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公主精选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篇 馆陶公主——汉文帝嫡长女
    汉文帝与窦皇后的嫡长女,汉景帝的同母姐姐。馆陶公主是于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嫁给世袭堂邑侯(食邑1800户)陈午为妻,故又称堂邑大长公主。汉文帝时封馆陶长公主;汉武帝时,称馆陶大长公主,又称窦太主(汉代母系遗风,如汉武帝太子刘据之母为卫子夫,所以又称卫太子)。

    文帝时期

    刘嫖的父亲汉文帝刘恒登基数月后,立长子刘启(汉景帝)为太子,刘启之母窦姬为皇后,长女刘嫖为长公主。刘嫖食邑所在地在馆陶,位于现今的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汉文帝三年,刘嫖下嫁刚袭侯的、汉功臣表上位列第86位的堂邑侯陈午。

    陈午是陈婴的孙子。秦末,陈婴家族是安徽省东阳县望族,陈婴是一个小文吏。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时,东阳县的起义军们看陈婴家族有声望,请他来当首领,陈婴的母亲是一个有点见识的女人,对陈婴说:自从我嫁到你家后,就没有听说你家祖上有高位贵人,现今突然得到这么大的声望,恐怕不祥。你还不如跟随哪一个人做事好,事情成功了,能得赏赐,失败了,你也不是领头的,祸害也不大。陈婴听了母亲的建议,投靠到项梁门下。后来项梁兵败,陈婴又投靠刘邦。最后在汉高祖功臣列表中,仅仅是倒数第二的列侯。当时堂邑侯封邑仅600户,因陈午当过楚国丞相,堂邑侯封邑增加到1800户。

    从馆陶的封地到嫁给陈午来看,这个文帝的嫡长女恐怕并不得皇帝的欢心。因为文帝另一个庶出的公主,嫁给了绛侯周*的嫡子周胜之,那可是汉初的异姓王赵王,万户侯。

    陈午和馆陶有记载的子女有三个,长子陈须(又称陈季须),次子陈蟜(音同娇),女儿是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称其小名为阿娇,此名由来已不可知,可能是化陈蹻之名而来,后世习惯以“陈阿娇”称呼陈后,现在有人称陈后大名为“陈娇”,其实是穿越小说中,附身陈阿娇的女主本名。

    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

    景帝时期

    窦太后一共有一女二子。按照汉朝的国家体制,幼子梁王刘武必须去封国居住,不得长留京城。窦太后早年失明,长子汉景帝刘启忙于政务,爱子刘武又远在梁国,身边最是亲近者即馆陶长公主。馆陶是景帝的同胞姐姐,又常给景帝进献美女,是以景帝对姐姐也是十分好。馆陶长公主倚仗母亲的宠爱和弟弟的纵容,出入宫闱,为自己和陈家谋求权利和金钱。

    景帝的第一任皇后薄皇后因“无子无宠”被废。公元前153年,由于没有嫡子,景帝最初遵照‘立长’的传统立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馆陶希望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能成为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太子刘荣。不料刘荣生母栗姬因厌恶馆陶屡次给景帝进献美女而拒绝这桩婚事。馆陶十分恼火,转而来讨好景帝的另一位宠妾王娡王夫人,要把女儿许配给她的儿子、当时四岁(古代按虚岁计算)的胶东王刘彻。刘彻因为自幼聪慧,又有梦日入怀的传奇出生,深得景帝宠爱,四岁就立为王,可见是一只潜力股。馆陶把赌注全都押在了小刘彻的身上。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是馆陶主动求亲。

    《史记·外戚世家》:“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谢长主,不许。长主欲与王夫人,王夫人许之。”

    志怪小说《汉武故事》称:“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可能是因为陈阿娇和刘彻两人年纪相差太大,馆陶第一次向景帝提出让刘彻娶陈后的时候,景帝不同意。“长公主更欲与王夫人男婚,上未许”。由此可见,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小说,都认为馆陶是主动求亲,她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真是煞费苦心。

    志怪小说《汉武故事》根据这一史实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是时皇后无子,立栗姬子为太子。皇后既废,栗姬次应立;而长主伺其短,辄微白之。

    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可惜青梅竹马的美好故事只是小说的虚构,刘彻和陈氏的联姻、以及同时定下的馆陶的次子陈蟜和王夫人的小女儿隆虑公主的联姻,有两位母亲鲜明的政治考虑。

    至于陈后跟汉武帝刘彻的年龄差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54年,刘彻虚岁三岁的时候,景帝五子江都王刘非十五岁(《史记·五宗世家》: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汝南王。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力,上书愿击吴),刘非和景帝四子刘馀同母(假定老四刘馀16岁),景帝长子刘荣、次子德、三子阏于同母(假定老三和老四同岁,*比老三大一岁,刘荣比*大一岁),由此推断,此时的刘荣至少也是十八岁了,第二年(公元前153年)刘荣被立为太子,馆陶求亲被拒,此时刘荣至少十九岁,汉代这个年纪甚至已经可以做父亲,陈后此时至少十三四岁方可与刘荣婚配。刘彻此时虚四岁。由此可见,刘彻和陈后年龄相差可能十岁甚至更多。

    为了让女儿成为一国之母,也为了报复栗姬,馆陶经常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说小刘彻如何如何之好。而王娡王夫人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一次朝会上大行官奏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请封太子母亲栗姬为皇后。景帝非常生气,竟论罪处死了大行官,并废了太子,改封他为临江王。栗姬贬入冷宫忧死。不久,皇帝正式册封王娡为皇后,立刘彻为太子。

    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长公主嫖有女,欲予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景帝,得贵幸,皆过栗姬,栗姬日怨怒,谢长公主,不许。长公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许之。长公主怒,而日谗栗姬短於景帝曰:“栗姬与诸贵夫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景帝以故望之。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于栗姬,曰:“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毕,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愈恚恨,不得见,以忧死。卒立王夫人为皇后,其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

    班固《汉书·外戚传》: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谢长主,不许。长主欲与王夫人,王夫人许之。会薄皇后废,长公主日谮栗姬短。景帝尝属诸姬子,曰:“吾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心衔之而未发也。长公主日誉王夫子男之美,帝亦自贤之。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王夫人又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文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帝怒曰:“是乃所当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愈恚,不得见,以忧死。卒立王夫人为皇后,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

    武帝时期

    欲杀卫青不得,卫家显贵

    汉景帝去世后,刘彻即皇帝位,后世号汉武帝,立馆陶的女儿陈氏为皇后。

    馆陶和陈皇后自恃为辅立武帝有功,骄横跋扈。武帝即位初期,与窦太后政见不合,加上陈氏没有生育,朝堂上有了江山社稷后继无人的担忧。朝臣开始有废武帝的言论,甚至连武帝的舅舅武安侯田蚡,也对淮南王说:“现今皇上没有太子,大王您是高皇帝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春,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平阳侯家中,与姐姐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一眼看中了平阳家的讴者(歌女)卫子夫。卫子夫入宫成为普通宫女,一年多都不得见武帝一面,直到武帝亲自挑选宫女出宫回家,卫子夫终于见到武帝,哭求出宫,武帝怜惜,卫子夫才再次受到宠幸。

    建元三年,卫子夫有了身孕,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馆陶大长公主为了给女儿出气,意图谋害卫子夫的弟弟、未来的抗匈名将卫青。好在卫青的好友骑郎公孙敖联合一帮壮士去把卫青救出来。试想,如果没有公孙敖救下卫青,那么我们七出匈奴无败绩,横扫大漠,为西汉皇朝乃至汉民族挺立千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大英雄就这么毁在了馆陶的一己私利上面。卫青被救回来后,卫子夫及卫青全家都得到了武帝刘彻的赏赐,卫家开始显贵。

    汉·班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之,故得不死。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及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君孺为太仆公孙贺妻。少儿故与陈掌通,上召贵掌。公孙敖由此益显。子夫为夫人。青为太中大夫。

    祠祭祝诅大逆无道,陈后被废

    陈皇后越来越受到冷落,最后求助于巫蛊。并将女巫楚服请到宫中。

    所谓巫蛊,是古代一种信仰民俗。即用以加害仇敌的巫术。起源于远古,包括诅咒、射偶人(偶人厌胜)和毒蛊等。诅咒在原始社会已很盛行,古人认为以言语诅咒能使仇敌个人或敌国受到祸害。《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郑伯伐许,颍考叔被本国大夫公孙阏(子都)用暗箭射死。战争结束后,郑伯为惩治射颍考叔的凶手,命军队出貑(公猪)及犬、鸡,诅而射之。传世之《祖楚文》,据考为秦惠王诅咒楚怀王的告神之辞。汉代,诅咒术十分盛行,故法律规定对诅咒者处以死刑。射偶人是用木、土或纸做成仇家偶像,暗藏于某处,每日诅咒之,或用箭射之,用针刺之,认为如此可使仇人得病身亡。

    古人迷信,对巫蛊的威力深信不疑,施行巫蛊是很恶毒的罪,汉书称女巫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陈后行巫蛊的事情败露后,武帝大怒,将楚服枭首于市,连诛者三百余人,废了陈后,并将其赶出长安,让她住在馆陶为了讨好武帝送给他的长门宫,完全扫回娘家。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