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七章 严酷的考验(2/2)
    6 月29 日,斯大林两次来到总参谋部。他情绪低落,对西线混乱状况十分愤怒。朱可夫用电报同巴甫洛夫将军联络,但局势显然已无希望了。第二天,斯大林命令朱可夫把巴甫洛夫召回莫斯科。巴甫洛夫抵达时,朱可夫简直难以认出他来,在8 天的战争中,他的变化太大了。巴甫洛失彼撤职,他与西线的其他将领一起被送到军事法庭审判,然后全都被枪毙了。

    为了进一步鼓舞斗志,振奋民族精神,7 月3 日,也就是德国入侵后第十二天,斯大林向全国发表了广播讲话。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词藻。斯大林呼唤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保卫祖国的顽强的俄罗斯天性。他以朋友和领袖的姿态讲话,这讲话给了人民所期待的信念。在各地收听广播的苏联人中,特别是在武装部队中,产生了“巨大的热情和振奋了爱国之心”。

    后来在几个方面军发挥杰出作用的费久宁斯基将军写道:“我们一下子感到强大了许多。”“同志们!公民们!兄弟姐妹们!我们的陆海军战士们!我的朋友们,我在向你们讲话!”这是他的开头语,同他通常讲话的形式截然不同,立即把听众与他团结在一起了。接着,他带着体贴人民的心情和对敌人无比愤怒的强烈感情,描述了他们所处的困境,一字一·句都迸发出他自己要争取胜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他说:“希特勒德国从6 月22 日起开始向我们祖国发动的背信弃义的军事进攻,正在继续着。虽然红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虽然敌人的精锐师团和他们的精锐空军部队已被击溃,被埋葬在战场上,但是敌人又往前线调来了生力军,继续向前闯进。……我们的祖国面临着严重的危险。”针对人们思想上存在的疑问:“苏联政府怎么会同像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这样一些背信弃义的人和恶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呢?苏联政府在这方面是不是犯了错误?”斯大林解释道,苏德条约本来是为了求得和平,或者至少推迟战争,但希恃勒背信弃义地破坏了协议,发动突然袭击,他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有利的地位,可是他在政治上失败了,它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自己是血腥的侵略者。

    斯大林用简明的语言使人民深切地认识到战争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敌人是残酷无情的。他们的目的是要侵占我们用自己的汗水灌溉出来的土地,掠夺我们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的粮食和石油。他们的目的是要恢复地主政权,恢复沙皇制度,摧残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乌兹别克人、靴靶人、莫尔达维亚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以及苏联其他各自由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国家组织,把他们德意志化,把他们变成为德国公爵和贵族的奴隶。因此,这是苏维埃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是苏联各族人民生死存亡的问题,是苏联各族人民享受自由还是沦为奴隶的问题。”斯大林直言不讳地告诉苏联人民,他们正在同一个疯狂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他们必须勇敢地毫不留情地打击敌人。他们必须消除后方的混乱和恐慌。接着他又强调指出,对某些地方,必须执行焦土政策。“当红军部队不得不撤退时,必须运走铁路上的全部车辆,不给敌人留下一部机车、一节车厢,不给敌人留下一公斤粮食,一公开燃料。集体农庄庄员应当把所有的牲畜赶走,把粮食交给国家机关保管,以便运到后方。凡是不能运走的一切贵重物资,其中包括有色金属、粮食和燃料等,都应该绝对销毁……在敌占区,必须建立骑兵和步兵游击队,建立破坏小组,以便同敌军斗争,以便遍地燃起游击战争的烽火,以便炸毁桥梁、道路,破坏电话和电报联络,焚毁森林、仓库和辎重。在被占领区,要造成使敌人及其所有走狗无法安身的条件,步步追击他们,消灭他们,破坏他们的一切设施。”斯大林指出:同法西斯德国的战争是全苏联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伟大战争。这个反法西斯压迫者的全民卫国战争的目的,不仅是要消除苏联面临的危险,而且还要帮助那些呻吟在德国法西斯主义枷锁下的欧洲各国人民。这将是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的奴役和威胁而结成的统一战线。因此,他对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关于帮助苏联的历史性的演说和美国政府关于准备帮助苏联的宣言表示衷心的感谢。接着,他号召苏联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团结在苏联政府的周围,以忘我的精神支援红军和红海军,粉碎敌人,争取胜利。

    1941 年夏季,是灾难深重的时刻,苏联的党和人民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德队的进攻来势凶猛,似乎锐不可挡。但是,斯大林的讲话,像一声洪亮的警钟,从中可以听到列宁的一个著名号召:“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使人感到,直到法西斯侵略者被打垮,这个愤怒的呼声都不会沉寂,它将在苏联全体人民、在红军指战员中,爆发出难以估量的巨大能量。

    在任何一个国家生活中的危难时期,在遭到内部或外部敌人进攻的时候,一个能反映共同努力的目的,把所有的人联合起来的号召,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党,党应当善于立即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明确指出他们的奋斗目标。斯大林发出了战斗号召。“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胜利!”苏联全国人民都在这个口号下团结起来了。苏联各族人民,都是为着一个崇高的爱国主义目标——保卫自己的祖国——而站起来了。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使全苏联人民组成一个统一的战斗阵营,奋不顾身地投入反法西斯的卫国解放战争。

    为了加强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深入扩大党在军队中的影响,根据党中央的决定,7 月间改组了军队中的政治宣传机关,重新实行了政治委员制度。

    从战争的第五天起,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开始动员员和共青团员上前线,其中有些起着政治战士的作用。他们是军队党组织的支柱。战争前夜,红军有员56.3 万,而仅在战争爆发后的头6 个月内,就有110 万员奔赴前线。不仅红军的政治素质提高了,而且党对军队的领导也进一步加强了。据朱可夫回忆,战争头几天内就有50 多名联共(布)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100 多名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党的边区委员会和州委员会的书记,以及一些有名望有经验的国务活动家,根据联共中央的决定被派去直接担负军事工作。党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措施,以加强战时国家生活和军队作战行动的各个方面的集中领导。

    苏联政府和人民,遵照斯大林的指示,要认真地进行战争,就必须有巩固的后方,必须不间断地、充分地供给前线有训练的预备兵力、装备和给养,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开始了工业和运输的改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及农业的动员。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成千家工厂,昨天还在生产平时需要的产品,今天就转而生产弹药和技术兵器了。

    希特勒占领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经济地区,使不少军区的动员工作陷入了瘫痪,千百万苏联人和大量贵重物资遗弃在敌人后方。生铁、钢、钢材、电力等战略物资的生产急剧下降。新的工业中心受到了威胁。必须采取某种非常措施,拆下尚存的工厂,迁往东部,同那里的企业合并,然后以这部分国土为依托,猛烈打击敌人,歼灭敌人。

    7 月4 日,也就是在斯大林发表讲话的第二天,国防委员会发布命令,要向东部地区疏散1523 个工业单位,其中有许多规模庞大,包括1360 多个主要军械厂。要求在1941 年7 月到11 月被迁走,并迅速恢复生产。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甚至在40 多年以后的今天,也很难想象,为了打败敌人,国家的全部生活转为战时轨道,曾使苏联人民投入多少力量,经历了多少艰难,表现了多么伟大的英雄气概!

    苏联工业向东部地区转移,并立即投入生产,面临的情况是复杂的,必须使担负军工定货任务的每个工厂一直工作到战争情况不能允许时为止。企业的拆卸、装运经常在敌机轰炸下进行。成千上万满载人员和物资器材的列车,川流不息地驶向东方。从1941 年7 月至11 月,苏联从波罗的海沿岸、乌克兰地区,转运了150 多万车厢的物资设备,使数以千计的大型企业迁至乌拉尔、哈萨克斯坦、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

    为了加强战备,早在战前,苏联政府就在乌拉尔、西伯利亚、扎沃尔日那等地区加速建成了一批国防工业和重工业生产基地,并在战争条件下成为苏联战时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战争爆发后,又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新建、扩建和迁移了大量的企业,保证了源源不断的战时供给,这不仅在苏联的历史上,就是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他们采取了边建边生产、边迁边生产的办法。因此,工厂还未完全建成,坦克、飞机、火炮、迫击炮、炮弹以及很多其他技术装备的军工产品就从工厂直运前线。人们全力以赴,昼夜加班生产,因此总的生产水平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不断提高。这里反映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大威力。难怪戈培尔1943 年1 月说:“看来有点神奇,从俄国广阔的荒原涌出一批又一批人群和技术装备,好像有个大厦术师能够用乌拉尔的粘土塑造任何数量的布尔什维克人员和技术装备。”朱可夫说,苏联人民在战时拆迁和恢复生产中建立的劳动功勋,就其规模及其对祖国命运所具有的意义而言,可以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些最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苏德战争的进展,引起了全世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

    1941 年冬季到来之前,丘吉尔和罗斯福脑子中的问题是,苏联正在奋力挽救自己免于失败和崩溃的命运,这种努力究竟能维持多久。英美军界除了少数不同意见之外,一致认为苏联的抵抗很快就会被粉碎。为了形成自己的看法,哈里·霍沓金斯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于1941 年7 月30 日抵达莫斯科。霍普金斯是总统最亲密的顾问,是个出色的人物。他体弱多病,但精力充沛,头脑清晰,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同盟国的反法西斯事业。他从斯大林的谈话中受到鼓舞,并很快与苏联领导人达成了充分的谅解。他在以后的关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正当苏联在备条战线上都灾难深重,西方各国领导人天天都在等待苏联垮台的消息的时候,与斯大林的第一次会见给霍普金斯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他很快地说几句俄语欢迎我。他简短有力和彬彬有礼地握了握我的手。他热情地微笑。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一个不必要的动作或举止。就像是同一架各部件都配合得非常协调的机器谈话,一架有智力的机器。他所提的问题清晰、简明、直截了当……他对问题的回答从容不迫、毫不含糊……

    假如他永远像我所听到的那样谈话,就不会浪费一个音节。如果他想给一个粗率的答复缓和语气,他就喟然强作笑容,这是一种冷淡而又友好,严肃而又温暖的微笑。他并不向你讨好。他似乎没有怀疑。他向你担保俄国顶得住德军的猛烈攻击。他想当然地认为你也没有什么怀疑。他常常笑出声来,但笑声瞬息即逝,也许有点讥讽味道。他不作闲聊。他很有幽默感,见解深刻……

    “他站在那里看着我离开,谁也不会忘记这位俄国独裁者这时的形象——严肃朴实,饱经风霜,意志坚定,穿着像镜子一样发亮的靴子,结实宽松的裤子和紧贴合身的上装。他没有佩带任何军用或民用的装饰品。他身体粗壮,就像足球教练员梦想中的一位守门员。他身高约5 英尺半,体重约190 磅。他的双手粗大,就像他的思想一样坚实。他的嗓音很粗,但总有所控制,抑扬顿挫恰到好处。”斯大林就苏联的形势给霍普金斯描绘了一幅乐观的图画。他预言,莫斯科、列宁格勒各条战线,最迟将于10 月初稳定下来。此时,他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坚信,希特勒必败,反法西斯人民必将获得胜利。斯大林的大丈夫气概和要把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给霍普金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霍普金斯的莫斯科之行,导致了美国和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协调和合作。

    然而,在1941 年9 月初,斯大林在给丘吉尔的信中,却坦率地表达了他的深切忧虑。克里沃伊罗格和其他地方的丢失,“使苏联面临致命的危险……

    摆脱这一艰难困境的唯一出路,是今年在巴尔干地区或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同时要在10 月初给苏联供应3 万吨铝,每月至少援助400 架飞机和500 辆坦克(小型或中型)。”斯大林强调指出,“没有这两项援助,苏联不是被打败,就是被严重削弱,以至于长期无力在反希特勒的前线开展积极的战役来帮助盟国。”在斯大林与丘吉尔的关系背后,潜藏着他继续对英国人的不信任。丘吉尔当然与搞绥靖主义的张伯伦大为不同,而且英国政府已放弃鼓励希特勒在东方进行战争以确保西方和平的政策。但斯大林把英国人看作是捉摸不透和不定向的人。苏联军民也认为英国政府是在保存自己的实力,让苏联人孤军作战。

    在战争初期,苏联蒙受了严重的损失,在强大的敌人进攻面前,红军且战且退,实行战略防御,其主要目的是:

    ——把敌人尽可能长时间地阻滞在各个防御地区内,赢得尽可能多的时间,以便从内地调集兵力和建立新的预备队,派往前方,在重要的方向上展开;——使敌人遭到最大限度的损失,疲惫和削弱敌人,借以造成敌我之间力量的某种平衡;——保证党和政府内迁居民和工业措施的执行,争取时间,使工业转入生产战时所需的物资;——集中更多的兵力转入反攻,挫敌锐气,在战争过程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渐改变力量对比,夺取主动权,为转入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自1941年6 月22 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军实施战略防御,至1942年11月18 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胜利结束防御战役,为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苏军进行了17个月的战略防御作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赢得了时间,积蓄了力量,创造了经验,为以后大量歼灭敌人,迎接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伟大的苏联人民,英勇奋战,经受着严酷的考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