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智慧: 改革开放中产生的经济讨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23节 汇率制度理论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国际学术界对金融危机起因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尽管众多的研究者所列出的金融危机原因不一,但较有共识的是,在国际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出现金融危机往往是与其汇率制度缺陷相关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学术界十分关注对汇率制度的研究,并开始从可持续性和危机预防角度重新来研究国际资本高度流动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并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新的汇率制度理论也随之层出不穷。

    首先,麦肯格林(eichengreen)和豪斯曼(hausmann)等人提出了“金融脆弱内生论”。该理论认为,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一国的国内投资不是会出现货币错配,就是会出现期限错配。如无论是一国货币可兑换还是不可兑换,企业借美元可能导致货币错配,或用短期货款来做长期用途而出现期限错配。而这些错配的结果就会使得一国金融变得脆弱。因为,如果企业借外币用于国内业务出现货币错配,如果汇率贬值,则借款的本币成本上升,该企业就容易陷入财务危机。而如果借本币出现期限错配,如果利率上升,其借款成本就会大增。因此,无论是汇率波动还是利率波动都会使该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由此拖垮银行体系,使金融体系变得十分脆弱。若国际投资者预见金融危机发生,就事先抽逃资金,金融危机也随之触发。不过,货币或期限错配的出现,并非企业或银行不谨慎及缺少远见,而是金融市场不完全性内生而为。

    而该理论的新颖之处,不仅指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为何普遍存在脆弱性之原因,而且指出了对汇率政策的影响。因为,由于金融体系脆弱的内生性,汇率变动会导致资产平衡表效应(即汇率变动使对外借款额变动),并由此影响汇率政策: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不愿意汇率变动,更不愿意贬值,从而使得汇率无法浮动;当本币受投机攻击时,政府既无法用货币贬值来缓解压力,也不能提高利率来保卫本币,结果只能听任金融危机发生;还有,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管采取何种汇率制度,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所导致不利后果都会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没有汇率,或放弃本币而采用某种国际货币,如美元化。

    其次,莱因哈特(reinhart)和卡尔沃(calvo)提出了“汇率浮动恐惧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它们声称是采取浮动汇率制,但实际上其货币大部分并没有真正地实行浮动。特别是与美国这样的市场体制国家相比,其汇率的变动率更低。而这些浮动汇率的国家为什么汇率变动低,就在于这些国家长期缺少公信力,加上国际储备(名义与实际)利率波动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汇率的升值还是贬值都害怕导致不良的后果(如货币升值担心出现荷兰病,即一部门的繁荣而损害其他部门的发展;货币贬值有紧缩效应)。正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对汇率的波动抱有恐惧的态度,因此它们总是会通过汇率市场及利率的变动来减少汇率的波动。因此,对这新兴经济体来说,由于有结构性的不适应浮动汇率的理由,这些国家就得实行完全美元化。

    第三,在目前关于汇率制度的新理论中,“两极汇率制度论”争议最大,最富有挑战性。论理论主张,惟一可持续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或具有非常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如货币局制度),而介于两者之间中间性汇率制度(如可调节的盯住汇率制、管理浮动制等)则正在消失或应当消失。因此,未来我们将会看到的汇率制度不是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就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

    该理论的首倡者为麦肯格林。他认为在盯住汇率的情况下,银行与企业都可能低估货币下跌或崩溃的风险,因而会过分持有未对冲的外币债务。结果当贬值发生时,其本币收入不足以偿还这些债务,因此导致企业或银行破产,并对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所以,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只有两种可选择的汇率制度。也有一种解释认为,当一些国家采取盯住汇率制并发现有问题时,往往由于政治原因而必须等待很长时间才能调整汇率,或改变其汇率制度,但这时已经太晚,损失已经造成。因此,实行“中间的汇率制度”可能代价太大。

    弗兰克尔(frankel)和施穆克勒(schmukler)等人则从另一角度解释其理论合理性。他们认为,当政府宣布实行某种汇率制度时,要使这一宣布具有公信力,就必须使这种制度简单而又透明,公众能够从自己所观察的资料中确证政府所宣布的汇率制度正是在实行中的制度。这既体现了政策的透明性,也具有公信力,并易于确立国际投资者的信心。而完全的盯住汇率制或完全的自由浮动制,对公众来说既比较简单也容易自己进行核查。因此,各国最终会选择这些可核查的汇率制度,而放弃中间汇率制度。

    面对19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一国怎样退出现行汇率制度也已成为当前国际汇率制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爱德沃(edintermediateregime)。该理论主张,惟一可持久的汇率制度或是自由浮动制,或是具有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如货币联盟、货币局制度或完全的美元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汇率制度,包括“软”盯住汇率制如可调节的盯住、爬行盯住、幅度(目标)汇率制以及管理浮动制等目前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因此,未来各国将不是选择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就是选择“硬”盯住汇率制。

    “中间制度消失论”主要的理论根据是三元悖论、过度积累的未对冲外币债务和政治上的困难、可核验论等。因为,按照克鲁格曼的汇率制度的三元悖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同时获得汇率稳定、货币独立和金融市场一体化这3个目标,而必须放弃其中的一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汇率政策只能在约束条件边界交点上找到最优解。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