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史迪威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章 鏖战缅北
    胡康河谷弹如雨,孟拱河谷鏖战急;

    飞兵天降密支那,日军王牌命归西。

    史迪威怀揣蒋介石授以“全权”的手令,满心欢喜地离开重庆,于12月21日赶到印度的利多。他不顾旅途的劳累,立即找来中国驻印军将领召开会议,研究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

    关于中国驻印军的进攻目标和作战计划,史迪威早已成竹在胸。他准备率领部队从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西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后向八英方向发展进攻,与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会师,打通中印公路。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驻印军虽然经过兰姆加尔的整训,全部换上了美式装备,火力和机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队毕竟从未对日军打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缺乏这方面的作战经验。目前可以投入作战的部队,只有新38师和新22师,兵力不到3.5万人。刚从国内空运来的新30师,眼下尚在兰姆加尔整训和换装,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开赴前线。右翼英帕尔的英军,虽然集结了第14军和第15军共6个师,但何时能够发起进攻,还不清楚。云南的中国远征军的11个师,蒋介石已明确表态,只要英国海军不在缅甸南部登陆,他就不让这些部队入缅。驻印军的缅北反攻,可以说是孤军奋战,兵力上对日军并无优势。

    从利多到密支那的作战路线,要经过野人山中的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地形极为复杂。这里崇山峻岭、飞崖叠峰、森林蔽日、河流纵横。部队难以机动,难以展开,难以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后勤补给更是十分艰难。

    当面之敌日军第18师团,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该师团有3.2万人,是日军的一支王牌部队。1937年,它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1938年,它又南下在广东大鹏湾登陆,攻占广州。1939年在广西钦州登陆,投入进攻南宁的作战。1940年,它被调往南洋地区专门进行丛林作战的特别训练。于1941年占越南、进泰国、横扫马来亚。翌年2月,它在新加坡创造了以3万多人迫使8.5万英军缴枪投降的奇迹,随后又投入缅甸作战。长期的热带丛林作战经验,使其获得了“丛林作战之王”的美称。原任师团长牟四口廉也已升任缅甸方面军第15军司令官,现任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任日军大本营作战部部长,是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指挥官。

    尽管如此,史迪威仍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必须打赢这一仗,因为这不仅可以打通中印公路,增加对华援助;而且可以有力地证明他的观点:只要加强整训,更新装备,实施正确指挥,中队完全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他认为,如果能让蒋介石看到中国驻印军的战斗力,或许能促使他在整编军队、进行军事改革方面,采取积极一些的态度。

    史迪威请已先期入缅的新38师师长孙立人介绍了前线情况。两个月前,新38师为掩护中印公路的修建,已派出第112团进入缅甸境内。当时,日军第18师团主力尚在密支那及其以东地区,印缅边境仅有日军少数守备部队。10月24日,第112团开始攻击前进,29日占领新平洋。11月上旬,该团进至于邦地区时,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前进受阻。

    日军第18师团发现中队入缅后,立即调整部署,以第114联队留守密支那,以第55联队和第56联队向前线增援,师团指挥部亦向前开进。12月中旬,第56联队主力到达于邦地区,向中队发动反扑,被我军击退。目前,战场呈胶着状态。

    史迪威认为,必须乘日军主力立足未稳,迅速发起进攻,占领于邦,掩护后续部队入缅。第二天,他便赶到新平洋,建立了指挥部。23日,召集新38师各师、团长开会,部署对于邦的进攻战斗。此时,新38师第113团和第114团已到达前线。史迪威决定,以第113团担任正面进攻,第112团和114团分别从左右两翼,向日军侧后攻击。

    24日清晨,史迪威离开新平洋徒步赶往前沿阵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步行,在战斗开始前20分钟到达了担任正面进攻的第113团第3营指挥所。军官们惊呆了,一位60岁开外的中将、战区副统帅,竟跑到第一线的营级指挥所来视察战斗,这他们在中队里从未见过。

    在整个反攻缅北的进程中,凡到战斗激烈之时,史迪威总会出现在第一线的团或营指挥所里,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督促官兵们进攻,鼓舞部队的士气。一位曾在新38师任营长的王及人先生回忆说:“总指挥史迪威……常亲临前线督战,方法很特别。如果一个敌人阵地久攻不下,他就独自开着小吉普车到前线团部蹲着不走,他表面上从容不迫,说是到前方来看你们打仗。团长当然心中明白,只好让副团长陪着他不让他乱跑,自己到前线去指挥作战。如果等了一两天还不见攻下来,他又到前线蹲着不走,弄得人们为他提心吊胆,师长也不得不到前线来陪着他。等到敌阵地攻下来了,他讲几句奖励的话才高高兴兴离去。”

    上午9点,于邦战斗打响,炮兵部队进行了1个小时的炮火急袭,370多发炮弹在敌人阵地上开花。10点零5分,随着一阵嘹亮的冲锋号,部队向敌人发起了攻击。史迪威看着驻印军官兵一个个地夺占敌人的据点,心中感到十分喜悦和快慰。“中国人打得很好,这些人勇猛无畏,下级军官是好样的。”那天晚上,史迪威回到司令部,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观感。

    10月29日,新38师经过6天的激战,全部夺占了于邦的日军阵地。日军第56联队丢下300多具尸体,仓皇向后退却。

    于邦战斗初战告捷,充分显示了中队经过兰姆加尔整训之后,战斗力特别是攻击能力的明显提高,大大鼓舞了驻印军官兵打败日军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给日军以巨大的震撼。据日军战史记载:“过去,日军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对付中国一个师绰绰有余。尤其是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战斗最有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按此情报后,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战斗结束后,史迪威于12月31日飞往新德里的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本来,史迪威把缅北作战当成了躲开蒙巴顿和蒋介石的“避难所”,他对这两个人推三挡四、讨价还价的那一套,实在厌烦透了,唯一的愿望就是作战。可是,重庆和新德里还是不断地用各种电报来纠缠他,尤其是蒙巴顿,在他刚刚开始作战的时候,就一再提出所谓的“指挥权”问题。史迪威只好利用作战间隙飞往新德里,与蒙巴顿了断此事。

    史迪威的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在东南亚战区序列中称为“北方作战司令部”,与英帕尔的英军第4集团军处于同等地位。蒙巴顿要求史迪威和第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中将,统一服从战区地面部队司令乔治·吉法德爵士的指挥。吉法德在驻印英军中一贯以消极、保守、无能而著称,许多人认为,他的唯一本事就是“可以确保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不发生任何战斗”。史迪威极为厌恶此人,把他称为缅甸的“何应钦”。因此,他断然拒绝接受青法德的指挥。

    但是,蒙巴顿一再坚持,不肯退让。他“说个没完,说他指挥不了啦,他不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啦”,等等。为了打破僵局,史迪威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提出:“在我的部队到达加迈之前,我打算接受斯利姆将军的指挥。”事前,中英双方已达成协议,驻印军在进入加迈以前,归英国方面指挥;到达加迈以后,即归还中国指挥。斯利姆将军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时,就曾与史迪威并肩作战,是一位战斗精神很强的军人。尽管他的职务比作为战区副统帅的史迪威低一些,但史迪威表示:“我可以在一个下士的手下打仗,只要他让我上战场就行。”

    虽然蒙巴顿不得不同意了这样的安排,但心中耿耿于怀,他写信给马歇尔,对史迪威提出指责。马歇尔复信说:“假如你能作一些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他只是想毫不拖延地干几件事情。……对于任何一个旨在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建议和作战行动,他都会为之贡献出最大的精力和勇气,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想象力。……他的缺点是对于一些人的保守观念和行动缓慢缺乏可心——在当前紧急的形势下,这实在是个非常可爱的缺点。”

    史迪威新德里之行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把美军的加拉哈德部队从英国人手里又要了回来。这支部队在美军中的正式番号是第5307暂编团,1943年8月魁北克会议决定派往中缅印战区。全团3个营,共3000多人,系由南太平洋战区和加勒比地区的美军中抽调人员组成,多数是有作战经验的老兵。最初,这支部队由英军将领奥德·温格特指挥。温格特准将早先在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创造了一种远距离渗透战术,成为名噪一时的远程突击战术专家。加拉哈德部队到达印度后,根据温格特准将的指导,接受了这种新战术的训练,向敌后进行渗透和突击作战的能力大为提高。能得到这支部队参加战斗,史迪威更增强了击败日军王牌师团的信心。

    史迪威在新德里只停留了一天,便匆匆赶回缅北前线。1月2日上午,飞机直接降落在新平洋刚刚建成的机场上。史迪威立即召集驻印军将领,部署下一阶段的战斗。

    此时,日军第55、56联队已退守达罗至太白加一线。这里是胡康河谷中一块少有的平缓地带,塔奈河曲折婉蜒横贯其间,日军在河对岸凭借突起的山地和热带丛林构筑阵地,以阻止中队的进攻。其主力部署在太白加一带,企图乘驻印军发动攻击、兵力分散之机,从右翼实施反击。

    驻印军新38师正从于邦地区向太白加攻击前进,廖耀湘新22师的先头部队第65团已进至新平洋。史迪威决定,以新38师第113团向太白加日军第56联队之左翼攻击;第114团为主要突击方向,进攻太白加敌之右翼,并切断日军第55联队与第56联队之间的联系;以第112团为穿插部队,翻越太白加以北山地,插向日军左侧后,阻断日军退路;另以新22师第65团攻击达罗之敌。

    至1月中旬,新38师已夺占日军各外围阵地,开始攻击太白加之前沿。日军急忙抽调达罗第55联队主力向大白加方向增援,遂造成左翼空虚。新22师第65团,乘势迅速包围达罗之敌一个大队,经过激战将该敌大部歼灭,于1月31日占领达罗。新38师亦于1月28日,向太白加发起总攻。美军第10航空队出动了30余架飞机,轮番实施空中打击,日军第18师团主力不得不突围后撤。2月1日,新38师占领太白加。

    达罗一太白加战斗的胜利,使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境内站稳了脚跟,开辟了向纵深地区进攻的道路;同时打乱了日军的部署,使敌人陷入被动地位。

    战斗的胜利,使史迪威感到欣喜和快慰;可蒙巴顿的纠缠,仍然让他难以摆脱。1月五日,史迪威再次飞往新德里,去领教蒙巴顿一项新的“战役计划”。

    “上午10点开会,只听他大声地哇啦哇啦。英国佬只要还能推脱,就不会去打仗。大谈他们所谓‘全球战略专家’提出的计划:漂亮的图表,虚假的数字,肮脏的意图。”蒙巴顿认为,蒋介石已拒绝派出云南的中国远征军部队,因此,夺取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他提出了一项“公理战役计划”,要求放弃缅甸作战,实行以夺取马来亚、苏门答腊和香港为目标的海上战略。

    英国佬的“肮脏意图”十分清楚,虽然缅甸是英帝国的一部分,但打通中印公路,对他们没有直接利益可图;而东南亚尤其是香港,则是英国的主要殖民利益所在。史迪威坚决反对这一计划,但蒙巴顿毕竟是战区最高统帅,他决定派战区副参谋长魏德迈率代表团去华盛顿,将这一计划提交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讨论。

    史迪威为避免陷入被动地位,立即派他的参谋长博特纳准将和政治顾问戴维斯,先期返回美国。博特纳和戴维斯在华盛顿拜见了罗斯福,向他汇报了上述情况。罗斯福马上致电丘吉尔,坚持夺取缅北的战役行动,反对进攻东南亚的“海上战略”。5天以后,当魏德迈率领由17人组成的代表团向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提出“公理战役计划”时,当即遭到正式否定。蒙巴顿为此气愤至极,火冒三丈。

    2月1日,史迪威从新德里回到新平洋,随即将指挥部迁至刚刚夺占的太白加,准备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驻印军占领太白加、达罗一线后,已深入缅甸境内约90公里,距利多基地达120公里。继续向纵深进攻,后勤补给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2月5日,负责修建中印公路的皮克准将应召来到太白加,史迪威命令他于3天之内,在太白加修建一座可供运输机起降的临时机场,并在2月20日之前将中印公路从新平洋修到此地。皮克将军是一位出色的工程专家,而且非常能干,他果然准时完成了任务。

    在整个反攻战役过程中,尽管地形极为复杂,交通十分不便,运输非常困难,但驻印军的弹药、粮袜、油料和器材等军需物资一直比较充足,负伤官兵也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这对取得作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驻印军在战后的经验总结中写道:“我军任至何处,弹药不虞缺乏,即令深入敌后被敌包围,亦可利用空军投掷补充,亦不致发生断绝之危险。总之,物资多,运输便,后方之补给圆滑,前方之战力自可发挥。此足证明补给运输实为战胜之最要条件。”

    日军第18师团自达罗、太白加一线撤退后,改变防御部署,将第55、56联队成梯次配置,分别占领孟关和瓦鲁班地区,两地前后相距约12公里,企图以坚固的纵深防御,阻止驻印军的进攻。

    2月20日前后,中国驻印军各部队进至孟关外围阵地,新22师已全部投入战斗,美军上校罗思韦尔·布朗率领的驻印军坦克部队和美军的加拉哈德部队也已到达前线。根据史迪威的部署,以新38师为左路,新22师为右路,担任向孟关之敌的正面进攻,同时两师各抽出一部兵力攻击孟关反侧;以坦克部队穿越丛林,切断孟关与瓦鲁班之敌的联系;以加拉哈德部队沿北侧山地长途迂回,攻占瓦鲁班,完成对日军的包围。

    2月24日,中美联合部队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迅速向孟关逼近。3月1日,美军加拉哈德部队在崇山密林中艰苦跋涉近百公里,抵达瓦鲁班东北地区,随即向日军发起攻击,并占领其侧后南北河渡口。日军发觉其后方被截断后,除留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外,集中全力向瓦鲁班发起反击。加拉哈德部队在已迂回至此的新38师第113团的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3月4日,新22师攻克益关正面阵地,继续发展进攻,日军已被包围在瓦鲁班周围的狭小地段。3月9日,日军凭借工兵部队在丛林中临时开辟的两条秘密通道,侥幸逃出绝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