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多了,人傻了(3)
在蓝山中国,唐越一人做决策,认准了立马下单,不用和别人商量。古杉生物柴油、海虹医药、河南鑫苑等6个项目,全部分散在二三线城市。其中有一个项目,见了创业者一次面,谈了2小时,3天后便把先期的1000万美元付到了对方的账面上。
与业内流传的“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分散风险”式的投资措施不同,唐越看准的项目全是“下猛注”、“把篮子装满”:房地产项目河南鑫苑从4000万美元增加到7500万美元,服装零售连锁项目itat,先期投资5000万美元,接着加到8500万美元。
唐越用了两年时间就投完了5亿美元,横跨新能源、消费品、制造业、零售、农业加工、房地产、科技、教育及其他多个行业。仅仅靠着一个合伙人和十几个投资经理,就能实现如此快的速度和如此大的行业跨度,实在让人无法想象。
蓝山的案例有些极端。但是,找刚从商学院毕业的mba当投资经理,尽职调查全部外包给第三方机构,两三个合伙人看一下就拍板,这几乎已经是很多投资机构的通行做法。
“价值创造,价格实现”,这是任何一个风险投资的本分所在。但如今,没人愿意干价值创造的苦活,等待价格实现的案子却被疯抢。
“我不缺钱,风投抢着给我钱,是他需要我,不是我需要他。”类似的表述,在一些中国民企老总的口中频频爆出。在他们内心里,认为风险投资的钱只是拿来用用,不值得尊重。的确,很多风险投资人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其他的价值。
太多的爱叫溺爱,太多的钱呢?叫傻钱!
当大牛市已经把创业者的头脑冲昏时,投资人不是在踩“刹车”,而是在踩“油门”。他们不知道牛市会终结吗?错了,他们是要抢在牛市终结前出货。
为了迅速催熟项目,他们愿意付出比企业实际需求更高的金额。反正easy money ,easy go。 当创业者的赌性和投资商的赌性碰撞在一起,乘法效应产生了。而结果就是,要么如中国动向般大赢,要么如itat般大输。
1999年,在互联网泡沫达到顶峰的时候,美国最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kpcb开始了历史上最冒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期基金投资——“九号基金”。仅用了十个月,约翰多尔和他的合伙人们就将全部55亿美元投出,但很长时期内颗粒无收。其间为kpcb工作的合伙人中,已有六名离开。
在九号基金的项目中,绝大多数投资表现平平。980万美元投资的健康保险网站e-healthinsurance则一直未取得成绩;550万美元投资的在线医药购买网站ethnicgrocer,最终在2002年卖给了国际医疗交易公司;网景创始人克拉克创办的个人金融及财务管理网站mycfo,则在投入了2200万美元后,最终亏损出售。
这一期基金投资中,幸好还有google,一个非常完美的“本垒打”。虽然多尔承认在1999年,其实他也并不清楚当时的搜索引擎会成长成什么模样。
回到中国。那些在2005年、2006年成功募集的投资基金,在一个周期完整的资本泡沫中,已经把手中的子弹打完大半,而他们业绩的好坏,将在未来两年看得清清楚楚。
巴菲特的女婿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工程师,孤儿,干得是最不性感的制造业,从一个租来的旧车间起家,模仿日本厂商早已淘汰的电池技术;另一个是名牌大学的mba,家庭背景非常深厚,作风强势,堪称超级销售,在户外媒体业呼风唤雨,有过成功创业的经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