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四、翻译有功,创作无力(2/2)
    ------------------------------------------------------

    1胡适译《短篇小说》第1集《译者自序》,载该书卷首,上海亚东图书馆1919年10月出版。

    2《论译书寄陈独秀》,见《藏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1936年版,卷十二,第84 5页。(三版注)

    3据《最后一课》的《译者前记》,这一篇译于“民国元年九月”,但《藏晖室札记》卷九“五九译都德小说”(1915年5月19日)记云:“法文豪都德(daudet)著书甚富,为近代文学巨子之一,其著短篇小说尤动人。余前年译其‘la deie classe’,易名《割地》,登上海《大共和日报》。去年8月,……译其‘lesge de berlin’(《柏林之围》),登第4号《甲寅》。”据此,《最后一课》应该是译于1913年,时间相差一年。志以存疑。

    4《短篇小说》第1集,1919年10月初版,收胡适自1912至1919年间所译外国短篇小说10篇,计法国都德2篇,莫泊桑3篇,英国吉百龄、俄国泰来夏甫、契诃夫、瑞典史特林堡、意大利卡德奴勿各1篇。卷末附译者所作《论短篇小说》。1920年再版,增入苏联高尔基小说1篇。

    5关于胡适译作对文学青年的影响,可以举最近作家中杰英先生的一篇文章为例。中杰英在《杂感与漫想》一文中谈到鲁迅作品对自己的影响,也连带谈到胡适的散文和译文,他说:“不止鲁迅的作品,就便是胡适的优美散文对学生大概也不无益处。至于课文中文天祥的《正气歌》、古代诗词、历史故事《史可法》、《阎典史》、《张巡与许远》以及《柏林之围》、《最后一课》、《流星》和《卖火柴的女孩》等,则竟强烈而顽固地影响了我一生的思想与信念。”(见北京《鲁迅研究》1984年第3期)其中《柏林之围》、《最后一课》最初的译者便是胡适。中杰英的经验,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胡适的散文和译文对于青年的影响。

    6胡适的这次讲演由傅斯年记出,题为《论短篇小说》,连载于《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3月22至27日,约三千字,甚粗略。经作者修改,扩充近一倍,载《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一。

    7载《每周评论》第32号,1919年7月27日出版。后收入《胡适文存》卷四。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