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不靠谱的瑞士表
宗教革命成就了瑞士表业
人家说瑞士表是世界上最靠谱的了。
不靠谱,相当不靠谱。咱们先讲讲瑞士表为什么会那么发达兴旺。
早在15世纪的时候,宗教上的一次革命,所有的东西就得很朴素。手工业的中心原来是在巴黎,著名的工匠们、艺术大师都在那边,做出来的东西全都是很精美的。宗教革命让装饰性的东西统统消失。但是保留了一样东西——制表,工匠可以把所有的工艺再用到制表上,给表做细致的装饰,哪怕镶钻,都可以用上。各行各业的手工匠们,都憋到去做表。以前瑞士表做的不是那么花哨,那么精致。但是法国巴黎来的这帮人,全憋到瑞士这里了,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表的制造上,所以瑞士表变成了集各种工艺大成的产品,一代代传下来,人工成本变得非常高,因为它是由很多不同工种手工打造出来的东西。正因为太精致后来受到了日本表的冲击。
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复苏的时候,日本出现了西铁城、精工、卡西欧。
当时它们的兴起很简单,石英制表,同时还比较注重表的性能,就是计时是否准确,谁的表准就意味着谁的表好。瑞士手工的东西怎么能和日本电子的东西比呢?日本表是电子原材料、工业化的东西,能够大批量迅速生产,它的整个成本和精确度等各方面都相当有市场竞争优势。
当不靠谱的人遇到不靠谱的事——负负得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表确实很风行。那个时候好像没有听说戴浪琴这一类的,主要是因为买不起。
那时候还没有这个概念。70年代末80年代初,瑞士表就被日本表迅速冲击,在全世界范围冲击,当时整个瑞士表业都因此萎缩了。当时做了一个统计,瑞士做手表的工人有9万人,被冲击之后差不多还有3万人,损失了2/3。这时候整个瑞士表行业陷入了危机状态。那瑞士最后为什么去找哈耶克?这事是国家牵头的,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了。
基本上成政府行为了。
政府要靠表业,财政支柱不能垮了。瑞士政府没有什么免疫力,几年都不打仗,最后是瑞士的国家银行找到哈耶克:哎,哈耶克,你看这买卖合不合理,日本的一个公司要把我们瑞士表给盘了。哈耶克综合研究以后得出结论:不能卖,坚决不能卖,你们太不靠谱了。银行很不靠谱到这种程度,作为一个国家银行,眼中只有利益了。当时瑞士最大的两个表业集团,
一个是欧米茄,一个是浪琴雷达,下面还有一堆牌子呢。当时政府就是要把欧米茄这块牌子卖给日本。银行非常想出售,找哈耶克的目的是
让哈耶克这么有影响的人出来说句话,论证说可以卖,咱就卖了,不会有反对的声音。但哈耶克做了一件非常有技巧的事情,他也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他先把这事给捅出去了,捅给瑞士的国民,让大家来探讨一下,欧米茄这个牌子该不该卖给日本人,这下就变成了一个大事了。
这不等于咱们中国要卖前门楼子么,瑞士人民的爱国情绪陡然增长。
瑞士表、日本表、香港表,谁才是真正的“表哥”?
人民的爱国热情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了,现在不是谈卖不卖的事情了,而是民族品牌要不要振兴的问题。这时候哈耶克又做了另外一个非常老到的工作,光激起情绪不行,咱们还得讲事实说道理,让大家了解瑞士表的
核心价值究竟在哪里?他做了一个实验,提前做了三块一模一样的表,一块表上打着瑞士制造,一块打日本制造,一块打着香港制造。当时市场的格局是瑞士表卖得最贵,日本表是在中档,香港表最便宜。同一时间他把这三块表分别拿到不同国家,放在同一个连锁店中销售,做模拟实验,然后发现在意大利99%的人会选择贴着瑞士制造的表,虽然价格高一点,在瑞士本土是97%,在日本本土的测试是47%。
那也应该不算太低了,在人家的地盘上呢。
对,而且三块表是一模一样的,就是贴的标志不一样。所以哈耶克就给所有人做了一个分析,大家以前不是老在讨论成本少这个问题么?日本的成本低,就很好卖。我们的成本高肯定竞争不过人家。其实真正的劳动成本不在这里,大的成本是在运输中。同样一块表从瑞士运到美国,对比从日本运到美国,日本的运输成本比我们还高。另外一点,就算日本的劳动成本是零,我们一样能取胜,瑞士表的核心价值就在瑞士制造这几个字上。这下子颠覆了所有人的概念,过去只是因为瑞士表没有出现低端表,那现在问题变得简单了,你只要能够制造出来一块价格低于100美元的表,就行了。
以前就是门槛太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