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智慧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章 谈人生的不同阶段o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life)(3)
    第六章 谈人生的不同阶段o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life)(3)

    人生阅历为我们带来的主要结果是“视野明晰”。这是我们成熟的特征,也使得这个世界跟我们青少年的时候看来不同。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把事情看得平常,按照实况接受各事物:而在早年,我们看到的是用我们心中的遐思怪念、经由承袭而来的偏见以及奇异的妄想拼凑而成的梦幻的世界:我们未看到真实的世界,或者说,我们所见的景象是扭曲的。经验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把我们从大脑的幻想、也就是从年轻时所得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

    当然,不让那些错误观念进入我们的脑海,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尽管它的目标是消极的:但是,这一任务充满困难。首先是孩子所见识要尽可能加以限制,就是在限界中也只能给予清晰和正确的观念;只有在孩子把范围内的事物都有适当的领悟之后,才可以把范围扩大;我们要小心,不许任何东西是含糊的,或是有什么让人一知半解或者误解的。这种训练的结果是,孩子们对人和对事的观念在性质上有限而简单;但在另一方面,他们的观念是清晰而且正确的,以后只要扩展而不是改下。同样的路线要继续维持到青年期。这一教育方法需要特别强调禁止阅读小说;代替小说的地位的是适当的传记文学,例如富兰克林的生平,或是摩力孜的《安棠?莱塞》2。

    我们在早年的想像是,此生中的首要事件,还有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在登场时都会有号鼓鸣奏;当我们年老回顾之际,发觉他们都是静悄悄地来到,好似人边门溜进来,几乎无人觉察到。

    从我们到现在为止所提出的观点,人生可以比喻为一幅刺绣,我们在前半生所见到的是刺绣的正面,后半后所见到的是反面。反面没有正面那么漂亮,但是比较具有教导作用;它说明丝线如何绣在一起。

    (56)智力上的优越,即使是最高级的,也不可能让谁在谈话中取得崇高的地位,除非你已经年地四十。年纪和经验能让一个才智最为平庸的人,跟极有才分的人相抗衡,只要后者年事尚轻。当然,我在这里所指的是个人本身的优越,不是靠作品已经取得的地位。

    年过四十,只要稍有智力的人——上天让六分之五的人们智力极为平庸,超出这些人的智力就是稍有智力——都会显露一些愤世嫉俗。到了这个年纪,我们从检查自己的性格,很自然地就推断出他人的性格;其结果是,我们发现不管是理智的品质、还是感性的品质(通常是两者一样),都未能达到自己的水平,因而逐渐失望;因此,我们很乐意避免再跟他人有任何纠葛。一般而言,每一个人都喜爱或憎恨独处——换句话说,独立遗世——其程度视各人对自己价值的看法而定。康德在《能力判断的批评》(见第一部分第29节之概言的结束处),谈论地一些此类的愤世嫉俗。

    2。英译者注:摩力孜(1757-93)是18世纪作家,氏著《安棠?莱塞》是小说形式,实际是传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