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历史往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章 郑和下西洋
    强大的大元帝国被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立刻对以往的制度进行改革,制订大明律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惠帝朱允文即位。此时,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朱棣就是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比较英名的皇帝,他在位时,一方面加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和控制,一方面加强国内的经济的建设。明朝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商品经济发达,与西方的贸易也进一步扩大。明成祖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从此,郑和开始了历时28年的七下西洋。这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及其重要事件,郑和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郑和,原姓马,名和,字三宝,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郑和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郑和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在“靖难之役”中,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朱棣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公元1405年7月11日,郑和带领由240多海船,27800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南京出发,经太仓出海,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规模就很宏大。在郑和的船队里,大船有62艘。这种大船又称宝船,最大的宝船长138米,9桅12帆,在当时的世界除了中国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建造这么庞大的船只。郑和的船队也异常庞大,据记载,直到十九世纪以前,郑和的船队是世界上出现过的最大一支船队。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印度洋,到达了印度洋沿岸的城市。不过,据载,郑和第一次远航即爆发了一场海战,不过对手不是国家,而是一个海盗集团。该海盗集团的头领是祖籍中国广东的海盗陈祖义。战争爆发在郑和船队结束远航返回中国的途中,地点在现在的马六甲海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郑和舰队满载的宝物让陈祖义眼睛红了。当时的陈祖义并非流窜海上的小股匪盗,他甚至早已控制了苏门答腊重要港口城市旧港为基地。面对郑和船队的优势武力,陈祖义突然声称愿意投降归顺,但郑和得到线报说那是陈的一个圈套。于是,郑和将计就计,在将陈祖义的舰队诱入埋伏圈内后,突然施用各种火器密集发起攻击,陈祖义的舰船被焚毁10艘,被俘获7艘,而郑和船队几无损失。但陈本人侥幸率残部逃脱,数月后,郑和的海军还是设法将陈祖义等人俘获,带回南京处决。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都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国家的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同时,郑和得船队也带回了换来的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在中国罕见的宝物。郑和下西洋也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国家的联系。当时南洋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据统计,明成祖在位的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甚至于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有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到中国,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现在南京还有文莱国王的墓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