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关一瓦鲁班战斗,歼灭日军1500多人,给第18师团以重创,并肃清了胡康河谷之敌,为反攻缅北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战斗结束的当天,新22师师长廖耀湘兴高采烈地来见史迪威,他骄傲地说:“新22师在昆仑关打败了日军最厉害的第5师团,这回又打败了日军第二厉害的第18师团。”本来,史迪威对原属于杜聿明部下的廖耀湘并无好感,在他和孙立人之间,史迪威还是更器重和欣赏孙立人。但是此时,他也为新22师表现出来的崭新面貌和战斗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多年以后,廖耀湘尽管对史迪威也略有微词,但仍然满怀深情地说:“他的确是一位真正的军人,卓越的统帅,我非常敬佩他那刚毅勇敢的性格和注重实际、讲求实效而且忘我的作风与献身精神。他作为我的长官,永远受到我的尊敬和仰慕。”
3月6日,当中美联合部队已占领孟关并正在围攻瓦鲁班的时候,蒙巴顿从印度飞到太白加,来视察作战部队。这时,史迪威率中国驻印军已作战70多天,深入缅甸境内达120多公里;可英帕尔方向的英军仍是一片沉寂。同盟国的新闻界对缅北反攻作了许多报道,毫无疑问,史迪威成了关注的焦点;而蒙巴顿麾下的整个东南亚战区,却没有多少战事能引起新闻记者们的注意。蒙巴顿是一个不甘被冷落的人,这回他严然以战区最高统帅的身分,来体现一下他对缅北反攻的“领导关系”。
史迪威和蒙巴顿在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处世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对比。蒙巴顿穿一身剪裁考究的棕黄色热带军服,戴着金光灿灿的大肩章,挂了三根绶带,胸前的勋章五颜六色,闪闪夺目;史迪威则身穿宽大的野战服,戴一顶钢盔,没有佩带军衔和各种勋章、奖章,肩上挎了一支卡宾枪。蒙巴顿此次入缅,调来了16架战斗机护航;史迪威往返于中缅印之间,从来是单人单机。看到蒙巴顿如此兴师动众,史迪威认为,这一下消耗的燃料,“够我们打一个星期的仗”。
尽管两个人战略观点不同,行为方式有明显差异,但他们的个人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史迪威根据马歇尔的劝告,就先期派人去华盛顿一事,向蒙巴顿表示歉意。蒙巴顿也在致英军驻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代表迪尔将军的电报中称赞史迪威:“他确实是一个杰出的老战士。”
史迪威送走蒙巴顿,随即干3月12日飞往利多,去看望第20总医院里的中国伤兵。经过前一段的作战,部队已付出较大伤亡。为了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史迪威组织了战场救护队、野战医院和后方总医院的三级救护体系,使伤员死亡率降到了3.5%。史迪威非常关心士兵,他和士兵们一样用一个钢盔洗漱,同在一个饭桶里吃一样的饭菜。行军途中,当他看到中国士兵卷起树叶当烟抽时,马上拿出自己的香烟分给他们。这时,他发现利多总医院里没有电风扇,立即致电新德里司令部的索尔坦将军,让他把司令部所在的帝国饭店的电风扇搜罗一空,全部送到利多。
战场救护工作对保持部队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驻印军在战后的总结报告中写道:“美方在利多附近开设大规模医院数所,并准备大量卫生人员和材料随军推进。……前方轻伤即就地医治,短期治愈仍上前线。重伤者以飞机运送后方医院医治,并用输血救治方法,故虽重伤而死者极少。此不独不减少战斗力,且与官兵精神上以莫大之鼓励。曾听士兵常言:‘打伤了有飞机坐,还不勇敢去打吗?’足见卫生设备齐全,战场上救护周到,实与士气有绝大关系。”
3月13日,史迪威从利多回到前线,立即组织部队进一步发展进攻。这时,日军已撤至30公里以外的坚布山区,企图据险顽抗。
坚布山位于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之间,是两道河谷的分水岭。前起坚布山隘口,后至沙杜祖,全长约20公里。两侧全是崇山峻岭,参天密林,只有一条狭窄的公路从深谷中穿过。日军将第56联队部署在坚布山隘口,将第55联队部署在沙杜祖,利用有利地形组织防御。
史迪威根据日军已受重创,仓促布防的情况,采取了更大胆的包抄迂回战术。他命令,以新22师担任坚布山隘口的正面进攻;以新38师一部向坚布山口右侧后迂回,将敌前后斩断;以加拉哈德部队和新38师另一部,从左侧向沙杜祖后方包抄,将当面之敌包围歼灭。
3月14日,各部队开始攻击。第二天,史迪威亲自赶到担任主攻的新22师第66团督战。19日,新22师攻克坚布山隘口。这一天恰好是史迪威的61岁生日,几位工作人员为他做了一个生日蛋糕,上面还做出了“乔大叔生日快乐”,的字样。马歇尔给他发来了生日贺电:“你的工作对这场战争和中国的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史迪威对在战场上度过这样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感到非常兴奋。
战斗在顺利进行。3月23日,新38师和加拉哈德部队到达指定位置,与敌人展开激战。日军第18师团毕竟是一支作战经验极为丰富的精锐部队,尽管经前期作战兵力已折损近半,且被中美联合部队切成数段,但仍然顽强抵抗。3月26日,日军集中全力向沙杜祖方向突围。中美穿插部队长途奔袭,立足未稳,没能切断敌退路,致使日军残部突出重围,朝加迈方向逃窜。3月29日,中美部队占领沙杜祖,肃清了坚布山中的残敌。坚布山战斗虽未达到全歼日军的目的,但仍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并且打开了进入孟拱河谷的大门。
就在史迪威率领中美联合部队胜利进军的时候,英军的英帕尔战场出现了十分危险的形势。3月8日,日军主动打破了战场的沉寂,向英军发动进攻。15日,日军3个师团突破亲敦江,进入印度境内。至3月下旬,英帕尔、科希马等要地的英军,陷入日军包围。如果英军一旦溃败,日军就会切断阿萨姆至孟加拉的铁路;史迪威率领的部队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蒙巴顿一面调集部队向英帕尔和科希马增援,一面要求伦敦和华盛顿向重庆政府施加压力,迫使蒋介石出动云南的远征军,以牵制日军行动。同时,他也致电史迪威,要他去重庆,争取说眼蒋介石。
3月28日,史迪威赶到重庆,立即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已在前一天直接致电罗斯福,明确拒绝派云南的远征军部队向日军出击,当然也不会接受史迪威的劝告。但是,他还是同意在4月份前后向利多空运两个师,即第50师和第14师,以加强缅北的攻势。史迪威立即与有关方面联系,确定了具体的空运计划。
3月30日,史迪威从重庆直接飞到孟关,这里已经建立起了机场。此时,史迪威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当面之敌已遭受重创,正仓皇后撤,恰是乘胜追击、包围歼敌的大好时机;但是,英帕尔的日军已严重威胁缅北战场的侧后,万一英军不守,日本人就会切断中美联合部队的退路和后方供应线,继续前进无疑将冒很大的风险。史迪威必须首先弄清楚英国人是否有坚守英帕尔的决心和力量,他立即致电蒙巴顿,要求在阿萨姆召开军事会议,以研究目前的形势和盟军的行动方针。
4月3日,史迪威在阿萨姆的美国空军基地会见了蒙巴顿和斯利姆等人。他首先提出,可以从北方作战司令部抽调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曾救援过英军的新38师孙立人部,协助英军防守英帕尔。其实,史迪威并不希望英国人接受这一增援,他只是想以此来试探英军守卫英帕尔的决心。蒙巴顿认为,让中队来协助防守英帕尔,恐怕和把英帕尔丢给日本人一样不幸。斯利姆明确表示,英军绝不会从英帕尔后退。同时,英方提出,可以把温格待将军已深入缅北敌后的远程突击部队交给史迪威指挥,以扩大在缅北的攻势。
温格特的远程突击队共9000多人,已于3月5日空降至密支那和英多之间的莫罕地区,并击溃了企图北进增援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4旅团。这支部队对保证北方作战司令部缅北反攻的侧翼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人的态度使史迪威“大出意外”,这多少缓解了他的后顾之忧。4月4日,史迪威回到前线,立即命令中美部队向溃逃的日军攻击前进。
但是,日军第18师团主力退守孟拱河谷以后,得到了从后方医院返回的2000多名补充兵员,并得到了第56师团一部和第53师团主力的增援,抵抗力量大为增强。而中美联合部队经过连续作战,长途奔袭,部队十分疲劳,因此进展迟缓。
4月21日,史迪威充分发挥他的战术想象力,作出了一项最为大胆的作战部署。他命令新22师向加迈方向攻击前进;新38师沿加迈左侧向孟拱迂回;另以美军加拉哈德部队和刚刚开赴前线的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绕道北侧的崇山峻岭,插向敌后的战略要点密支那;将日军在密支那、孟拱、加迈一线分割包围,予以歼灭。
这一部署将彻底打烂日军的防御体系,把日军防线撕成几个碎片,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当然,这一部署也冒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插向密支那的一路,长驱敌后,情况复杂,结果难以预料。但是,不“出奇”便难以“制胜”,最大的风险也意味着最大的成功。正是这种冒着极大风险、让人意料不到的大胆部署,才充分体现了史迪威在战术指挥上的杰出想象力和创造性。
4月24日,史迪威命令新22师和新38师“全力攻击前进”。28日,中美联合突击部队秘密向密支那进发。
新22师和新38师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前进受阻。5月5日,史迪威与廖耀湘长谈,向他介绍了战术指挥经验,鼓励他勇敢战斗。5月8日,史迪威在孙立人的陪同下,视察了第113团、114团指挥所。“山地,2000英尺高。差点要了我的命。一切都走了佯。喘不上气来,腿也不听使唤。当时就发誓戒烟。当我摇摇晃晃地到达时,觉得自己真像个老人了。”
是的,史迪威已经61岁,确实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连续的奔波、战斗、紧张、失眠,使他精疲力竭,骨瘦如柴,脸上的皱褶更多、更深了。他把自己戏称为“老火鸡脸”,有些士兵以为他有70岁了。一次,一位美军黑人士兵仔细地打量了一番没戴军衔的史迪威,然后哀怜地摇摇头,对他说:“那些征兵局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怎么能让这么一个老头干这种事呢?”但是,史迪威的战斗精神,工作热情,顽强毅力,却比年轻人还要高。
战斗在紧张地进行,形势越来越紧迫。可是,英国人却派一名林业官员来到史迪威的司令部,要求美国为修建中印公路在缅甸砍伐的树木,向英国支付赔偿金。
5月14日,史迪威终于收到了中美联合突击队发出的信号,他们距密支那还有48小时的路程。两天后,这支部队隐蔽地接近了密支那外围。
5月17日清晨,美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密支那进行了长时间的密集轰炸。上午10点,中美联合突击队向密支那以西约1公里的飞机场发动猛攻。日军对突如其来的中美部队茫然失措,仓皇抵抗。盟军经4小时战斗,完全肃清了机场上的敌人。下午,满载着武器、弹药、给养和增援部队的运输机及拖曳的滑翔机,在密支那机场降落。
第二天上午,史迪威带领12名战地记者飞抵密支那。他视察了中美联合突击部队,鼓励他们继续战斗,夺取密支那城区。记者们手持照相机,对着史迪威和奇袭密支那的英雄们,不停地按动快门。随即,“盟军奇袭占领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向各同盟国。
蒙巴顿以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的名义又给史迪威发来了祝贺电报,写道;“在你的英勇指挥下,美、中两队勇猛作战,一举夺取密支那机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翻越古岭的行动,在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实,蒙巴顿的心里并不是滋味。10天以前,他还曾致电丘吉尔,断言史迪威无法占领密支那,因此要求实行所谓“海上战略”。丘吉尔得知中美军队突然占领密支那机场后,马上责问蒙巴顿:“美国人是怎样漂亮地在密支那从天而降的,对此你该作何解释?”
密支那的初步胜利,切断了孟拱、加迈之敌的后勤补给线,大大鼓舞了新22师和新38师对日军的正面进攻。5月底,新38师将瓦兰之敌团团包围,主力迅速向孟拱方向急进。6月1日,新22师攻克马兰高地,立刻向加迈发展进攻;16日,占领加迈,歼敌大部,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率3000余残兵,在第53师团主力的接应下仓皇向南逃窜。6月25日,新38师攻克孟拱,歼敌1600余人。
但是,夺取密支那城区的战斗却进行得十分艰苦。中美联合突击队占领密支那机场后,日军急忙调派部队向密支那增援,使该地的日军从3000多人迅速增加到5000多人。史迪威连续向密支那空运了第14师的第41团、第42团,新30师的第89团、第90团,第50师的第149团,各部队不断向日军发动猛攻。但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美联合部队屡屡受挫。
7月以后,孟拱、加迈之敌已被歼灭,密支那成为一座孤城。但是,日军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按照“死守密支那”的命令,依然负隅顽抗,作困兽之十。史迪威第4次飞赴密支那前线,他不得不撤换了指挥官博特纳准将,“把博特纳一顿臭骂,他叫喊着抗议”。一个月前,他已经撤换了爱将梅里尔。新任指挥官是韦瑟尔斯。部队重新进行了城市攻坚战术训练,并调整了部署,以第50师、新30师和加拉哈德部队从三面围攻密支那。
7月13日,中美联合部队向密支那发起了总攻,很快肃清了外围阵地,攻入市区,随即开始与日军逐个房屋、逐条街道地进行艰苦争夺。经过20天的激战,终于在8月3日肃清了密支那的残敌,占领了整个市区。8月1日,日军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见大势已去,用手枪自尽。仅有少数残敌偷渡伊洛瓦底江,向八莫逃窜。密支那战斗,歼灭日军3000多人,克复了缅北的核心要地,史迪威缅北反攻的作战目的基本达到。
通过这一阶段的缅北反攻,虽然还未最后打通中印公路,但对华空运已大大改善。自5月起,阿萨姆的空运司令部已不必绕道驼峰航线,开始经缅北径直飞往昆明,空运量明显提高。5月份运抵昆明的援华物资达13686吨,6月份提高到18235吨,7月份更急速上升为25454吨。
缅北反攻作战,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等部以歼灭性打击,消灭日军2万多人,一雪两年前兵败缅甸的耻辱。廖耀湘在胜利后,立即致电蒋介石,兴奋地谈到:“此次敌重武器及军用车辆遗失之巨,人员死伤疾病转于沟壑者之众,狼狈溃散惨状,有甚于两年前野人山之转进。追昔睹今,因此痛雪前耻,官兵大奋。”作为此次战役的总指挥史迪威,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正是:迂回包抄猛穿插,旌旗高悬密支那;勇将率军挫强敌,足智多谋战术家。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