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原文化的向往,这个国家可是垂涎三尺。
只要有机会来到中原,总会带回去一些,在中原遍地都是,却被他们当成宝贝的东西。
让人有点头痛的就是,中原的文明,传到了扶桑之后,总会给变一个花样,倒不是人家不承认这些都是中原的东西。
而是被改的面目全非,许多意思都和原来的大相径庭。
袁可立回忆不断的思索着,年纪大是大了点,可学识很是丰富。
他不同于现在在议事厅坐着的这些人,进士出身,还是三朝元老的他,无论是见识,还是知识储备,都不是旁人能够比的上的。
在他的在记忆中。
历史上有两次次击败扶桑的前例。
唐朝时的白江口之战、明朝万历朝-鲜战争,其中万历朝的事情,他还是亲身经历,虽然没有参与其中,可整个过程,还是清楚的。
白江口之战发生在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龙朔三年,地点是今天的朱慈烜的封地锦江入海口。
当时,唐军正在攻打高句丽半岛上的百济国,扶桑前来救援。结果,扶桑的军队在白江口被唐军全歼,百济因此投降。战败后的扶桑,惶惶不安,生怕唐朝进犯,在沿海加强了防御。其实,唐朝根本不把扶桑这个偏远岛国放在眼里,压根就没想过去攻打扶桑本土。而此役也让扶桑真正认清了差距,掀起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潮。
到了大明朝建立时,扶桑就表现出了对中原的不臣之心。在太祖皇帝朱元璋派人诏谕扶桑朝贡后,袁可立还记得一些卷宗上是这么记载的。
“扶桑九州岛的怀良亲王是这样回复的:‘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面对扶桑的不臣之心,朱元璋虽然生气,但还是把扶桑列入不征之国的行列,当时的具体原因,已经无法考究。
可事实就是如此。
明成祖朱棣时,扶桑为了在朝贡贸易中挣钱,表面上对明朝恭敬臣服,开始遣使朝贡。但随着扶桑的野心膨胀,扶桑逐渐从不臣之心,发展成“征韩亡华”的想法。
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扶桑最后一次向大明纳贡。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按照扶桑的纪年就是天正十二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加紧实施“征韩亡华”
策略。
并于明万历二十年悍然入侵了朝-鲜。
袁可立清晰的记得,万历二十年十月,明廷命令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决心派遣各军援助朝-鲜。十二月,经略宋应昌、李如松率军七万人东渡入朝,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抵达平壤,初八日合兵进击平壤,一举攻克,歼敌一万余人,俘获无数,日军逃窜,明军取得了入朝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史称“平壤大捷”。
“皇上,在大明的万历年间,是有不少人做过打进扶桑本土计划的,最早提出这个策略的是太仆寺少卿张文熙,他主张调动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水师,直捣扶桑的本土。”
袁可立的话,让正在讨论着怎么出兵的人,都静了下来,既然前人也有过这样的考量,那么他们也能够从当中吸取一些经验。
尽管这两者之间的军事实力大不相同,可在自己还没有万全之策的时候。
也不放多听听。
见到所有人都在等着他继续说下去,袁可立也没有卖关子,紧急的军事讨论,要的就是快,和全面。
他自己说的,和前人总结的,也而不一定适合这个时代。
在袁可立的心目中,这个时代的军队,是最能够创造奇迹的,说出这些不过是一次参考。
“大明的水军,战斗力要比以前的高,这一点和荷兰人的战斗,就可以看得出来,再之后,万历二十二年,福建巡抚许孚远也提出了征讨扶桑的计划,然而他又提出军费百万的要求,财政困难的朝廷,最终没有同意。”
说道这里,袁可立叹息一声,整个大明,从开国到如今,也就崇祯的手上,朝廷从来都不缺钱。
这是旁人羡慕不来的。
要是当时万历皇帝国库之中,有这么多钱财的话,扶桑早就被打下来了。
其他人闻言也是一怔。
他们没想到,连续两次攻打扶桑的计划,最后都是因为朝廷没钱,才不得不放下不提。
就是崇祯也是无语。
他的历史并不好,还真不知道大明有过这种计划。
该说,大明的皇帝,就是刚猛吗?
自己当年的小弟朝-鲜被人欺负了,想到的就是打到敌人的本土去。
从中说和,求和。
这样的想法,似乎都没有存在过。
“后来就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当时是扶桑后阳成天皇庆长二年,扶桑退出了议和,再次挑起了对朝-鲜的战争。
福建巡按徐兆奎、巡抚金学曾都建议调动浙江、福建的水师打击扶桑本土。
万历皇帝正式批准了这次作战计划,因为广西总兵童元镇熟识岛情,朝廷任命其为统帅,主持进攻扶桑。
不过,因为扶桑的丰臣秀吉死亡,扶桑退出了朝-鲜的战场,当时朝廷的国库也没有多少银子,不得不放下了这次计划。”
崇祯眼中吃惊的神色已经退去,只剩下惊愕,这是在逗他?
他还以为能够听到一些,在历史上没有记载的战争,合着连续几次都因为朝廷没钱,所以不得不放弃?
“也就是说,大明的士兵,从来都没有踏上过扶桑的土地?”
崇祯面色有些难看。
人家倭寇来大明经常打秋风,整个朝中的大臣们,只想着防守,就没想过也出去抢一波回来。
袁可立尴尬的轻咳一声道:“是的皇上,不过这些人留下来的计划,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7017k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