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经济——中国瓷碗里装美国小麦
中国人绝对不会因为买不起粮而挨饿,粮食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只要管理得法,永远不会供应不足。会有那么一天,外国人的洋碗里也盛放着中国人的优质小麦!
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1994年的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震惊了中国和世界。
他在这本书里写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粮食供需将出现极大缺口,并足以引发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这种供需缺口的必然性在于:一方面,在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基础上,还会出现不可抑制的人口增加。而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将导致对粮食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因城乡居民不断增加的肉、禽、蛋、奶的消费而引起的间接粮食需求的压力迅速加大;另一方面,与之相伴的却是因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导致的耕地锐减、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破坏等,必将导致未来中国的粮食供给能力逐步下降。
在这本书中,布朗甚至参照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预计到2030年,即使按目前的人均消费量计算,中国也会出现2.16亿吨的粮食供需缺口,相当于1993年世界全部粮食出口的总量。面对如此大的缺口,布朗提出了两大命题:一是中国届时是否有如此巨大的外汇支付能力进口粮食;二是若中国如此大规模地进口粮食,谁能提供这么多的粮食?
布朗的态度是悲观的,他认为世界粮食生产能力也在下降,而且到时缺粮的国家和地区数量也会增加。为此,布朗忧心忡忡地指出:中国未来的粮食短缺将对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中国粮食的短缺将成为世界粮食的短缺。
一段时间内,布朗的观点成了“中国威胁论”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在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中国水资源短缺、农田减少、环境恶化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现实,布朗逐渐被中国人接受。
十多年过去了,布朗说:“在《谁来养活中国》出版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我已经注意到,中国政府为提高谷物的产量采取了许多行动,例如:提供给农民的谷物价格补贴提高了40%;为农民提供的农业贷款增加了一倍;对农业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投入。这么做的结果是,中国成为基本上可以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虽然偶尔会有少量进口,有时候还会出口一些谷物,但基本上可以说是自给自足的。”
最近,是否保护耕地的问题再一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面对名目繁多的棘手问题,有些人认为放开占用耕地的限制是重中之重。为了增加说服力,还有人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够改善农民的尚存状况。至于中国人以后吃什么,他们相信通过国际贸易完全可以解决。
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巨大。即使按照现在的土地和农业状况,将来也需要进口粮食。现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是一个事实。首先农耕地在减少。另外,因为种粮成本的原因使农民选择出外打工而不种粮或者少种粮。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