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遗址
关于沁园的历史记载很少,现存沁园的资料也是片言只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覃怀志》、《怀庆府志》、《辞海》、康熙三十二年版《河内县志》,也只提供了大概的方位距离:“沁河北岸”“沁阳城东北三十里”,没有沁园的详情和左证。多年来,我们只能透过唐风宋雨的朦胧和战火硝烟的迷蒙,遐猜她的幽静,梦幻他的恢宏。
目前遗存的元代耶律逊《过沁园有感》的诗: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明代王铎的《移居》诗: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也只是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一个残美的沁园憾境。但值得庆幸的是,诗中提到的“竹”,把我们对沁园的境想,扩展出一个新的视野。依据诸志提供的方位距离加上王铎、耶律逊诗中的“竹”,很明显,沁园遗址限定在了博爱县磨头镇北和许良镇南这片千年的竹乡里,把我们先前对沁园的臆想变成一片具象。
看看《后汉书·窦宪传》和《辞海》的记载和解释,沁园的全称应为“沁水公主田园”。所谓田园,绝不是公园和园林的概念,应为耕读、休闲、居住相结合,既有田园风光又有园林景色的地方。所以,这就让传说的沁园,出现了一个质的改变和占地面积的扩展,更把朦胧的沁园,演释出一片贴近生活的沁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