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改变对待他人的心态(2)
由此可见,友善的人是不会对别人的质问和故意揭短而大发脾气的,因为他懂得善待别人。正向故事中的奥尔德林一样,并没有因为记者的“无礼提问”而恼羞成怒,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个没有结果的故事。或许多年后,人们早已忘记了奥尔德林,但却不能忘记他那种善待别人的精神和真诚分享朋友快乐的美德。
所以,生活中因为友善才和谐,人因为友善才可爱。当友善注满你的心灵时,你会惊奇的发现: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小小的退让。这些都是无微不至的友善。歌德曾经说过:“友善是交际中最大的秘密。”当你掌握住友善大门的钥匙时,你就等于打开了成功的大门。
人无信不立
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走向成功的基础,而能否兑现他许下的诺言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说的是人没有信用就在社会中站不稳。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的“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礼记》中也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认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的关系,对实现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发展至关重要。
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诚信,并把它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交往中人们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在经济生活中,人们把“童叟无欺”、“市不二价”、“货真价实”作为经商道德,形成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买卖公平、保质保量的商业伦理和信用原则。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手下任命,为了使秦国的经济得到改善便向秦孝公举荐了一种新法。秦孝公看后,觉得可以施行,便支持他主持变法。但当时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为了稳定民心,在人民心中树立威信,商鞅便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可围观的人对此都很质疑,这么轻而易举的事怎么会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这不是开玩笑吧。因此没有一人敢出手试一试。随后,商鞅又把赏金提高到了50金。这时,只见有人站了出来,问道:“如果我将木头扛到北门,我真得能得到这50金?”商鞅坚定地回答道:“言必行,行必果。”于是,那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将50金赏给了他。这一举
动,让百姓们终于开始相信商鞅。商鞅便借此机会,推进了改革,变法很快在秦国推广起来,秦国也因
此逐渐强盛起来,最终统一了中国。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