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经济学,做一个能看懂经济现象的现代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企业收购——失败者的诅咒(1)
    企业收购——失败者的诅咒(1)

    当众多企业进行同一目标的角逐的时候,我们应该更为保守地报价,这可能是唯一正确的做法。而且对于收购者来说,往往还存在着很多的矛盾与问题。如果跨国收购,忽视跨文化整合,那么,文化整合就决定了并购企业的成败。

    对于企业收购,大家并不陌生,一般人都会认为对其他企业进行收购的公司,有着强烈的优势,而且,被收购的企业一定能在另一个公司的带领下发展得更好,其实往往事与愿违。

    例如,很多公司竞争要收购一个发展不好的企业,往往这些公司也如同人一样,会丧失理智,似乎收购成功就是获得最终的胜利。经济学家的研究否定了这种想法。从成本的角度讲,收购的胜利者实际上只表明,他们愿意向这块土地支付最高的租金,然而至于能收获多少小麦,收购者恐怕自己也不清楚。

    比如,在一个项目的密封投标拍卖中,投标者只有两人,最高投标者将得到该项目。而每个投标者都是在不知道其他人的投标的情况下,独立作出投标,投标者知道自己对所拍卖项目的估价,但不知道其他人的估价。不过,每个投标者都相信,其他人对该项目的估价在0和1之间均匀分布。这样,这个简单的密封投标就可以看做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一般来说,赢得拍卖的人就是那个估价最高的人,如果真的是这样,竞拍的赢者很可能面临这样的诅咒:投标的价格高于真实的价值,导致赢者出现亏损。

    很多公司都愿意以超过市场价格相当多的溢价来收购另一家公司,当收购完成以后,结果并非股东们想象的那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的企业家曾号称要买下美国电影的象征好莱坞,但是结果却是日本惨败。三菱1988年以14亿美元买下的洛克菲勒中心,最终亏损高达880亿日元;松下1990年以61亿美元之巨买到的环球电影公司也在5年后贱卖给了希格拉姆公司;索尼还算幸运,收购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尽管没有贱卖,但由于管理不善,到1994年其账面资产就减值34亿美元。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到经济学家的建议,那就是,当众多企业进行同一目标的角逐的时候,更为保守地报价可能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