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戊午②,余同兄雷门、白夫③,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廓。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④界其间,为九江之⑤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⑥,右为三笑堂。【注释】
①庐山:在江西省北部。九江府:即今九江市。
②戊午:指万历四十六年(1618)。
③雷门:作者的族兄,名应震。白夫:具体不详,但从口气和下文“约二兄”之语看来,可能也是作者的族兄。
④驿路:古代供官员信使车马通行的大道,沿途设立驿站。
⑤之:往,至。
⑥夷毁:完全毁坏。【译文】
戊午(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十八日我同族兄雷门、白夫到九江。换乘小船,沿长江向南航行,进入龙开河,行驶二十里水路,在李裁缝堰停泊。登上陆地,走五里路,经过西林寺,到达东林寺。东林寺正对庐山的北面,南方面对庐山,北边倚靠着东林山。东林山不很高,是庐山的外廓。山中有条大溪,从东向西流,中间有驿路作为分界,是九江到建昌的要道。东林寺前门面临溪水,进门是虎溪桥,规模很大,正殿已经毁坏,夷为平地,右边是三笑堂。【原文】
十九日 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请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中攀陟①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②,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③,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④,僧容成焚修其间。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越岭,路颇平。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犹不辨。逼之,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⑤,盖毁而新建者。由右庑⑥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⑦;北折而东,曰佛手岩⑧。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端石歧横出,故称“佛手”。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⑨”三字。竹林为匡庐⑩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何论竹林?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注释】
①陟(zhì):登高。
②屼(>无可</strong>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顶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里许,蓊然竹丛中得一龛③,有僧短发覆额,破衲④赤足者,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竹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远来者。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灯居此。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复隔矣。暝色已合,归宿灯龛。灯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灯半月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注释】
①其阳:古人习惯称山的北面为阴,南面为阳。相反,水的南面称阴,北面称阳。
②南康:明为府,治星子,即今江西星子县。
③龛(kān):供有佛像的小屋。
④衲(nà):原意为缝补。但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以“衲”为僧衣的代称。【译文】
越过山岭向东走二里路,到达仰天坪,因而计划游览尽汉阳峰的所有风景名胜。汉阳峰是庐山的最高顶,这仰天坪则是僧人庐舍的最高之处。仰天坪的北面,溪水都向北流,从属于九江府;仰天坪的南面,溪水都向南方下淌,归属于南康府。我怀疑仰天坪离汉阳峰应当不会很远,僧人说中间隔着桃花峰,尚有十里路之遥。走出寺门,雾渐渐散开。从山坞的西南面走,顺着桃花峰向东转,经过晒谷石,越过山岭向南下去,再往上走就是汉阳峰了。先是遇到一位僧人,说是汉阳峰顶没有可以托宿之处,最宜投宿慧灯和尚的僧舍,并因此指点道路。未到峰顶二里路时,落日光辉映照满山,于是照僧人所说的,向东越过山岭,转而向西南,就是汉阳峰的南面了。一条小径顺山延伸,层峦叠嶂,幽深寂静,仿佛不再是人世间。走一里多路,在茂盛的竹丛中找到一间供有佛像的小屋,有位和尚短头发覆盖前额,穿着破烂僧衣,打赤脚,这就是慧灯和尚,正在挑水磨豆腐。竹丛中还有和尚三四人,身着整洁的衣鞋揖让待客,他们都是慕名慧灯从远处来的。又有赤脚、短发和尚从山崖间走下来,问他,原来是云南鸡足山的和尚。慧灯有徒弟,构筑茅屋在山里,那位和尚走过悬崖去拜访他,方才返回来。我就拉着一位和尚作为向导,攀援半里路,到慧灯徒弟的住所。石壁陡峭笔削,架悬梯度过去,一间茅屋就像慧灯和尚的那间小屋。这和尚本来是山下的百姓人家,也是因为仰慕慧灯而居住这里的。到了这里,向上仰望汉阳峰,往下俯瞰悬崖绝壁,真是与人世远远隔离了。夜色已经合拢,返归慧灯的小屋歇宿。慧灯和尚煮好豆腐相款待,先前指点道路的和尚也到了。慧灯和尚半个月磨一次豆腐,必定由自己亲自做出来,必定款待遍他所有的徒弟。他的徒弟也自己来吃,来的和尚即其中的一位。【原文】
二十一日 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①。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②,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③。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④,然昂霄逼汉⑤,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⑥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注释】
①汉阳峰:为区别于附近的小汉阳峰,通称大汉阳峰,为庐山最高峰。
②湖口:明为县,隶九江府,即今江西湖口县。
③失恃:无所依仗。作者此时身在峰顶,俯视群峰,都在脚下,故而有孤立无依之感。
④铮铮:坚刚挺立的样子。比肩:并肩,不相上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