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对外在世界的直观知识既有深度也很强烈,足能解释为什么童年时期的经验,会在我们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完全浸润在周围的环境中,没有其他东西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开。我们把四周的事物,看作该类别中仅有的,好像其他东西都不存在似的。等到后来我们发现整个世界万物竞秀,这一初始的心境渐次消失,跟着消失的是我们的勇气和耐心。
最初的世界观
我们生命中最早的岁月,就这样奠定了我们的世界观,不管是肤浅还是深刻。虽然这一观念在日后可能扩大并使之完整,但实质上不会有所改变。这种纯然客观而充满诗意的世界观构成孩童时代的根本,并且意愿在活力尚未发达之时而能持续。受到这种世界观的影响,我们在孩童时代对于吸取纯粹知识的关切,远远超过如何运用意志力。因此,我们在许多孩子脸上,可以看到那种严肃而沉思的表情。在描绘小天使时,尤其是“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小天使,拉斐尔运用这一表情,最是得心应手。孩童时代的岁月,就这样弄得充满幸福,回忆那些日子总是不能免于向往和遗憾的。
我们越年轻,每一个别事物越是代表其隶属的整体;而年事增长,这种情况就越来越少。这就是为什么在孩提童年和青年时代所获得的一些知识和经验,成为我们日后所得全部知识的永久性的大标题——那些早年的知识形式,似乎在演变成项目,以后经历的后果就在那些项目下进行归类,虽然我们心中并不总是明晰地具有这些知识。
天性的智慧和品德
我们就这样热心致力于认识事物的外观,以原始的方式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在另一方面,教育却把“概念”灌输给我们。但是,概念对于事物的真实的和基本的性质,不能给以信息,而这些了解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和真正的内涵,只能经由“直观”的途径才能达到。这一类的知识决不可能从外界注入我们脑中,我们必须靠自己为自己而获致。
所以,一个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都从他自己天性深处发展而来,而非外来影响的结果。任何教育计划——不管是裴斯泰洛齐(pestalzzi),或是别的教育家——都不能把天生的笨伯转变为明白事理的人。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生下来是笨伯,到死还是笨伯。
想像的伊甸园在童年的岁月中,我们对于世界的外表,也就是心性的表象,知道的比较多,而对于世界内在的性质,也就是心性的本身,了解很有限。由于客观的一面讨人喜欢,而内在的或是主观的一面却是那么可怕,年轻人对它还比较陌生,于是在他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他把在自然和艺术中所见到的一切美丽形式,认为众生和万物都是那么幸福地生存;它们从肉眼看来是美丽非凡的,于是他想,内在的一面必然更为漂亮。在他面前展现的世界宛如另一个伊甸园。这是一片人间乐土,我们都是在这里出生的。生命的布景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领略到事物或存在的另一面,也就是意愿的一面。我们每有所求,都会事与愿违。然后,是大幻灭(觉醒)时期的来到,这一时期极为漫长。但是,这一时期不过刚刚开始,许多人就会对你说:(我)幻想的年代已经度过了。然而,全部过程才刚刚开始,它的势力还在伸展,而且越来越致力于控制整个人生。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童年,生命看起来像是戏院里的布景,因为我们是从远处看去;在老年,布景依然,这时我们却已走到非常临近布景的地方。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