔利如愿以偿地就任驻华大使。
蒋介石派了军事委员会的一名下级军官,给史迪威送来一枚最高等级的青天白日大缓章。史迪威派一名同等级别的美官谢绝了。蒋介石还是彬彬有礼地约见了史迪威,“‘花生米’说他对这一切感到十分遗憾;我为中国做了许多事,训练部队——领导部队,等等。只是由于我们性格上的不和,他才要求把我解职。”史迪威最后对蒋介石说:“无论你对我怎样看待,请记住,我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蒋介石甚至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口。
10月21日午后,史迪威乘坐的飞机离开重庆。
在飞赴印度的途中,他在昆明、保山、密支那、兰姆加尔稍事停留,看望了那些一起战斗过的部队和军官们,看了看留下了他的足迹的山岭、密林、道路、河流。但他不能向他们正式告别,华盛顿命令他必须对他的部队和军官严守秘密。
10月27日,史迪威离开了中缅印战区最西端的卡拉奇。“黎明时离开机场。8点,最后看了一眼中缅印战区。”他满怀感慨地写道:“一个人的经历,在广阔的世界里和战争的洪流中,变得那么无足轻重。”尽管他已是名声显赫的四星上将,可美国总统更需要中国。在罗斯福的眼里,蒋介石就是中国。同蒋介石的中国相比,他宁肯牺牲一位“无足轻重”的将军。正是:披肝沥胆为扶倾,虚怀若谷论国共;以怨报德响尾蛇,釜底抽薪缘总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