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假定每个人的幸福仅仅取决于他所享受的物质条件。这一前提使得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但他们是否一定更幸福则未必,因为每个人的幸福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配置资源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人们排队等候,也就是先到先得,这种排队方式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让我们想象这样一种情形,几个人拎着水桶在一个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水桶有大有小,他们怎样排队,才能使得总的排队时间最短?
几乎不用思考,常识告诉我们,大桶接水的时间较长,小桶接水的时间较短,因此排队打水的最优方案是:人们按照水桶的大小,从小到大排队。这样安排,花在排队上面的总的时间将最短。
因为目标是节省总的排队时间,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方案能够达到最优。可是这样的方案能实现吗?让拎大桶者换到后面去,虽然许多人能从中获益,但是拎大桶者本人排队的时间变长了,尽管这样的改进能够使全体的排队时间缩短,并且即使拎大桶者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以个人的损失带来集体的有效率,这样的做法不满足帕累托最优,况且也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我们说帕累托最优,要想做到利己不损人,只是人们美好的想象而已。排队打水利用这一原则虽然提高了效率,却忽略了公平,因为它与我们熟悉的“先到先得”的原则相冲突了。况且在理性的前提下,尽管总体效率会改善,但是有人会受到损失,因此这样的帕累托改善是无法实现的。
和所有的排队一样,“先到先得”的原则暗合了人们对公平的追求,但是,如果有人说,他愿意花钱购买排在前面的权利,这样做可以吗?
假想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如果别人抢行,你不抢行,那么你将永远无法通过路口,但是如果人人都抢行,将造成交通阻塞,结果还是谁也无法通过路口。
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追求效率,那么社会将没有效率。这里似乎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已经变成个人与集体的矛盾,通常个人从理性出发追求效率,而集体必须更加关注公平,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也使经济学家们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应该关注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必须鼓励员工进行改变与创新。在集体中,一个积极的个体的努力就会给集体带来效率的改进。
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讲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炽热的星期天下午,刚从郊外度假回来的人们将公路堵得水泄不通。原因是有个床垫从一辆车上掉了下来,堵了一条小路,从而所有路上的车都慢了下来,此时有个好心人正好路过,他把床垫搬走了,所有人都受益。”
如果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都能以企业发展为己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集体真正有所发展!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