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1447章 天下长安
    天宝十八年(695年)。

    十月初九,日月合朔,日蚀。

    初十,皇帝亲临奉天宫,命皇太子李昊监国。

    十一日,皇太子妃秦氏生下皇嫡长孙,皇帝特旨大赦天下,加封太子妃秦氏祖父秦伦为卫王,父亲秦适为广宁郡王、特进。

    十二月初一,皇帝下诏皇嫡长孙李瑗改名李昚,诏封为皇太孙。

    初四,皇帝李烨病逝于洛阳宫贞观殿,时年三十四岁,在位三十一年,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庙号中宗。

    中宗遗诏皇太子李昊继位,难以裁决的军国大事,同时由天后决定取舍进退。

    十一日,皇太子李昊继位,尊奉祖母秦氏为太皇太后,尊奉母亲秦氏为皇太后,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册封太子妃秦氏为皇后,册封嫡长子李昚为皇太子。

    皇帝当朝理政,正式行使皇权。

    大赦天下,赐予九品以下官员勋官一级。

    安国齐王秦琅为太师、护国翼王秦俊为太傅、济南郡王秦理为太保,皇叔祖赵王李哲为太尉、皇叔郑王李隆范为司徒、皇弟楚王李琚为司空。

    二十一日,拜狄仁杰为中书令、裴炎为侍中、刘仁轨为左仆射、岑长倩为右仆射,秦孝忠为中书侍郎、张九龄为黄门侍郎,姚崇为吏部尚书。

    崔处实为翰林院大学士、裴延休为翰林院学士兼知制诰、长孙元翼为转运使。

    来景晖为御史大夫。

    李敬玄为枢密使、魏玄同、薛讷、秦伦为副使,刘审礼、王孝杰、高仙芝、程务挺等同签署枢密院事。

    正月初一,正旦大朝,接受四夷酋长藩使朝拜进贡。

    改年号长安。

    初十,加尊太师秦琅为协天镇国忠义齐王、天策上将、尚书令。皇帝特旨诏敕,供奉秦琅为大唐护国军神,为大唐将士之楷模。

    二月十九,扬州司马李琨在扬州起兵叛乱。

    李琨乃圣祖李世民三子吴王李恪的第三子,早年受李恪谋反案被流放岭南,后为秦琅平反李恪谋反案后,但皇帝并没有让李恪的四子恢复爵位,承袭吴王之爵。而是以李道宗的孙子做为李恪的继承人,承袭了吴王爵位。

    又因是宗室近支,故不得任两府要职,在江淮地区做过六州刺史,都不入升为京师中枢,但为官六州皆政绩突出,民声极佳。

    李琨突然于扬州谋反,打出的起兵旗号却是清君侧诛奸佞。

    这很明显是对朝廷一直不把吴王爵位还给他们家而耿耿于怀,隐忍多年,最终还是一朝爆发。

    楚州司马李崇福响应,将山阴、安宜、盐城三县归于李琨。

    被贬官任柳州司马的李绩孙子,英国公李敬业也起兵响应。

    李敬业与李崇福等迅速夺取重镇扬州,李琨自称吴王,设三府,分别为吴王府、扬州大都督府、匡复府,自称吴王、匡复府兵马大元帅,领扬州大都督,授李敬业为匡复上将。

    任命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

    打开府库,命扬州士曹参军李宗臣到铸钱监工场,驱赶囚徒、工匠,发给他们盔甲,又将扬州府尹陈敬之斩首,录事参军事孙处行抗拒,也被斩首示众。

    扬州军民百姓被裹挟,很快就聚集十万之众。

    虽然李琨李敬业等人没有说明要清的君侧奸佞是谁,但却又四处散发檄文,假称是接到安国齐王的亲笔手信,要他们起兵协助入京勤王事清君侧。

    太师秦琅的名号可比李琨李敬业他们强多了,哪怕李琨是李恪的儿子,李敬业是李绩的孙子,杜求仁也是贞观上元宰相杜正伦的侄子,但这些都不如秦琅的名头好用。

    反正一时间,扬州和附近的不少地方军民,还真有些人就信了是秦琅传檄号召勤王起兵,许多人都主动赶来想抢个功劳。

    不过起事之初顺利,李琨和李敬业等却开始有了矛盾,李琨提出要挥兵直捣洛阳,清君侧,勤王事。

    但李敬业却觉得扬州虽云集十余万人马,但其实都是乌合之众,所以应当趁眼下江南空虚,反应不及之时,以迅雷之势挥兵过江,夺取江南重镇润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