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九章 艰难的历程
    经济改造多艰难,急功近利勇向前;工农生产得发展,落后面貌在改观。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对落后的俄国工农业生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尝试。它为工业确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并设想了农业的大规模社会主义集体化,经过全国人民的非凡努力,苏联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沙俄在工业方面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它所装备的近代生产机器只等于英国的1/3,德国的1/4 ,美国的1/9 。列宁曾经写道:“就铁——现代工业主要产品之一,也可以说是文明的基石之一——来说,俄国的落后性和野蛮性是特别大的。”在十月革命之前,沙俄的农户共有800 万具俄式犁,200 万具木犁,1800 万个木耙,只有400 万具铁犁。

    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之后,消灭俄国长期落后状态的任务就摆在布尔什维克的面前了。列宁曾经再三指示说:现代化的重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如果要挽救俄国,不仅是要在农业方面有很好的收获——这还是不够的;也不仅是要供应农民日用必需品的轻工业情况良好——这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重工业。”到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即1925 年,全国工业化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时,被帝国主义战争和国内战争所破坏的工业和农业都已经恢复起来了。农业接近了战前的规模,达到战前水平的87%。在1925 年,苏联大工业的生产已经达到战前工业产量的3/4 左右。在恢复国民经济方面,虽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但苏联依然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它的国民经济的全部产品有2/3 是农业方面生产的,只有1/3 是工业产品。斯大林认为,1925年是苏联革命发展中的一个转变关头。他说:如果说1917 年十月革命时,问题是要在政治上战胜资本主义,那么,1925 年,主要的任务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扩展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以期在经济上也把资本主义战胜”。

    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在这个发展的转变关头,他向苏共和苏联人民提出了历史性的重大任务,要把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他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必须重新创立沙俄时代所未曾有过的许多工业部门——必须建立新的机器制造厂、机床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化学工厂和冶金工厂,必须创立本国制造发动机和电站装备品的生产,必须增加金属和煤炭开采量,因为这是为保证苏联社会主义胜利而绝对必需的。”他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特别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全国工业化,以及为苏联经济独立自主而斗争等问题。他反复讲到全国工业化是一个基本环节,如果抓住这个环节,就可以解决布尔什维克党在为社会主义胜利而奋斗时所面临的其他一切任务。如果不能使国家工业化,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证我们祖国的经济独立自主和加强苏维埃祖国的国防能力。

    斯大林说:“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联共中央曾排除了来自右的和“左”的干扰和破坏。如果按照季诺维也夫提出的“计划”,苏联依然是一个以生产原料和粮食为主,而自己没有发达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的农业国家。斯大林说:“这条路线将使我国永远或差不多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工业化,在客观上成为资本主义总体系的附属物。这条路线就是要离开我国建设方面的各种任务。”托洛茨基分子在反对全国工业化的斗争中,曾以“左”的面目出现,提出了所谓“超工业化”的要求,他们提议要用掠夺农民的方法来建设工业。按照他们的“计划”,工农联盟就要破裂,社会主义建设就要失败。

    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具体情况,联共中央研究制定了苏联工业化的方法,这种方法与资本主义的通常作法是根本不同的。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因为在轻工业方面,较之重工业来说,所需要的投资数量要少些,资本周转要快些,而且获得利润也容易些,所以那里的轻工业也就成为工业化的首要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让轻工业积蓄一些利润并将利润集中于银行以后,才会轮到重工业方面,然后逐渐把所积蓄的资本转用到重工业中去,造成保证它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悠久的过程,需要数十年或者更长的时期。斯大林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决不能走这一条路。

    他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假如这件事稍迟一着,那就等于失败。党记住了列宁的指示: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国也就排除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来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当时,实现工业化的困难是很多的,既缺少资金,又没有技术,西方世界把它看作“莫斯科的一个狂妄荒诞的计划”。斯大林在他关于全国工业化问题的论著中,表明他深信苏共在完成这一任务时,会克服一切困难。斯大林在《论苏联经济状况与党的政策》那篇报告中,向全党发出了如下的号召:

    “同志们!

    9 年以前,1917 年2 月,我们在列宁格勒曾经是一个小小的集团。老党员都记得,我们布尔什维克在那时只占列宁格勒苏维埃中的不大的少数。老布尔什维克们应该记得,当时,布尔什维主义的为数众多的敌人是嘲弄我们的。但是我们前进了,夺取了一个阵地又一个阵地,因为我们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以团结的队伍进行了斗争。后来这个小小的力量发展成了一个伟大的力量。我们粉碎了资产阶级,推倒了克伦斯基,我们组织了苏维埃政权。

    我们粉碎了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我们把英法的和美国的强暴者从我国赶了出去。我们克服了经济的调敝。最后,我们恢复了我们的工业和农业。现在,新的任务——我们国家工业化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已经过去了。可否怀疑:我们能完成国家工业化这个新任务?当然是不可以怀疑的。

    相反,现在我们有一切的根据,足以克服困难,实现我们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到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同志们,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在新的工业战线上,我们一定会胜利。”为了实现全国工业化的政策,当时需要基本建设投资,需要亿万货币资金。在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向苏联提供贷款的情况下,资金问题只有依靠本国内部来解决。斯大林指出,苏联有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资金和积蓄的来源。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地主和资本家被剥夺了,私有财产制被消灭了。土地、工厂和银行,都变成了全民的资产。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依靠的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积累和储蓄。

    苏维埃政权取消了沙皇政府所借的外债,过去人民仅仅为偿付这种外债的利息,每年就要付出数亿卢布。苏维埃政权既然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消灭了,就使农民免除了每年必须向地主缴纳的5 亿卢布左右的地租。农民因为摆脱了这一切重担,所以能够帮助国家来创立新的强大的工业。所有这些收入的源泉,都掌握在苏维埃国家手中。

    1926—1927 年度投入工业的资金约达10 亿卢布,而再经过3 年就有可能投入50 亿卢布了。于是,国家就有可能来着手建筑许多大型企业,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连接土尔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的铁路,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制造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重型机器制造厂,“阿模”汽车制造厂(即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和在乌拉尔一库兹涅茨克建立的第二个大型的煤钢联合企业。乌拉尔新工业区的中心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在1931 年开始建高炉和轧钢厂时,工人只是住在一片棚屋里;8 年后,这里发展成为有14.6 万居民的城市。西伯利亚的库兹涅茨克和哈萨克的卡拉干达,在同样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了大工业城市。

    为了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加强国防能力,迅速消灭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落后现象,联共中央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 以至100 年。我们应当在10 年以内跑完这个距离。或者是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是我们被人打倒。”为了尽快地解决技术问题,适应飞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和工厂兴办了许多高等和中等的技术学校。到1933 年,约有20 方学生在高等技术院校攻读,90 万学生在中等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工厂办的学校和专业训练班每年训练100 万工人。这些学校和训练班,缓和了工程师和熟练工人短缺的矛盾。此外,全国还开展了一个扫盲运动。在这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1929 年,8 岁至50 岁的人口中,文盲人数下降到48.9%。1930 年1 月,建立起各个地方的委员会来引导这一运动,到1939 年,文盲的比例下降到18.8%。

    由于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竞赛和突击运动,职工的技术进步了,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提前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 年1 月斯大林向中央委员会报告说,苏联由从前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工业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仅用4 年零3 个月的时间就于1932 年完成了。产业工人的数目增加了1 倍,从1100 万增加到2200 万;生产量也增加了1 倍。斯大林报告说:

    “我们从前没有钢铁工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

    “我们从前没有拖拉机工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

    “我们从前没有机床制造工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

    “我们从前没有汽车制造工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他接着谈到航空工业、农业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并且说,“我们不仅创立了这些工业部门,而且它们的规模使欧洲工业相形见绌。”为了完成这个宏伟的计划,苏联的党和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工作中也发生过一些失误,然而在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迅速这样伟大的进展。苏联人民认为,如果步伐不是这样迅速,不但社会主义建设将会推迟,而且国家的生存也会处在危险之中。因为在1933 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从中国东北向苏联边境寻衅,而纳粹德国已公开提出占有乌克兰的要求。苏联人民认为,如果没有他们那迅速提高的经济力量,他们可能会遭到来自东西两面的入侵。斯大林在报告中说:“我们不得不鞭策我们的国家,因为它落后了100 年,并因落后而面临亡国的危险。否则我们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方面获得了重大成功,而资本主义国家却于1929 年末爆发了破坏力空前巨大的世界经济危机,并在以后3 年中危机更为加深。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3 年间(1930 年至1933 年),苏联工业增长了一倍以上,而美国工业在1933 年底却降到1929 年的65%,英国工业降到86%,德国工业降到66%,法国工业降到77%。由于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结果有2400 万失业工人陷于饥饿贫困的境地。数千万农民感受到农业危机的痛苦。这种情形再次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时社会主义的苏联是世界上唯一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

    世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化。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